公共汽车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速度测量不仅仅是为了司机知道开多快,更是为了满足交通管理部门对超速车辆的有效监管,确保公共安全和运营效率。从“被测物”公共汽车的角度来看,速度测量需要考虑其独特的运行环境和特性。
首先,公共汽车需要在各种速度下运行:从高峰期拥堵时的蠕行(低速),到郊区路段的快速行驶(高速),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瞬时加速或减速。这就要求速度测量系统能够覆盖一个非常宽广的速度范围。
其次,公共汽车的行驶环境复杂多变,包括城市道路、快速路,以及各种天气条件(晴天、雨天、雾天、夜晚)。这意味着速度测量设备需要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例如,在雨天,光学设备的性能可能会下降;在多车道上,如何准确识别并测量特定车辆的速度也是挑战。
再者,对于超速监管而言,速度测量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至关重要。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计时器来判断运动员跑得快不快一样,交通管理部门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精确”的计时器,来判定车辆是否超速,这直接关系到交通执法的公正性。一个小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判罚的依据。同时,由于车辆是动态行驶的,测量系统必须能够快速响应速度变化,避免“滞后”导致的数据不准确。
最后,公共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移动目标,其表面特性(如颜色、材质)可能影响某些传感器的性能。此外,在车队管理中,除了测量其他车辆的速度,公共汽车自身的速度和位置数据也是优化线路、调整班次、提高准点率的关键。
在公共汽车速度测量与超速监管中,我们需要关注一系列关键参数及其评价方法,以确保系统能够有效、准确地履行其职责。
速度测量范围:指的是测量系统能够准确检测和报告的最低和最高速度。例如,一个系统可能能测量从几公里每小时(如公交站台进出)到数百公里每小时(如高速公路上的车辆)的速度。评价时,通常会通过在不同已知速度下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是否能稳定输出。
速度测量精度:这是衡量测量结果与真实速度之间接近程度的指标。通常用“±X km/h”或“±Y%”来表示。例如,“±3 km/h”意味着如果真实速度是60 km/h,系统可能报告57-63 km/h。百分比精度则表示误差随速度增大而增大。精度越高,超速判定的可靠性越强。评价时,会将测量系统与经过国家计量认证的参考速度标准(如高精度测速仪或GPS基准站)进行比对。
响应时间:指的是从车辆进入测量区域到系统输出有效速度数据所需的时间。它包括更新周期(系统数据刷新频率)、锁定延迟(识别并开始测量目标的时间)和解锁延迟(目标离开后数据清除的时间)。对于快速移动的车辆和瞬时超速的捕捉,短响应时间至关重要。评价通常通过测量系统对瞬时速度变化的捕捉能力来体现。
检测距离:即测量系统能够有效检测目标车辆并获取其速度的最远距离。较远的检测距离允许系统有更长的预警和反应时间,特别是在高速路段。评价时会逐步增加目标车辆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直到测量结果超出精度范围。
抗干扰能力:衡量系统在复杂环境(如多车道、多辆车并行、恶劣天气、电磁干扰)下保持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的能力。比如,在车流量大的路段,系统能否区分目标车辆与其他车辆的速度而不混淆。评价会模拟各种实际工况和干扰因素,观察系统性能表现。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公共汽车速度测量和交通管理领域,目前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
3.1.1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是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想象一下,一辆救护车鸣笛从你身边驶过,你会发现它的警笛声调在靠近时变高,远离时变低,这就是多普勒效应。雷达测速也是利用这个原理,不过它不是测量声波,而是测量电磁波(微波)。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雷达设备会发射一束固定频率(Ft
)的微波信号。当这束微波信号遇到移动的公共汽车,并被汽车反射回来时,反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如果汽车向雷达靠近,反射波频率会升高;如果汽车远离雷达,反射波频率会降低。雷达接收器会精确地测量这个发射频率和反射频率之间的“频移差”(Fd
)。这个频移差Fd
与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V
成正比。
其核心公式可以简化为:
Fd = (2 * Ft * V * cos(theta)) / C
其中: * Fd
是多普勒频移(即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之差)。 * Ft
是雷达发射的微波信号频率。 * V
是目标物体(公共汽车)相对于雷达的速度。 * theta
是雷达信号发射方向与目标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如果雷达正对车辆运动方向,theta
为0,cos(theta)
为1。 * C
是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 x 10^8 米/秒)。
雷达设备通过测量Fd
,然后根据上述公式,反推出目标的速度V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速度测量范围通常在1 km/h到300 km/h以上;速度测量精度一般能达到±1 km/h或±0.5%以内;响应时间通常在毫秒级,非常迅速;典型探测距离可达数百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非接触式测量,对目标车辆无干扰;远距离探测能力强;微波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受雨、雾、雪等恶劣天气影响相对较小;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易于部署。 * 局限性: 存在“角度误差”,即如果雷达与车辆运动方向有夹角,测得的速度是实际速度的分量,需要校正;可能受到其他雷达信号或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在多车道密集交通流中,区分不同车辆并锁定目标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算法。 * 成本考量: 中等到高,取决于设备的性能和功能复杂度。
3.1.2 激光扫描测速技术
激光扫描测速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光学“探测器”,它不是用微波,而是用激光来测量。它就像是向前方区域发射出一束束快速的激光脉冲,然后等待这些脉冲被车辆反射回来。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技术基于激光的“飞行时间”(Time-of-Flight, TOF)原理。系统发射极短的激光脉冲,并测量每个脉冲从发射到被目标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t
。由于激光的速度C
是已知的(光速),通过简单的公式 距离 = 0.5 * C * t
就可以精确计算出激光脉冲与目标之间的距离。通过发射多束激光并进行扇形扫描,系统可以获取道路上车辆在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距离数据,进而构建出车辆的3D轨迹。通过连续追踪车辆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 (Δx
, Δy
, Δz
) 和时间 (Δt
),即可计算出其瞬时速度 V = √(Δx² + Δy² + Δz²) / Δt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速度测量精度通常为±3 km/h或±3%(根据不同车速);测距精度可达厘米级;能够覆盖多达4车道;响应速度快,适用于高速交通。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极高精度,能同时监测多车道上的多辆车辆并进行区分;非接触式;通常不受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但强雾可能会衰减信号);可以构建车辆的完整轨迹,提供丰富的交通数据。 * 局限性: 成本相对较高;设备安装位置和校准要求较高;激光束的覆盖范围相对雷达较窄,可能需要多个设备进行大范围覆盖。 * 成本考量: 较高。
3.1.3 视频图像处理测速技术
视频图像处理测速技术,就像一个拥有“火眼金睛”的智能摄像机。它不是直接测量物理信号的频移或飞行时间,而是通过分析连续的视频画面来“看”车辆的运动。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系统利用高分辨率数字摄像机持续捕捉交通流的视频图像序列。通过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系统会识别图像中车辆的特征点(例如车牌、车角、特定的纹理),并追踪这些特征点在连续视频帧之间的位移。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物体在屏幕上从左向右移动了100个像素,而摄像机每秒拍摄30帧,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估算出它的像素移动速度。结合摄像机的几何标定参数(如焦距、安装高度和角度),系统能够将图像中的像素位移精确地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移动距离。通过计算车辆在已知时间间隔内的实际移动距离,即可推算出其瞬时速度 V = 实际位移 / 时间间隔
。这种技术通常还会利用“光学流”算法来分析图像中像素的运动模式。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速度测量范围通常在10 km/h至250 km/h;精度通常可达±3%(具体作为执法系统需满足特定标准);能够同时监测多车道。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非接触式;可以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视频证据,便于超速执法;除了速度,还能获取丰富的交通数据,如车辆类型、流量、拥堵状况、车道占用率等;一台设备可用于多种交通违规检测(如闯红灯)。 * 局限性: 易受光照条件影响(如逆光、夜间、强光反射);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会显著影响图像质量,从而降低测量精度和可靠性;如果车辆外观特征不明显或被遮挡,识别和追踪可能受影响;对计算处理能力要求高。 * 成本考量: 中等到高,取决于摄像机分辨率和后端处理算法的复杂性。
3.1.4 高精度GNSS接收机测速技术
高精度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测速技术,就像给公共汽车装上了一个“超级精确的GPS定位器”。它利用卫星信号来确定车辆的精确位置和速度,而不是监测外部交通流。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设备集成了多频段、多星座(如GPS、GLONASS、北斗、Galileo等)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通过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并结合差分校正技术(如RTK/PPK),它能提供厘米级甚至亚米级的精确位置信息。车辆的瞬时速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计算: * 位置求导法: 基于连续、高频率的位置测量值进行时间上的求导。例如,如果在极短的时间间隔Δt
内,接收机测量到车辆从位置(x1, y1, z1)
移动到(x2, y2, z2)
,那么速度 V = √((x2-x1)² + (y2-y1)² + (z2-z1)²) / Δt
。这种方法要求定位精度和更新频率都非常高。 * 多普勒频移法: 直接从GNSS原始信号中的多普勒频移信息解算速度。与雷达测速类似,卫星信号频率也会因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发生多普勒频移,接收机通过精确测量这一频移来计算自身的速度。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定位精度可达1 cm + 1 ppm RMS (RTK模式);速度精度通常在0.03 m/s RMS;数据更新率最高可达20 Hz;支持多星座GNSS。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极高精度,尤其适用于车辆自身的动态性能测试和轨迹记录;全球覆盖,不受地面环境(如路面状况、遮挡物)影响;能提供精确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便于车辆管理和事故分析;对车辆自身速度测量非常可靠。 * 局限性: 主要用于测量公共汽车自身的速度和位置,不直接用于测量其他交通参与者的速度;在信号遮挡严重区域(如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隧道)性能会下降;初始化时间可能较长;依赖于卫星信号,可能受到太阳活动或卫星系统故障影响。 * 成本考量: 较高。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挑选几个在公共汽车速度测量和交通管理领域有代表性的国际品牌进行对比。
德国威世(激光扫描测速技术) 德国威世是交通管理领域的知名企业,其激光扫描测速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该系统通过发射多束激光脉冲,精确测量车辆的飞行时间来构建其3D轨迹,从而计算出速度。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同时、准确地监测多达4车道上的多辆车辆,并且测距精度高,通常不受恶劣天气(如雨雪)的影响。对于公共汽车超速监管,它可以清晰区分目标车辆,并提供高精度的速度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其速度测量精度在≤100 km/h时可达±3 km/h,>100 km/h时为±3%,测距精度为±0.5米。
美国雷迪欧(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美国雷迪欧以其Stalker系列雷达测速产品广为人知,专注于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其设备发射微波信号,通过测量反射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计算车辆速度。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远距离测量能力强,典型探测距离可达1.6公里,并且微波具有出色的穿透雨、雾等非金属障碍物的能力,保证了恶劣天气下的可靠性。在公共汽车超速监管中,它能提供快速、远距离的非接触式速度监测。其速度测量范围在1 km/h至320 km/h之间,精度通常为±1 km/h(具体需校准)。
英国真尚有(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英国真尚有LP-DS100是一款高性能的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同样基于多普勒效应进行非接触式速度测量。它以其宽广的测量范围(0.8km/h至480km/h)和在低速段的高精度著称,在1英里/小时(约1.6公里/小时)时,测量精度可达±0.34%。该传感器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更新周期仅0.01秒,锁定延迟0.02秒,使其能够实时、准确地捕捉公共汽车或被监测车辆的速度变化。LP-DS100在远距离检测方面表现出色,最远可检测到约300米外的普通尺寸汽车。其采用Ka频带,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且设计轻便(重量仅230克)、耐候,工作温度范围为-17至60°C,适合户外长期使用。
法国维加(视频图像处理测速技术) 法国维加的Traffiphot-S系统利用高分辨率数字摄像机捕捉视频图像,并通过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分析车辆特征点的位移来计算速度。这种技术除了提供速度数据,还能同时提供丰富的交通数据,如车辆分类、流量等,并能生成图像和视频证据,这对于交通执法(如超速、闯红灯)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同时监测多车道,但其性能可能会受光照和恶劣天气(如强雾或暴雨)的影响。其速度测量范围通常在10 km/h至250 km/h,精度可达±3%。
瑞士徕卡地理系统(高精度GNSS接收机测速技术) 瑞士徕卡地理系统的GNSS智能天线集成了多频段、多星座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通过差分校正技术提供厘米级的精确位置信息。公共汽车的瞬时速度可通过对高频位置数据进行求导或直接从GNSS信号的多普勒频移解算。这种技术能为公共汽车自身提供极高精度的速度和位置数据,速度精度可达0.03 m/s RMS,更新率最高20 Hz。它特别适用于车辆动态性能测试、轨迹记录和高精度车队管理,不受地面环境(如路面状况)影响。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测速设备,就像为公交车选导航系统,要看它能提供多精准、多及时的信息,还要看它在各种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以下是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其选型建议:
速度测量精度:
实际意义和影响:这是最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超速判定的可靠性和法律效力。精度越高,误判的可能性越小。例如,±1km/h的精度意味着在限速60km/h时,系统测得59-61km/h都可能认为是合规的,但如果超速到62km/h,则能被准确识别。低精度可能导致冤假错案,或让真正超速者逍遥法外。
选型建议:对于超速车辆监管这种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应用,应优先选择绝对精度(如±1 km/h)或低百分比误差(如±0.5%以内)的设备。同时,要关注其在不同速度段的精度表现。
响应时间(更新周期、锁定/解锁延迟):
实际意义和影响:它决定了系统捕捉瞬时速度变化的能力。如果响应慢,车辆在短时间内从合规速度加速到超速并驶离,系统可能无法及时捕捉到超速行为。
选型建议:对于交通执法,越快的响应时间越好。例如,更新周期在毫秒级的设备能有效捕捉车辆的瞬时速度,确保超速行为不被“漏掉”。
测量范围:
实际意义和影响:决定了设备能够覆盖的速度段。公共汽车在城市中可能低速行驶,在某些路段可能高速行驶,测速设备需要能够覆盖这些所有场景。
选型建议:确保设备的测量范围能完全覆盖公共汽车的实际运行速度,以及监管可能涉及的最高限速。例如,0.8km/h到480km/h的范围能够涵盖从缓慢启动到高速行驶的全部场景。
检测距离:
实际意义和影响:检测距离越远,系统就有越长的“视野”和准备时间。这对于提前预警和在高速路段进行非接触式监测尤为重要。
选型建议:根据部署环境选择。如果是在道路狭窄、车速较低的城市街道,较短的检测距离可能足够。但在高速公路或快速路段,较远的检测距离会更具优势。
抗干扰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实际意义和影响:决定了设备在复杂真实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多车道、多目标、雨雪雾等天气、电磁干扰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选型建议:考虑设备的工作频率(如Ka频带在抗干扰方面表现较好),以及其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的官方性能指标。例如,多普勒雷达在雨雾穿透性上通常优于光学或视频系统。
多目标识别与跟踪能力:
实际意义和影响:在车流量大的多车道上,系统能否准确区分并锁定目标车辆,是避免误判的关键。
选型建议:对于交通管理,优先选择具备多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的设备,例如激光扫描测速系统在这方面表现优秀。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公共汽车速度测量和超速监管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通过适当的措施可以有效应对。
问题:角度误差(主要针对雷达测速)
原因和影响:雷达测速是测量车辆相对于雷达径向方向的速度分量。如果雷达不是正对车辆运动方向,而是存在一个夹角theta
,那么测得的速度Vr
会小于车辆的实际速度V
(Vr = V * cos(theta)
)。这可能导致低估车辆速度,让超速车辆逃脱监管。
解决建议:
精确安装和校准:尽可能将雷达设备垂直于道路方向或与车辆行驶方向保持最小夹角安装,并进行精确的几何校准。
算法补偿:如果存在固定夹角,可以通过测距信息计算出夹角,并在软件中进行补偿,将测得的速度分量转换回实际速度。许多先进的雷达系统已经内置了这种补偿功能。
问题:恶劣天气影响(主要针对光学/视频系统)
原因和影响:雨、雪、雾、沙尘暴、强光眩光或夜间低光照,都会降低光学摄像头的图像质量,使车辆特征难以识别,影响视频图像处理测速的精度和可靠性。
解决建议:
多传感器融合:结合不同原理的传感器,例如,将视频系统与多普勒雷达系统结合。雷达在恶劣天气下穿透性强,可以作为主测速手段,视频则提供视觉证据和车辆分类。
辅助照明和加热:在夜间或隧道等低光照环境,使用红外或LED补光灯。对于光学镜头,安装自动清洁雨刮或加热装置,防止雨雪覆盖或结雾。
图像增强算法: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对图像进行增强,提高特征识别能力。
问题:多车道多目标识别与跟踪困难
原因和影响:在车流量大、多车道并行的路段,如果测速系统无法准确区分目标车辆和相邻车道的车辆,可能会导致误报或漏报,影响执法公正性。
解决建议:
高分辨率和窄波束:选用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和更窄波束宽度的传感器(如激光扫描系统),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和区分不同车道上的车辆。
高级跟踪算法:引入多目标跟踪算法,通过车辆的尺寸、形状、运动轨迹等特征,持续跟踪目标车辆,即使在车辆交错时也能保持识别。
区域划分:将监测区域细分为多个子区域或车道,并为每个区域分配独立的识别和测速逻辑。
问题:电磁干扰
原因和影响: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无线电、其他雷达、手机信号等都可能对雷达测速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导致测量数据不稳定或出现误差。
解决建议:
选择抗干扰频段:选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频段,如Ka频带,其频率较高,不易受到低频段民用设备的干扰。
信号滤波和处理:设备内部应具备先进的信号滤波和处理能力,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中提取出有效的雷达回波信号。
合理安装位置:避免将设备安装在强电磁辐射源附近。
城市道路超速执法:在城市主干道或限速区域,通过部署非接触式测速传感器(如多普勒雷达或激光扫描系统),实时监测来往公共汽车及其他社会车辆的速度,一旦发现超速行为,系统立即记录并生成证据,自动发送至交通管理平台进行处理。例如,采用Ka频段的雷达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有助于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稳定工作。这有助于规范公共汽车行驶,提升交通安全。
公交车队智能调度与管理:在公共汽车上安装GNSS高精度测速接收机,实时获取车辆的自身速度、位置和行驶轨迹。这些数据可用于评估司机驾驶行为、优化线路规划、预测到站时间,从而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和乘客满意度。
高速公路区间测速:在高速公路的特定路段,安装多个测速点,结合车辆识别技术,计算公共汽车在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公共汽车长时间超速行驶的问题,弥补单点测速的局限性。
交通事故分析与重建:通过精确的速度测量系统记录的车辆行驶速度数据,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关键的车辆速度信息,辅助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认定,提升事故处理的科学性。
在选择公共汽车速度测量和超速监管的解决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精度要求、环境条件、成本预算和所需的功能。没有一种技术方案能够完美适用于所有场景,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