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的实时速度监测,不仅仅是看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它背后涉及到车辆本身的特性和严格的技术要求。卡车作为一种重型车辆,其结构庞大,承载能力强,运行速度范围宽泛——从在装卸场地的低速挪动,到高速公路上的快速行驶,速度变化幅度大且复杂。同时,卡车通常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工作,包括城市道路、乡村土路、崎岖工地乃至高速公路,这都对速度监测设备的性能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满足交通安全监管等需求,对卡车实时速度的监测精度目标是达到±1km/h。这就像要求一位经验丰富的卡车司机,在任何路况下都能精确地将车速控制在误差极小的范围内。如果监测精度不够,哪怕只有细微的偏差,也可能导致对超速行为的误判或漏判,这不仅影响交通执法的公正性,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此外,监测系统还需要具备以下技术要求:* 实时性: 能够快速响应卡车的加速、减速等瞬时速度变化,及时提供准确数据,避免信息滞后。* 可靠性与稳定性: 无论是在炎热的沙漠、寒冷的极地,还是在震动颠簸的路段,设备都必须能长期稳定工作,数据不能轻易中断或出现大的波动。* 非接触性: 理想的测速方式是不与卡车发生物理接触,这样既避免了磨损,又提高了安装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抗干扰性: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或多车道并行的情况下,设备应能有效抵抗各种干扰,准确识别并测量目标卡车的速度。
针对卡车速度监测,行业内有一系列技术标准来定义和评价其性能。这些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核心监测参数及其评价方法:
实时速度 (Instantaneous Speed): 这是指卡车在某个特定时刻的即时行驶速度。在交通安全监管中,实时速度是判断车辆是否超速、是否违反限速规定的直接依据。它的测量需要系统具备快速响应能力。
平均速度 (Average Speed): 指卡车在一段设定的距离内或一定时间段内所行驶的总路程与总耗时的比值。常用于区间测速或评估卡车在某一线路上的整体运行效率。
速度精度 (Speed Accuracy): 这是衡量测速系统示值与卡车真实速度之间吻合程度的关键指标。它通常以误差范围来表示,例如±1km/h或某一速度下的百分比误差(如0.5%)。高精度意味着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指从卡车实际速度发生变化,到测速系统输出这个新速度值之间所需的时间间隔。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场景,如防撞预警,短响应时间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
距离精度 (Distance Accuracy): 衡量系统在测量卡车行驶距离时的准确性。在需要精确计算平均速度、车辆定位或里程统计的应用中,距离精度是一个重要参数。
为了评价这些参数,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
实车比对法: 这种方法就像给一个普通的手表对时,找一个已知精度极高的标准时间源(比如原子钟)。我们将待测试的测速设备安装在卡车上,同时使用一个精度更高、经过严格校准的参考测速设备(例如高精度的GNSS-INS系统或光学测速仪)进行同步测量。然后,通过对比两个设备在卡车行驶过程中的读数差异,来评估待测设备的实际性能。
定点静态测试: 将测速设备固定在已知位置,让一个速度已知的移动目标(如预设速度的测试车或校准装置)通过其测量区域。通过多次测量并与已知速度进行比对,可以验证设备在稳定条件下的精度和可靠性。
重复性测试: 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对同一卡车速度进行多次连续测量,然后分析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这能反映设备在持续工作时的稳定性,就像观察一个精准的生产线,看它每次生产的零件尺寸是否都保持一致。
环境适应性测试: 在模拟或真实的不同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雨雪、雾霾、强光照等)下对设备进行测试。目的是评估极端环境对测速性能的影响,确保设备能在各种复杂天气和工况下稳定运行。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3.1.1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其核心是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当波源(雷达)与接收者(被卡车反射回的信号)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具体到雷达测速,传感器会发射一束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当这束波遇到正在运动的卡车时,卡车会将部分电磁波反射回来。如果卡车正朝雷达靠近,反射波的频率会比发射波高;如果卡车正在远离,反射波的频率则会变低。这个频率的变化量,我们称之为“多普勒频移”,它与卡车的运动速度直接相关。
我们可以用一个常见的例子来理解:当救护车鸣着警笛迎面驶来时,你会感觉警笛声变得尖锐(频率变高);当它驶过你并逐渐远去时,声音又会变得低沉(频率变低)。雷达测速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种“音调”变化来判断物体速度的。
其基本物理公式可以表示为:
$ f_d = frac{2 cdot v cdot f_0 cdot cos(theta)}{c} $
其中:* $f_d$ 是多普勒频移,也就是发射波与接收波之间的频率差。* $v$ 是目标物体(卡车)的径向速度,即沿雷达波束方向的速度分量。* $f_0$ 是雷达发射电磁波的原始频率。* $c$ 是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 x 10^8 米/秒)。* $theta$ 是雷达波束方向与卡车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通过测量多普勒频移$f_d$,并且已知雷达的工作频率$f_0$、光速$c$以及传感器安装时确定的夹角$theta$,我们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卡车的径向速度$v$。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交通监控和车载测速领域非常普遍,因为它的非接触性和对环境的鲁棒性。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速度范围: 0.1 km/h 至 500 km/h* 速度精度: 0.1% 至 0.5% (或 ±0.1 km/h 至 ±0.5 km/h,取较大值)* 响应时间: 10毫秒 至 100毫秒* 探测距离: 1米 至 500米,甚至更远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全天候工作: 电磁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因此多普勒雷达测速几乎不受光照、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能持续提供稳定数据。 * 非接触式测量: 无需与目标卡车直接接触,避免了机械磨损,安装灵活方便,对卡车本身无任何干扰。 * 远距离探测: 能够对数百米外的目标进行速度测量,非常适合高速公路监控和早期预警系统。 * 实时性强: 响应速度快,能及时捕捉到卡车速度的瞬时变化,满足动态监测需求。 * 多功能性: 除了测速,一些先进雷达还能同时测量目标的距离,甚至具备多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 局限性: * 角度依赖: 雷达直接测量的是径向速度,即目标沿雷达波束方向的速度分量。如果卡车不是正对着雷达运动($theta$不为0),就需要通过三角函数进行校正,否则会引入测量误差。 * “鬼影”效应: 在某些复杂路况或多车道环境中,雷达信号可能会被其他物体(如护栏、相邻车辆)反射,产生虚假目标或干扰,导致测量不准确。不过,现代信号处理算法和多发多收(MIMO)雷达技术已大大缓解此问题。 * 成本考量: 高性能、高频段(如Ka、W频段)的雷达传感器,尤其是在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方面表现出色的产品,其研发和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3.1.2 激光雷达 (Lidar) 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激光雷达测速技术利用的是“时间飞行”(Time-of-Flight, ToF)原理。传感器发射一束脉冲激光,激光以光速传播,当它碰到目标卡车后,部分激光会反射回来被传感器接收。通过精确测量激光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并已知光速(约3 x 10^8 米/秒),就可以计算出传感器到目标的距离。
$f_d$2
通过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发射多个激光脉冲,传感器可以获得卡车在不同时刻的精确距离数据。然后,根据这些连续距离的变化量与对应的时间间隔,便能计算出卡车的实时速度。
$f_d$3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速度范围: -300 km/h 至 +300 km/h* 速度精度: ±0.1 km/h 至 ±1 km/h* 响应时间: 0.1秒 至 0.5秒* 探测距离: 10米 至 1000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高精度与方向性好: 激光波束窄且集中,可以精确瞄准单个目标卡车进行测量,受周围环境干扰小,尤其适合精确识别和测量特定车辆的速度。 * 快速响应: 激光脉冲飞行速度极快,测量周期短,能够提供快速的实时速度数据。 * 抗电磁干扰强: 激光属于光波,与无线电波频谱不同,因此不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局限性: * 受天气影响大: 激光容易被雨、雪、雾、沙尘等颗粒物散射或吸收,导致测量距离和精度在恶劣天气下显著下降甚至失效。 * 受光照影响: 强烈的阳光直射可能会对激光雷达的接收端造成一定干扰。 * 测量角度窄: 相较于雷达,激光雷达的视场角通常较窄,需要精确瞄准。 * 成本考量: 高性能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价格通常较高。
3.1.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与惯性导航系统 (INS) 融合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这种技术是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括GPS、GLONASS、伽利略、北斗等)和惯性导航系统(INS)结合起来,实现高精度的速度测量。GNSS通过接收来自多个卫星的信号,能够精确解算出卡车在地球上的三维位置。通过连续位置数据随时间的变化率,就可以计算出卡车的速度。然而,GNSS在信号受阻(如隧道、茂密森林、高楼峡谷)时,精度会下降或信号中断。
为了克服GNSS的局限性,系统融入了INS。INS的核心是惯性测量单元(IMU),它通常包含三轴加速计和三轴陀螺仪。加速计测量卡车的线性加速度,陀螺仪测量角速度。通过对加速度数据进行积分,可以推算出卡车的速度和位移。
GNSS-INS融合技术利用先进的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将两者的数据进行整合。当GNSS信号良好时,以其提供的高精度位置和速度信息为主;当GNSS信号短暂丢失时,INS能够利用自身惯性数据进行短时间的高精度推算,从而提供无缝、高精度的速度和位置信息。此外,通过差分GNSS(RTK/PPK)技术,还能进一步将定位和速度精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速度范围: 0 km/h 至 数百 km/h* 速度精度: 0.01 m/s 至 0.05 m/s RMS (使用RTK/PPK修正后,约0.036 km/h 至 0.18 km/h)* 更新率: 10 Hz 至 200 Hz* 位置精度: 厘米级 (RTK/PPK)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高精度绝对速度: 能够提供非常精确的绝对速度(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不受车轮打滑、车轮尺寸或路面状况的影响。 * 全球覆盖: 只要有GNSS信号,就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 * 短时抗遮挡: 在GNSS信号短暂丢失时,INS能够继续提供高精度的速度和位置信息,保证数据的连续性。 * 提供姿态信息: 除了速度,还能同时输出车辆的精确姿态(俯仰、横滚、航向)。* 局限性: * GNSS信号依赖: 长时间无卫星信号(如长隧道)会导致INS的误差累积,精度下降。 * 初始化时间: 系统通常需要一定的初始化时间才能达到最佳精度。 * 成本高昂: 高精度的GNSS接收机和IMU传感器价格不菲,系统集成也较为复杂。 * 安装要求: 对GNSS天线和IMU的安装位置和方式有一定要求,以减少误差。
3.1.4 光学相关法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光学相关法测速技术通过分析路面纹理的移动来确定车辆相对于地面的真实速度。传感器通常安装在车辆底盘下方,向路面发射两束(或多束)高强度红外光束。当卡车移动时,路面纹理在两束光束下方产生的反射信号(或图像模式)也会随之移动。传感器会捕捉这些反射信号,并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如相关性分析),识别出同一路面纹理特征从第一束光束下方移动到第二束光束下方所需的时间差。
由于两束光束之间的距离是精确已知且固定的(设为$f_d$4),通过测量纹理特征移动所需的时间差$f_d$5,就可以直接计算出卡车相对于地面的真实速度$f_d$6。
$f_d$7
这个原理就像你拿着一个双摄像头手机,同时拍下地面上同一个小石子在不同位置的瞬间照片,然后根据两个照片的相对位移和拍摄时间差来计算它的移动速度。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速度范围: -30 km/h 至 +300 km/h* 速度精度: 0.1% of reading 或 0.05 km/h (取较大者)* 采样率: 100 Hz 至 1000 Hz* 测量高度: 100 mm – 500 mm (取决于型号)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 超高精度地面速度: 能够提供极其精确的真实地面速度,完全不受车轮打滑、车轮尺寸、轮胎磨损或胎压变化的影响,是车辆动力学测试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开发的理想选择。 * 实时性强: 采样率高,能捕捉到非常细微的速度变化,提供高频数据流。 * 非接触式: 无需物理接触路面或车轮,减少了机械磨损和安装的复杂性。 * 不受电磁干扰: 基于光学原理工作,免疫于电磁环境的干扰。* 局限性: * 安装位置严格: 传感器必须安装在车辆底盘下方,且与路面之间的测量高度有严格要求,否则会影响精度。 * 路面依赖性: 路面纹理的清晰度和均匀性会影响测量效果。过于光滑、潮湿、泥泞或覆盖有大量灰尘的路面可能导致性能下降。 * 成本高昂: 这类传感器通常是为专业测试和研发领域设计,价格相对较高。 * 受环境光照影响: 极端光照条件(如强烈的阳光直射或阴影变化)可能会对部分光学传感器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卡车实时速度监测领域,涌现出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它们凭借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为行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及其特点:
德国海拉 德国海拉在汽车电子领域是公认的领导者,其雷达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卡车的辅助驾驶系统。海拉的产品通常采用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例如其77 GHz CompactRadar传感器。它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分析反射波的频率变化来精确计算卡车的相对速度和距离。海拉雷达的优势在于其卓越的全天候工作能力,即使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也能保持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其典型速度范围为-200 km/h至+200 km/h,工作温度范围广,可达-40°C至+85°C,非常适合车载应用,能有效支持自适应巡航和前向碰撞预警等功能。
英国真尚有 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传感器是一款高性能的车辆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适用于各种非接触式速度测量应用。它利用Ka频带35.5 GHz的电磁波,通过精确测量卡车反射波的多普勒频移来实现实时速度监测。LP-DS100的突出特点是其高精度,在1英里/小时(约1.6 km/h)的速度下,测量精度可达±0.34%。此外,该传感器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更新周期仅为0.01秒,能迅速捕捉卡车的瞬时速度变化。该传感器最远可检测到300米外的卡车速度,并覆盖0.8 km/h到480 km/h的宽广速度范围。凭借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强的耐候设计,LP-DS100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提供可靠的测速数据。该传感器重量仅为230克,便于安装和移动。
瑞士徕卡地理系统 瑞士徕卡地理系统是测量领域的知名品牌,其TruSpeed Sxb激光测速仪采用了激光雷达 (Lidar) 测速技术。该设备通过发射脉冲激光束并测量激光往返时间来计算卡车的距离和速度。徕卡的产品以其卓越的高精度、快速响应和简便操作而著称,尤其适用于交通执法和对单辆卡车的精确速度监控。其速度精度可达±1 km/h,测量范围广,从15米至800米,且测量时间短至0.3秒。激光测速的方向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能够精准聚焦目标。
美国天宝 美国天宝作为全球领先的GNSS技术供应商,其Applanix POS LVX系列产品采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与惯性导航系统 (INS) 融合测速技术。该系统通过整合多星系卫星信号和车载惯性测量单元(IMU)数据,实现对卡车实时速度和位置的高精度测量。天宝的GNSS-INS系统在车辆动力学测试和自动驾驶开发中广泛应用,即使在GNSS信号短暂受阻时也能保持高精度。其速度精度可达0.01-0.03 m/s RMS,更新率高达100 Hz,能够提供非常稳定的绝对速度数据。
奥地利斯太尔 奥地利斯太尔是汽车测试和开发领域的专业公司,其AVL Correvit S-Motion DTI光学传感器采用了独特的光学相关法测速技术。这款传感器通过发射红外光束并分析卡车下方路面纹理的移动模式来计算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奥地利斯太尔的产品以其超高精度和不受车轮打滑影响的特性而闻名,其速度精度可达到0.1%的读数或0.05 km/h。采样率高达 1000 Hz,能够提供极其精细的速度数据,是进行车辆性能评估和ADAS系统验证的专业级解决方案。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卡车速度监测选择合适的设备或传感器时,需要综合评估多项技术指标,以确保其既能满足监管要求,又能适应实际应用环境。
速度精度: 这是最核心的指标,直接决定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合规性。比如,交通安全监管要求±1km/h,那就必须选择能达到或优于此精度的设备。更高的精度意味着更小的误差,但也要权衡成本。
选型建议: 对于交通执法和安全监管,选择标称精度在±1km/h以内,且经过第三方认证的设备。对于车辆研发测试等对数据极度敏感的场景,可考虑0.1%甚至更高精度的专业传感器。
响应时间/更新周期: 指设备从卡车速度变化到输出新速度值所需的时间。就像你玩游戏时,如果屏幕刷新率太低,画面就会有拖影。短响应时间能确保数据实时性,及时捕捉卡车瞬时速度变化,对预警和控制系统尤为重要。
选型建议: 对于主动安全系统(如ADAS)或需要捕捉急加速/急减速行为的应用,应选择响应时间在几十毫秒的传感器。对于交通流量统计等非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可接受百毫秒级的响应时间。
测量范围: 指设备能测量的速度上下限。卡车在不同场景下的速度差异巨大,从缓慢挪动到高速行驶,都需要设备能有效覆盖。
选型建议: 确定卡车的主要运行速度区间。如果涉及工地低速或赛车等高速场景,需特别关注设备的最大和最小测量速度是否能满足需求。
探测距离: 指设备能够有效测量目标卡车速度的最远距离。较远的探测距离能提供更长的预警时间或更广阔的监控范围。
选型建议: 交通监控或路边测速执法通常需要几百米远的探测能力。车载辅助驾驶系统则需数十米至两百米左右的探测距离。
抗干扰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卡车运行环境复杂多变,设备必须能抵抗电磁干扰、剧烈震动、极端温度、雨雪雾等恶劣条件的影响。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对工作环境不敏感的技术(如雷达对恶劣天气鲁棒)。对于车载安装,关注设备的工业防护等级(IP等级)、工作温度范围和抗震动性能。多传感器融合也是提高环境适应性的有效手段。
成本与安装维护: 这直接关系到项目的预算和后期运维。高性能设备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购置和维护成本。
选型建议: 在满足所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方案。对于大规模部署,应重点考虑设备的易安装性、低功耗、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便捷的维护,以降低整体拥有成本。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卡车实时速度监测的实际应用中,即使选择了先进的传感器,也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影响最终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问题1:恶劣天气对测速的影响。
原因与影响: 大雨、浓雾、大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会显著衰减或散射激光和光学信号,导致基于这些原理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光学相关法)测量距离缩短,精度下降,甚至完全无法工作。雷达虽然穿透性强,但在极端暴雨或强反射(如湿雪)下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解决建议:
多传感器融合: 采用不同原理的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例如将对天气鲁棒的雷达与高精度的激光雷达结合。在天气恶劣时,侧重雷达数据;天气良好时,以激光数据为主,或通过融合算法相互校正和增强。
增强防护与自清洁: 为传感器加装专业的防雨雪、除雾加热或自动清洁装置,确保传感器窗口在各种天气下保持清晰。
信号处理优化: 研发更强大的信号处理算法,在弱信号或高噪声环境下仍能尽可能提取有效的速度信息。
问题2:多目标、多车道环境下的干扰。
原因与影响: 在车流量大、多车道并行的公路上,尤其是在交通监控场景,传感器可能难以精确区分目标卡车与其他车辆,或错误地测量到相邻车道车辆的速度,导致“目标混淆”或“误判”。
解决建议:
高分辨率传感器: 选用具有更高角度分辨率和多目标识别能力的雷达(如MIMO雷达)或激光雷达,它们能够更精细地分辨不同目标。
区域聚焦: 通过智能调整传感器的波束宽度、视场角或设置感兴趣区域(ROI),将测量范围限定在特定车道或目标卡车上。
目标跟踪算法: 结合先进的目标识别和跟踪算法,通过目标的大小、形状、运动轨迹等信息,在复杂环境中持续、稳定地跟踪指定卡车。
问题3:GNSS信号丢失或精度下降。
原因与影响: 卡车在经过长隧道、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地下停车场或茂密树林时,GNSS卫星信号可能会被遮挡或严重衰减,导致基于GNSS的测速系统(如GNSS-INS)精度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失效。
解决建议:
GNSS-INS深度融合: 强制采用GNSS与惯性导航系统(INS)的深度融合方案。INS可以在GNSS信号丢失的短时间内,利用其高精度的惯性传感器数据(加速度计、陀螺仪)进行推算,维持较高的速度和位置精度,实现无缝导航。
多源融合导航: 除了GNSS/INS,还可以融合其他车载传感器数据,如轮速编码器、摄像头视觉里程计、高精度地图匹配等,构建更鲁棒的导航定位系统。
差分GNSS增强: 利用RTK(实时动态)或PPK(后处理动态)等差分GNSS技术,配合地面基站或网络差分服务,可以显著提高GNSS的定位和测速精度和可用性。
问题4:路面状况对光学测速的影响。
原因与影响: 对于光学相关法测速,如果卡车下方的路面过于光滑(如冰面)、泥泞、有积水或覆盖有大量灰尘,传感器可能难以捕捉到清晰、稳定的路面纹理特征,导致测量精度下降或失效。
解决建议:
优化安装高度和角度: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确保传感器安装高度和角度符合最佳测量条件。
定期清洁与维护: 定期清洁传感器光学窗口,避免灰尘、泥土或水渍附着,保持光学通道畅通。
算法增强: 采用更先进的图像处理和相关性匹配算法,提高系统在一定程度不理想路面条件下的鲁棒性。
传感器冗余或融合: 在路面环境多变且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可以考虑搭配其他非光学原理的传感器(如雷达)进行数据冗余或融合,以提升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交通执法与超速监控: 在高速公路或事故多发路段,高精度测速设备被广泛用于实时监测卡车速度,对超速车辆进行自动抓拍和记录,有效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例如,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雷达测速传感器,可以应用于交通监控,对超速行驶的卡车进行监测。
智能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 卡车上的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前向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系统需要实时、精准地获取前方车辆(包括其他卡车)的速度和距离信息,以辅助驾驶员或自动进行车辆控制,显著提升行车安全性。
车辆动力学测试与性能评估: 汽车制造商和研发机构在测试新型卡车或其制动、传动系统性能时,使用高精度速度传感器来获取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加速度等数据,用于精确的性能分析和调校。
物流车队管理与效率优化: 物流公司通过实时监测车队中每辆卡车的速度,可以分析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模式,评估燃油效率,优化运输路线,并为驾驶员提供安全驾驶反馈,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