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在列车自动控制场景下,如何实现0.1%级高精度机车对地速度测量,克服轮轨滑差与恶劣环境干扰?【智能铁路 | 传感器融合】

2025/09/05

1. 基于机车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机车作为铁路运输的核心动力,其车速测量并非简单地看仪表盘上的数字。它关乎行车安全、运行效率、能源消耗乃至乘客舒适度。想象一下,机车就像一头钢铁巨兽,在钢轨上飞驰。为了驯服它,我们需要精确知道它当前的速度,就像驾驶员需要准确的速度表才能安全驾驶汽车一样。

从结构上看,机车速度测量通常与车轮或车轴的转动紧密相关。车轮在钢轨上滚动,其转速可以间接反映机车的行驶速度。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机车在启动、加速、制动,甚至在湿滑钢轨上行驶时,车轮都可能发生空转(打滑)或滑行(抱死),导致车轮的转速与机车的实际对地速度出现偏差。这就好比汽车轮胎在冰面上打滑,发动机转速很高,但车速却很低。

因此,对机车车速测量的核心技术要求是:

  • 高精度: 达到±0.34%的精度要求意味着在高速行驶时,即使是微小的速度偏差也能被准确捕捉。这种精度对于确保制动距离、列车间隔控制和自动化运行至关重要。

  • 实时性: 速度数据必须能快速更新,以满足牵引、制动控制系统的实时响应需求。短暂的延迟都可能导致控制指令滞后,影响行车安全。

  • 鲁棒性: 测量系统需要能够适应机车运行的恶劣环境,包括剧烈震动、宽广的温度范围、电磁干扰以及雨雪、灰尘等天气条件。

  • 对地速度与轮周速度的区分: 理想的测量应能提供真实的对地速度,而非仅仅是受轮轨滑差影响的轮周速度。

2. 针对机车速度测量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在机车速度测量领域,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需要对多种监测参数进行明确定义和评价。这就像我们给不同类型的秤设定了不同的“刻度”和“准度”标准。

主要的监测参数包括:

  • 瞬时速度 (Instantaneous Speed): 指机车在某一时刻的瞬时行驶速度。评价方法通常是通过连续采样并计算短时间内的位移变化率。

  • 平均速度 (Average Speed): 指机车在一段特定时间或距离内行驶的平均速度。评价方法是计算总行程除以总耗时。

  • 加速度 (Acceleration): 指机车速度变化的速度,包括正向加速和负向减速。评价方法是通过对瞬时速度数据进行时间上的微分计算。

  • 行驶距离 (Distance Traveled): 指机车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所走过的总距离。评价方法通常是对速度数据进行时间上的积分。

这些参数的评价通常通过与更高级别的参考系统(如高精度GNSS基准站、已知距离的测试轨道等)进行对比,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如均方根误差、最大绝对误差、标准差等)来量化测量系统的性能。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实现机车车速的高精度测量,市面上存在多种技术方案,它们各有千秋,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a.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就像是一个“主动出击”的探路者,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波来感知物体的运动。它的核心原理是多普勒效应:当波源与观测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雷达传感器会向机车前方的地面发射一束微波(就像手电筒的光束),当机车在地面上移动时,这些微波会从地面反射回来。如果机车在向前移动,那么传感器接收到的反射波的频率就会比发射波的频率略高;如果机车在向后移动,频率则会略低。这个频率的变化量,我们称之为多普勒频移,它与机车的对地速度成正比。

其物理基础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_d = (2 * v * cos(theta)) / lambda

其中:* f_d 是多普勒频移(传感器接收到的反射波频率与发射波频率之差)。* v 是机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theta 是雷达波束与机车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lambda 是雷达波的波长(与雷达的工作频率相关,lambda = c / f_0,其中c是光速,f_0是发射波频率)。

通过精确测量f_d,并已知雷达的工作频率(决定lambda)和安装角度(决定theta),传感器就能精确计算出v,也就是机车的真实对地速度。多普勒雷达传感器通常工作在微波频段,例如Ka频段等,这些高频段有助于提高测量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传感器将计算出的速度转换成与速度成比例的信号输出,为后续的精确速度和距离计算提供数据。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精度: 通常可达±0.1%至±0.5%。* 测量范围: 从低速(如0.1公里/小时)到高速(如500公里/小时)。* 响应时间: 快速,通常在毫秒级。* 检测距离: 几十米到几百米。

技术方案优缺点:* 优点: 真正的非接触式测量,直接提供对地速度,不受车轮空转或抱死的影响;响应速度快,适用于实时控制;在恶劣天气下(如轻微雨雪)仍能保持一定性能。* 局限性: 测量精度受安装角度影响较大,需要精确校准;地面反射特性会影响信号质量,如轨道间碎石、积水可能引入噪声;在大雨、大雪等极端天气下性能会显著下降。* 成本考量: 中等到高,取决于传感器的性能和复杂程度。

b.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测速技术

GNSS测速技术,就像机车头顶上的一双“天眼”,通过接收来自太空卫星的信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速度。它利用的是卫星信号中的伪距和多普勒频移信息。当机车移动时,它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频率会因多普勒效应而发生变化。通过精确测量这些频率变化,GNSS接收机可以直接计算出机车的三维速度向量。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速度精度: 高精度GNSS系统(如RTK/PPP)可达0.01-0.05米/秒(约0.036-0.18公里/小时)。* 更新速率: 最高可达100赫兹。* 定位精度: 厘米级到米级。

技术方案优缺点:* 优点: 提供真实的对地速度和精确的位置信息,不受轮轨滑差影响;完全非接触式,无机械磨损;全球覆盖,方便集成到导航和管理系统。* 局限性: 在隧道、高楼密集区或茂密森林等信号遮挡区域,性能会严重下降甚至失效;易受多径效应和大气误差影响;初始定位和收敛时间可能较长。* 成本考量: 中高,高精度多星座GNSS接收机价格较高。

c. 光学编码器测速技术

光学编码器测速技术,就像是一个安装在车轮或车轴上的“精密刻度尺”,通过测量车轮的旋转角度来推算机车速度。它由一个刻有精密编码图案的旋转码盘和一个固定的读数头组成。码盘随着车轮或车轴同步旋转,读数头通过发射光线并接收反射光(或透射光)来读取码盘上的图案变化,从而确定旋转的绝对角度位置。通过连续监测这些角度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系统就可以精确计算出车轮的转速,再乘以车轮的有效半径,就能得到机车的轮周速度。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分辨率: 极高,可达亚角秒级(如36位分辨率意味着每圈有超过680亿个位置)。* 角度精度: ±0.5角秒甚至更高。* 最高转速: 通常可支持高达数千RPM。

技术方案优缺点:* 优点: 测量精度极高,能精确反映车轮的转动状态;对电磁干扰不敏感;结构相对坚固,可靠性高。* 局限性: 接触式测量,依赖于机械连接,易受车轮磨损、钢轨状态、轮轨滑差等因素影响,无法直接提供对地速度;安装需要精确对中,且易受振动影响;需要定期维护以确保机械连接的稳定性。* 成本考量: 中到高,高精度编码器价格不菲。

d. 惯性测量单元 (IMU) 测速技术

惯性测量单元(IMU)测速技术,就像机车内部的“自感应系统”,通过测量自身在空间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计算速度和姿态。它集成了高性能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加速度计测量机车在三个正交方向上的线性加速度,而陀螺仪测量机车绕三个正交轴的角速度。通过对加速度数据进行时间积分,就可以推算出机车的速度。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加速度计范围: 通常为±几g到几十g。* 陀螺仪范围: 通常为±几百到几千度/秒。* 数据输出速率: 可达数百赫兹甚至更高。* 速度精度(短时): 在无外部辅助下,几分钟内可达0.1-1米/秒。

技术方案优缺点:* 优点: 完全自主工作,不受外部信号(如GNSS)遮挡的影响,可在隧道、地下等环境下提供速度信息;响应速度极快,能捕捉高动态变化;提供全面的运动信息(位置、速度、姿态)。* 局限性: 测量误差会随时间积累(漂移),导致长时间独立运行时速度和位置精度下降;需要与GNSS或其他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才能达到长期高精度;对传感器质量和算法要求高。* 成本考量: 高,高性能MEMS或光纤陀螺IMU价格昂贵。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以下将对比几种在机车车速测量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案。

  • 德国德普罗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德国德普罗是铁路测量技术领域的专家,其雷达速度传感器专为铁路应用设计。它采用多普勒雷达原理,向轨道表面发射微波信号,通过测量反射信号的频率变化来精确计算列车的对地速度。其速度测量范围广,可达-5公里/小时至+500公里/小时,精度达到±0.5%,并且具备IP67防护等级,非常坚固可靠,确保测量不受车轮打滑或磨损的影响。

  • 英国真尚有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传感器是一款高性能的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适用于各种非接触式速度测量应用。它通过Ka频带(35.5 ±0.1 GHz)微波非接触式测量机车对地速度,量程为0.8km/h到480km/h。其突出特点是精度高,在1英里/小时时测量精度可达±0.34%,且响应迅速,更新周期仅0.01秒,能快速锁定和解锁,锁定延迟为0.02秒,解锁延迟为0.05秒。该传感器适应性强,可在-17至60°C温度下稳定工作,并支持远距离检测,最远可达300米。其高灵敏度设计,每测量1英里/小时的速度,每秒产生100个脉冲,确保了对速度变化的精确捕捉。此外,该传感器设计轻便,重量仅230克。

  • 加拿大诺瓦泰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速技术) 加拿大诺瓦泰作为高精度GNSS定位技术的领导者,其OEM7系列接收机利用多星座(GPS、GLONASS、Galileo、BeiDou)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高精度计算机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其速度精度(均方根)可达0.03米/秒,更新速率最高可达100赫兹。GNSS测量完全非接触,不受机械磨损或外部环境干扰,但受卫星信号遮挡影响。

  • 英国雷尼绍 (光学编码器测速技术) 英国雷尼绍在精密测量领域享誉全球,其绝对式编码器(如REXA36系列)通过光学方式读取车轮或车轴上的高精度编码图案。它能提供极其精确的绝对角度位置,进而推算出轮轴转速和机车速度。其分辨率极高,可达36位,角度精度可达±0.5角秒。这种接触式测量方式提供的是轮周速度,其优势在于极高的机械精度和抗电磁干扰能力。

  • 法国赛峰 (惯性测量单元测速技术) 法国赛峰集团的惯性测量单元(IMU)如SIGMA 40,集成了高性能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通过测量机车的线性加速度和角速度,独立提供速度信息。其数据输出速率最高可达200赫兹,加速度计范围±5g,陀螺仪范围±500°/秒。IMU在GNSS信号受阻的隧道等环境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其速度精度会随时间积累误差,通常需要与其他传感器融合才能实现长期高精度。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机车速度测量设备,就像为运动员挑选最合适的跑鞋,要综合考虑其各项性能指标与实际使用场景。

  • 精度 (Accuracy): 这是最核心的指标,直接关系到速度数据的可靠性。高精度要求意味着系统必须能够提供非常接近真实值的速度数据。实际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制动距离计算、列车自动驾驶的平稳性和燃油效率。

    • 选型建议: 对于安全关键应用(如自动列车控制、防撞系统),应选择具有高绝对精度(如多普勒雷达、RTK/PPP GNSS)或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高精度的系统。在低速场景,绝对误差更关键;在高速场景,相对误差更关键。

  • 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指传感器从感应到速度变化到输出有效数据所需的时间。这决定了系统对速度变化的灵敏度和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响应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控制指令滞后,尤其在紧急制动或牵引力调整时影响巨大。

    • 选型建议: 对于需要快速响应的控制系统(如防滑控制、紧急制动),应选择更新周期短、锁定/解锁延迟低的传感器。

  • 测量范围 (Measurement Range): 传感器能够测量的最低速度和最高速度的范围。机车从静止启动到高速运行,都需要传感器能准确覆盖。

    • 选型建议: 确保传感器能覆盖机车的所有工作速度区间,特别是低速和启动阶段的精度,这对于车站内精确泊车和编组操作至关重要。

  • 非接触式 vs 接触式:

    • 非接触式(如雷达、GNSS): 无机械磨损,无需担心车轮打滑或磨损带来的误差,直接测量对地速度。

    • 接触式(如光学编码器): 精度高,但测量的是轮周速度,会受轮轨滑差影响,且有机械磨损,需要定期维护。

    • 选型建议: 首选非接触式传感器以获得真实对地速度和降低维护成本。但在某些特殊应用或作为辅助系统时,接触式传感器的高分辨率仍有其价值。

  • 抗干扰能力: 机车运行环境复杂,存在强大的电磁干扰(来自高压电气设备)、机械振动和各种天气影响。

    • 选型建议: 选择工作频段抗干扰能力强(如Ka频带雷达),具有高防护等级(IP67等),并具备先进滤波和信号处理算法的传感器。多传感器融合也是增强鲁棒性的有效手段。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高性能的传感器,在实际机车运行中仍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影响速度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 问题1:轮轨滑差对轮周速度测量的影响

    • 原因与影响: 机车在加速或制动时,车轮可能出现空转(速度大于对地速度)或抱死(速度小于对地速度),导致通过编码器等接触式设备测得的轮周速度与机车实际对地速度存在较大偏差。这会误导牵引/制动控制系统,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或降低运行效率。

    • 解决建议: 优先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如多普勒雷达或GNSS,它们直接测量对地速度,不受轮轨滑差影响。如果必须使用轮周速度传感器,应结合非接触式传感器进行融合校正,实时监测并补偿滑差。

  • 问题2:环境因素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原因与影响:

      • GNSS: 在隧道、高楼峡谷或茂密森林中,卫星信号可能被遮挡,导致定位和测速失效或精度急剧下降。

      • 雷达: 大雨、大雪、强雾、冰雹或地面结冰、积水等会吸收、散射或反射雷达波,严重影响信号质量和测量精度。

      • 光学编码器: 灰尘、油污可能污染编码盘或读数头,影响光学读取。

    • 解决建议:

      • 多传感器融合: 这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GNSS与IMU融合,可以在GNSS信号丢失时由IMU接力提供速度信息。雷达与光学编码器融合,取长补短。

      • 安装位置优化: 确保传感器安装位置尽量减少受环境影响,如避免雷达波束被机车部件遮挡,或将GNSS天线安装在视野开阔处。

      • 自清洁或防护设计: 对于光学和雷达传感器,可考虑配备自清洁系统或高防护等级设计,以应对恶劣天气和污染。

  • 问题3:电磁干扰 (EMI)

    • 原因与影响: 机车内部存在高压牵引电机、变流器等大功率电气设备,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场,可能干扰传感器的电子线路和信号处理,导致数据噪声增加甚至失效。

    • 解决建议:

      • 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器: Ka频段雷达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

      • 合理布线和屏蔽: 传感器信号线应采用屏蔽电缆,并远离强电磁干扰源。

      • 接地设计: 确保传感器外壳和线路的良好接地,以泄放共模干扰。

  • 问题4:安装与校准误差

    • 原因与影响: 特别是对于雷达测速传感器,其安装角度theta的微小偏差,会直接影响速度计算的准确性。不正确的安装和未定期校准会导致系统输出持续的系统性误差。

    • 解决建议: 严格遵循厂家提供的安装指南,使用专用工装确保安装角度的精确性。定期进行现场校准和验证,可以使用高精度GNSS作为参考进行比对。

4. 应用案例分享

机车车速测量的高精度数据在多个铁路行业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ATP/ATO): 精准的速度信息是列车自动防护(ATP)和自动运行(ATO)系统的核心输入,用于精确控制列车的牵引力、制动系统,确保列车安全高效地按时刻表运行,并维持严格的列车间隔。

  • 列车自动驾驶与精准停车: 通过对车速的精细控制,实现列车在车站内的精准停车,提高运营效率和乘客上下车体验,同时为地铁和轻轨等高度自动化运营提供支持。

  • 线路基础设施检测与维护: 在检测列车上安装高精度测速系统,可以精准记录检测设备在不同速度下的测量数据,用于评估轨道几何参数、钢轨磨损、弓网关系等,辅助线路维护决策。例如,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候性,可以适应户外长期使用。

  • 货运列车编组与调车作业: 在货运编组站,精准的低速测量对于车厢的精确对接至关重要,能有效避免冲击,减少货物损坏和设备磨损。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