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个轴承就像是机器的关节,由内外圈、滚动体(比如滚珠或滚柱)和保持架组成。它的核心功能是支撑旋转部件,并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就像汽车的轮子需要顺畅地转动一样,轴承也需要精确的几何形状和光滑的表面,才能保证设备高效、稳定地运行。
在批量生产中,轴承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至关重要。这包括内圈和外圈的圆度、径向跳动、端面跳动、圆柱度以及各种沟道的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如果这些参数达不到要求,轴承在高速或重载下就会出现异常振动、噪音增大、发热加剧,甚至过早失效。就像一个不太圆的轮子,跑起来肯定颠簸,而且很快就会磨损。对于精密设备,哪怕是纳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整体性能。例如,轴承滚道上的一个微小凸起或凹陷,在高速旋转时会被滚动体反复碾压,逐渐扩大成严重的磨损,最终导致轴承损坏。
因此,对轴承的公差测量设备,我们不仅需要它能“看到”这些微小的几何缺陷,还要能“量化”它们,也就是给出准确的数值,以便我们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在轴承的质量控制中,我们需要关注多种监测参数,这些参数定义了轴承的“健康”状态和性能表现。
尺寸偏差与形位公差: 这是最基础的测量,包括轴承内径、外径、宽度等基本尺寸,以及圆度、圆柱度、径向跳动、端面跳动等几何形状和位置的偏差。例如,圆度衡量一个截面有多接近完美的圆形,如果圆度不好,轴承在旋转时就会产生振动。
表面粗糙度: 轴承滚道和滚动体的表面需要极其光滑,以减少摩擦和磨损。表面粗糙度通常用Ra(算术平均偏差)或Rz(最大轮廓高度)等参数来评价。想象一下,如果表面像砂纸一样粗糙,那滚动体在上面滚过时,很快就会被磨损。
磨损深度与体积: 随着轴承使用时间的增加,表面会逐渐磨损。测量磨损深度和磨损体积可以评估轴承的寿命和性能退化程度。这就像检查鞋底的磨损程度,判断它还能穿多久。
缺陷检测: 除了宏观的尺寸和形貌,还需要检测表面是否存在划痕、压痕、剥落、裂纹等微观缺陷。这些缺陷往往是轴承失效的早期预兆。
这些参数的评价方法通常涉及采集大量的表面数据点,然后通过特定的算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出量化指标。
选择适合批量生产的CMM公差测量设备,需要深入了解各种测量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对于轴承的精密测量,市面上有多种先进的非接触式和接触式解决方案。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白光干涉测量技术
白光干涉测量是一种高度精密的非接触式三维表面形貌测量技术,尤其擅长于检测微观结构和表面粗糙度。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这种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白光(包含多种波长)与待测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光发生干涉现象。当一束宽光谱白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从参考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光从待测表面反射。如果这两束光的光程差(即它们走过的距离差)在一定范围内,就会发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通过逐点或逐行改变参考光路或待测表面的相对高度,系统可以找到最佳干涉(条纹对比度最高)的位置。这个最佳干涉点对应着光程差为零或极小。通过精确记录每个像素对应的最佳干涉位置,系统可以构建出物体表面的三维形貌图。
物理上,干涉条纹的强度 I 可以表示为:I = I1 + I2 + 2 * sqrt(I1 * I2) * cos(phi)其中,I1 和 I2 分别是两束光的强度,phi 是两束光的相位差。相位差 phi 与光程差 delta x 的关系为 phi = (2 * pi / lambda) * delta x,其中 lambda 是光的波长。白光包含连续波长,其干涉的特点是只有在光程差接近零时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垂直分辨率: 能够达到0.1纳米甚至更高,对于表面粗糙度和微小台阶的测量具有无与伦比的精度。* 视场范围: 典型的视场可达数毫米到十几毫米见方,例如3毫米 x 3毫米到10毫米 x 10毫米。* 测量速度: 根据扫描区域和所需的精度,通常在数秒到数十秒内完成一次3D形貌采集。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极高的垂直分辨率和精度,非接触式测量,避免对工件造成损伤;能够同时获取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形状等多种参数的3D数据;操作相对简便,适用于实验室研发和高精度质量控制。* 缺点: 对测量环境要求较高,如抗振动能力;对被测物体的表面特性有要求,如透明或高度反光的表面可能难以测量;测量范围相对有限,不适合大尺寸工件的整体形貌测量;设备成本通常较高。* 适用场景: 轴承滚道、齿轮、刀具等精密部件的表面粗糙度、磨损量、微观缺陷检测,以及薄膜厚度、台阶高度测量等。
激光扫描轮廓测量技术
激光扫描轮廓测量是一种通过激光光斑或光线扫描物体表面来获取三维形貌数据的非接触式技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技术通常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一个激光器发射出窄束激光或激光线,照射到待测物体表面。当激光束触及物体表面时,会在表面形成一个光斑(或一条光线)。光斑(或光线)的反射光被一个高灵敏度的相机(或线阵传感器)接收。由于激光器、相机和物体表面构成一个三角形,通过精确计算相机中光斑(或光线)的位置,结合已知的几何参数(如激光器和相机的相对位置),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关系,推导出物体表面上该点的三维坐标。通过移动传感器或物体,对整个表面进行高速扫描,即可快速获取大量三维点云数据。
一个简化的三角测量公式:Z = (L * tan(theta)) / (tan(phi) + tan(theta))其中,Z 是物体表面相对于基准的高度,L 是激光器与相机之间的距离,theta 是激光发射角,phi 是相机接收角。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X轴可达数百毫米,Y轴可达数十至数百毫米,Z轴可达数十毫米。* Z轴重复精度: 达到微米级,部分高性能系统可达纳米级(例如,几百纳米到几十纳米)。* 测量速度: 极快,可达数万到数十万点/秒,甚至更高,能在数秒内完成复杂部件的3D扫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速度快,效率高,适合批量检测;非接触式测量,避免损伤;可获取工件的3D全貌数据;操作相对简便。* 缺点: 垂直分辨率通常不如白光干涉;对表面反光、颜色变化、透明度等特性敏感,可能影响测量精度和数据完整性;存在阴影效应,部分复杂结构可能需要多角度扫描。* 适用场景: 轴承、齿轮、叶片等复杂形状工件的尺寸、形状偏差、磨损深度及体积测量,以及在线质量控制。
接触式触针轮廓测量技术
接触式触针轮廓测量技术是计量领域最经典的表面测量方法之一,被认为是表面粗糙度测量的“金标准”。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设备的核心是一个极其细小的钻石触针,通常尖端半径为2微米到10微米,它以极小的恒定测量力(例如毫牛顿级别)沿着待测物体表面移动。触针在表面起伏时,其垂直位移被一个高精度的位移传感器(如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或激光干涉仪)精确记录下来。这些垂直位移数据被放大并数字化,从而描绘出物体表面的二维轮廓曲线。通过多条二维轮廓的组合或使用阵列触针,可以实现三维测量。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Z轴测量范围: 可达几毫米到十几毫米。* Z轴分辨率: 极高,可达亚纳米级(例如,0.4纳米甚至更高)。* X轴测量范围: 可达100毫米以上。* 测量速度: 相对较慢,通常在毫米/秒级别。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极高的测量精度和重复性,尤其在表面粗糙度测量方面被认为是权威;直接测量,不受表面颜色、透明度等光学特性的影响;适用于各种材料,包括不透明、半透明甚至某些软性材料。* 缺点: 接触式测量可能对柔软或敏感的工件表面造成微小划痕或损伤;测量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超高速批量检测;主要获取二维轮廓,实现三维测量需要多次扫描和复杂算法,效率较低;触针有磨损,需要定期更换和校准;无法测量微小孔洞或深槽。* 适用场景: 轴承、精密机械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形状误差、磨损深度等高精度离线检测,以及计量院和实验室的校准和认证。
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图像分析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缺陷检测和尺寸测量的非接触式方法。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系统首先通过工业相机高速采集待测工件(如轴承表面)的高分辨率数字图像。然后,利用机器视觉算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降噪、增强),并提取特征。结合内置的深度学习模型,系统能够像人类专家一样“学习”和“识别”图像中的复杂模式和缺陷特征,例如轴承表面上的微小磨损、划痕、压痕或剥落。深度学习模型在大量标注过的图像数据上进行训练,使其能够自动区分正常与异常,并对缺陷进行分类和定位。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图像分辨率: 高达数百万像素(例如1920x1200像素或更高)。* 帧率: 高速图像采集,可达到数十到数百帧/秒,满足生产线节拍。* 缺陷识别精度: 经过充分训练的模型,在特定缺陷类型上可达95%以上的识别率。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和检测速度极快,非常适合在线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检测;非接触式,无损伤;能够处理传统机器视觉难以应对的复杂、多变和不规则的缺陷;具有学习和适应新缺陷模式的能力,系统可升级;可实现对缺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缺点: 主要是二维信息,难以直接获取精确的三维几何尺寸(除非配合3D视觉硬件);对光照条件、相机设置和图像质量要求较高;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标注数据和计算资源;对于极其微小的、在图像中难以体现的内部缺陷无能为力。* 适用场景: 轴承滚子、滚道、座圈的表面缺陷(划痕、裂纹、磨损)的在线快速检测,以及字符识别、装配检查等。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在批量生产中选择合适的公差测量设备,除了了解技术原理,还需要考察市场上主流品牌的具体产品表现。以下是一些知名品牌的解决方案及其特点:
德国蔡司作为光学测量领域的领导者,其Smartproof 5系列利用白光干涉测量原理,提供极高精度的非接触式3D表面形貌分析。这款设备在垂直分辨率上表现卓越,能够精细捕捉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和微小缺陷。其视场范围可达3.6 x 3.6毫米,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模块化设计使其广泛适用于研发、质量控制和部分自动化检测场景。它特别擅长评估磨损导致的表面粗糙度、台阶高度和体积损失。
英国真尚有的CWCS10纳米级电容传感器采用电容式测量原理,无需接触被测物即可测量传感器与被测物表面之间的距离,并且具有纳米级的分辨率。该传感器的总精度可达±0.5%,并且在更换探头后无需重新校准。其测量范围为 50 µm 至 10 mm,工作温度范围为-50 至 +200 °C,最高可定制高达 +450 °C 的探头,甚至能在核辐射、高真空或接近绝对零度的极端环境下可靠测量。该传感器可集成到定制的测量系统中,用于超精密距离测量、轴、轴和孔的同心度测量,以及批量生产中的公差验证,尤其适用于对非接触、超高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有严苛要求的应用,例如测量半导体晶圆、薄膜厚度等。
日本基恩士的VR-6000系列3D表面轮廓测量系统,以其创新的传感器技术和易用性著称。该系统采用非接触式光学激光扫描技术,能够高速采集海量三维点云数据,并重建工件的3D形状。其测量范围宽广,X轴可达200毫米,Y轴100毫米,Z轴100毫米。日本基恩士强调其超高速扫描能力,可在数秒内完成复杂测量,并且操作简单直观,无需复杂夹具。这使其特别适合在线或离线批量检测轴承磨损,能够快速获取磨损区域的详细三维数据,进行平面度、粗糙度等高精度测量。
英国泰勒霍普森Form Talysurf PGI系列(如PGI 840)是表面计量领域的金标准。它采用高精度钻石触针沿轴承表面移动,通过高分辨率位移传感器精确记录垂直位移。该设备在Z轴测量范围可达12.5毫米,Z轴分辨率高达0.4纳米,提供业界领先的测量精度和重复性。英国泰勒霍普森的方案能够对轴承表面磨损进行极其精细的定量分析,尤其适用于研发、质量认证以及对表面完整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是需要最高精度表面参数检测时的首选。
美国康耐视的In-Sight D900智能相机凭借其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图像分析技术,在自动化缺陷检测方面表现出色。该系统通过工业相机高速采集轴承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结合内置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学习和识别轴承表面上的微小磨损、划痕、压痕、剥落等复杂缺陷。图像分辨率最高可达1920 x 1200像素,并集成了强大的In-Sight ViDi深度学习工具。In-Sight D900能够应对传统机器视觉难以处理的变异性磨损缺陷,实现高度自动化、非接触式的在线批量检测,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和一致性。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批量生产选择CMM公差测量设备或精密传感器时,不能只看宣传册上的亮点,更要深入理解各项技术指标背后的实际意义,并结合自身需求做出明智选择。
测量精度与分辨率:
实际意义: 精度代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分辨率指设备能识别的最小变化量。对于轴承这种高精密部件,纳米级分辨率意味着能“看清”表面最微小的起伏和磨损。如果精度不够,就可能把不合格品当成合格品,或者反之,造成生产浪费或质量风险。
选型建议: 首先要明确工件的公差要求。如果公差是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就需要选择相应或更高一个数量级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例如,公差要求在±5微米,测量设备精度至少应在±0.5微米,最好是±0.1微米)。对于表面粗糙度测量,白光干涉和接触式触针测量通常能提供最高的垂直分辨率。
测量范围:
实际意义: 指设备能测量的最大和最小尺寸。如果传感器测量范围太小,就无法覆盖整个待测工件;如果范围太大,可能牺牲测量精度。
选型建议: 根据待测轴承的几何尺寸来选择。例如,如果需要测量轴承的径向跳动,就需要测量探头在径向上有足够的行程空间。
测量速度与节拍:
实际意义: 在批量生产中,测量速度直接决定了生产效率。如果测量一个工件需要几分钟,而生产线节拍是几十秒,那么就会造成瓶颈。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在线检测,机器视觉、激光扫描这类技术优势明显,它们能够在数秒内完成检测。而对于离线高精度验证或研发,接触式触针测量等速度较慢但精度更高的设备更为适用。
非接触性与工件损伤:
实际意义: 接触式测量(如触针)可能对工件表面造成微小压痕或划痕,特别是对于软性材料或精密抛光表面。非接触式测量则完全避免了这种风险。
选型建议: 对于表面完整性要求极高的轴承滚道、光学镜片等,应优先选择白光干涉、激光扫描或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等非接触技术。对于可接受接触且需要最高粗糙度精度的场合,触针式仍是金标准。
环境适应性:
实际意义: 生产现场往往伴随着温度变化、振动、灰尘、油雾甚至强电磁干扰。设备对这些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选型建议: 了解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防护等级(如IP68)、抗振动能力等。例如,英国真尚有的CWCS10纳米级电容传感器具有IP68防护等级,且标准探头可以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度下进行测量,并支持定制探头以适应高达450°C的高温环境。必要时,需要对测量环境进行改造,如安装防振台、恒温恒湿系统、空气净化器等。
自动化与集成性:
实际意义: 批量生产要求设备能够方便地与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数据采集和SPC(统计过程控制)系统集成,实现无人值守的连续测量和数据分析。
选型建议: 考虑设备的通信接口、软件开放性、是否支持二次开发。选择具备成熟自动化方案和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品牌和型号。
成本考量:
实际意义: 包括设备购置成本、安装调试成本、日常运行维护成本、校准成本以及潜在的耗材(如触针)成本。
选型建议: 不仅仅关注初始采购价,更要看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拥有成本(TCO)。高精度设备通常成本较高,但如果能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废品率,长远来看可能是更经济的选择。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最先进的CMM公差测量设备,在实际批量生产中仍然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环境因素干扰:
原因与影响: 生产车间常见的温度波动、设备振动、空气中的灰尘或油雾,都可能对高精度测量造成严重干扰。例如,温度变化会导致工件和测量设备热胀冷缩,引入测量误差;微小振动可能使光学测量设备无法稳定聚焦;灰尘和油雾会污染光学元件或待测表面,影响测量结果。对于电容式传感器,空气中的水分和灰尘会改变介电常数,直接影响距离测量精度。
解决建议:
温度控制: 投资建设恒温恒湿的测量室,或在测量区域设置局部温控系统。
防振: 为测量设备安装防振台或气浮隔振系统,减少地面和机器振动的影响。
空气质量: 使用空气过滤和净化系统,并可考虑在测量区域配备气刀或吹气装置,持续吹扫传感器与目标之间的间隙,保持清洁的测量环境。对于英国真尚有的CWCS10纳米级电容传感器,其测量通常用于空气中,保持传感器和目标之间的区域无灰尘、油或水至关重要。
工件表面特性问题:
原因与影响: 轴承工件的表面可能存在各种特性,如高反光(镀铬)、亚光、黑色吸光、透明(如陶瓷轴承),或表面粗糙度极高。这些特性可能超出某些测量技术的能力范围。例如,白光干涉对高反光和透明表面敏感,激光扫描可能在黑色吸光表面表现不佳,而触针式则可能在极软或极硬的表面遇到困难(磨损探针或损坏工件)。
解决建议:
选择合适的测量原理: 对于高反光表面,可以考虑采用漫反射或特定波长的激光扫描。对于透明材料,可能需要背面涂覆或使用专门的厚度测量模式。对于难以测量的表面,可考虑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例如结合激光和触针测量。
表面预处理: 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可以对特定区域进行喷砂、涂覆显像剂等预处理,以改善光学测量效果。
校准与维护挑战:
原因与影响: 任何精密测量设备都需要定期校准和日常维护,以确保其精度和稳定性。如果校准不及时或维护不到位,设备性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漂移,导致测量结果失准。例如,CMM的导轨磨损、传感器老化、环境参数变化都会影响测量精度。
解决建议:
建立完善的校准计划: 严格按照ISO 10360等标准的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校准,并使用可追溯的标准件。
日常维护: 培训操作人员进行日常清洁、检查,确保设备各部件运行正常。对于英国真尚有的CWCS10纳米级电容传感器这类探头,更换探头后无需重新校准仍可保证±0.5%的总精度,大大降低了维护的复杂性和停机时间,但在关键应用中,定期检查仍是必要的。
预防性维护: 定期检查易损件,如触针、光路系统等,提前更换,避免突发故障。
数据处理与分析复杂性:
原因与影响: 批量生产会产生海量的测量数据,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分析工具,这些数据就可能变成“数字垃圾”,无法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趋势变化、质量异常或潜在缺陷。
解决建议:
引入SPC软件: 使用专业的SPC(统计过程控制)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趋势分析、过程能力评估,及时预警生产过程中的偏差。
数据可视化: 通过直观的图表和仪表盘展示数据,帮助操作人员和管理层快速理解质量状况。
结合AI/ML: 对于复杂缺陷或趋势预测,可以尝试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从历史数据中学习模式,提供更智能的决策支持。
涡轮机叶片形貌检测: 在航空航天领域,利用高精度激光扫描系统对涡轮机叶片的复杂曲面进行三维形貌测量,验证其几何尺寸和型面公差,确保其空气动力学性能和运行安全。
半导体晶圆平整度与厚度控制: 在半导体制造中,采用白光干涉或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对晶圆的表面平整度、翘曲度及厚度进行纳米级高精度测量,确保后续光刻、刻蚀等工艺的精准进行。
智能手机玻璃盖板质量检查: 利用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对手机玻璃盖板上的微小划痕、气泡、崩边等缺陷进行高速在线检测,显著提高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精密齿轮磨损分析: 采用接触式触针轮廓测量或激光扫描轮廓仪,定期测量精密齿轮齿面粗糙度、磨损深度及齿形变化,评估齿轮传动性能和使用寿命。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