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在自动化仓库高速分拣线上,实现毫秒级响应的毫米级高精度货物定位与三维测量?【激光传感器选型】

2025/09/30

1. 基于自动化仓库中货物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在自动化仓库的高速分拣线上,我们所说的“被测物”就是那些在传送带上快速移动的各式各样的货物。这些货物可不是千篇一律的,它们的基本结构和特性非常多样化,这就对我们的定位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想象一下,传送带上可能同时跑着方方正正的纸箱、鼓囊囊的塑料袋、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甚至是表面反光或吸光的特殊包装。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材质都各不相同。有些货物可能很小,只需要毫米级的定位精度;有些很大,但对某个关键特征点仍有精度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以相当高的速度移动,这就要求传感器必须能“眼疾手快”,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测量。

所以,针对这些“被测物”,我们总结出几项核心技术要求:

  • 尺寸与形状多样性适应性: 传感器必须能够准确测量各种大小、各种形状,包括不规则形状的货物,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立方体。这需要传感器能提供二维甚至三维的测量数据。

  • 高动态响应能力: 由于分拣线速度快,传感器必须具备毫秒级的响应时间,才能在货物经过瞬间完成数据采集,确保不漏测、不错测。

  • 高定位精度与重复性: 即使货物在快速移动,传感器也需要提供足够高的定位精度(例如,±1毫米甚至更高),以确保分拣机械手能准确抓取或推送。同时,每次测量的结果都应该非常接近,即重复性要好。

  • 表面材质及颜色适应性: 货物表面可能光滑、粗糙、反光、吸光,甚至透明。传感器需要对这些不同的光学特性有良好的适应性,避免因表面差异导致测量误差或失效。

  • 环境抗干扰能力: 仓库环境可能存在灰尘、环境光变化、振动等,传感器应具备较高的防护等级和抗干扰能力,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2. 针对自动化仓库货物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为了确保自动化仓库中货物的精准定位和高效分拣,业界会围绕几个关键参数来定义和评价测量系统的性能。这些参数就好比给传感器做“体检”,看看它是不是真的符合我们分拣线的“健康”标准。

首先是测量范围,这定义了传感器能测量的最近和最远距离。对于高速分拣线,我们通常需要一个适当的测量范围,既能覆盖货物可能出现的上下波动,又不会因为范围过大而牺牲精度。评价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货物放在不同距离上,看传感器能否持续准确地给出读数。

其次是精度重复精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货物真实尺寸之间的偏差,就像你用尺子量东西,希望能越接近真实值越好。而重复精度则更强调稳定性,意思是同一个货物在相同条件下反复测量,每次结果的差异有多小。在高速分拣中,重复精度尤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机械手每次抓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评价时,通常会将一个标准块反复放置在传感器前进行多次测量,然后计算其最大偏差或标准差。

接着是分辨率,这表示传感器能识别出的最小距离变化量。比如分辨率是0.1毫米,那就意味着它能分辨出比0.1毫米还小的尺寸差异。对于需要精确区分微小尺寸差异的货物,分辨率就显得尤为关键。

然后是响应时间,这指的是传感器从检测到货物到输出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在高速分拣线上,货物一闪而过,响应时间越短,传感器“反应”越快,捕获数据就越及时,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好比一个快速摄影师,必须在瞬间按下快门,才能捕捉到运动物体的清晰画面。

最后是抗环境干扰能力,这主要关注传感器在仓库实际复杂环境(如灰尘、环境光、振动)下的表现。我们会通过模拟这些恶劣条件,看传感器能否保持性能稳定,比如在强光下测量,或者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中看其测量稳定性。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在自动化仓库中,为了实现对不同形状货物的精准定位和高速分拣,市面上涌现了多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几种主流的激光测量方案。

(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地方,用手电筒照亮远处的墙壁,然后你再用另一只眼睛从侧面看这个光斑。如果墙壁离你近,光斑看起来就在你侧面眼睛的某个位置;如果墙壁离你远,光斑在侧面眼睛里的位置就会移动。激光三角测量技术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该技术通常由一个激光发射器、一个接收透镜和一个位置敏感探测器(如CMOS或PSD)组成。激光发射器向被测物表面发射一束激光。当激光束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形成一个光斑。反射回来的光通过接收透镜聚焦到位置敏感探测器上。

当被测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由于三角几何关系,反射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传感器通过精确地检测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变化,再结合预先标定的几何参数,就可以计算出被测物体到传感器的距离。

其基本几何关系可以简化为:假设激光发射器与接收透镜的光轴之间有一个基线距离 B。接收透镜的焦距为 f。激光束在被测物体表面的入射角为 theta_i。反射光在探测器上的偏移量为 delta_x。

则被测物体到传感器的距离 D 可以近似表示为:D = (B * f) / (delta_x + f * tan(theta_i))其中,delta_x 是探测器上光斑位置相对于某一参考点的偏移。通过这个公式,传感器就能将光点位置的物理变化,转化成精确的距离数据。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通常在几毫米到几米之间,例如,20毫米到8米。* 精度: 高达0.02%至0.1%FS(Full Scale,满量程),绝对精度可达微米或亚毫米级。* 重复精度: 优于0.5毫米,甚至达到微米级别。* 响应时间: 普遍较快,通常在0.5毫秒到5毫秒之间。* 分辨率: 可达微米级。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精度高,能够达到很高的分辨率;响应速度快,适合动态测量;非接触式测量,不会损伤被测物;对各种颜色和表面材质的适应性较好(但极端反光或吸光仍有挑战)。它特别适合需要近距离、高精度定位和尺寸测量的应用,比如检测传送带上小件物品的高度、表面缺陷等。* 局限性: 测量范围相对较短,通常不适合超长距离测量;受物体表面光学特性(如强反光、强吸光、透明或镜面)影响较大,可能需要特殊型号或调整参数;当物体倾斜度过大时,反射光可能无法有效返回接收器。* 成本考量: 属于中等偏高,但考虑到其高精度和高性能,在很多工业自动化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激光飞行时间(ToF)技术

设想你大声喊一句话,然后听回声。你通过计算从喊话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就能大致判断山谷有多深。激光ToF技术也差不多,只是它用的不是声波,而是速度极快的激光。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ToF传感器发射一束短促的激光脉冲,这个脉冲以光速传播。当激光脉冲照射到目标物体表面后,一部分光会反射回来,被传感器接收。传感器内部有一个高精度计时器,它会精确测量从激光发射到接收到反射光所需的时间差。

由于光速是一个已知且恒定的物理量(在空气中约为每秒30万公里),通过简单的计算,传感器就能精确地得出到目标物体的距离。

其距离计算公式为:距离 (D) = (光速 (c) * 飞行时间 (t)) / 2这里的除以2是因为激光走了去和回双向的路程。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通常非常广,从几厘米到几百米,甚至更远。* 精度: 一般在毫米级(例如,±1毫米到±10毫米)。* 重复精度: 优于±1毫米。* 响应时间: 较快,一般在2毫秒到几十毫秒。* 分辨率: 毫米级。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范围非常广,适合远距离测量;受物体表面颜色和材质的影响相对较小;结构相对简单,易于集成。在自动化仓库中,它常用于测量大件物品的距离,或者用于AGV(自动导引车)的避障和定位。* 局限性: 精度通常不如激光三角测量,对于需要亚毫米级精度的应用可能不够;在高环境光或多径反射(光线多次反射后才返回传感器)的环境下,可能出现测量误差。* 成本考量: 中等水平。

结构光视觉测量技术

想象一下,你用一个投影仪在物体表面投射出密密麻麻的网格或条纹。如果物体是平的,网格会很规则;如果物体表面有凹凸,网格就会跟着“变形”。通过分析这些变形的图案,我们就能重建出物体的三维形状。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结构光视觉测量技术通过向被测物体表面投射预设的、具有特定图案(如线条、网格或随机点)的蓝色激光。一个或多个集成的高分辨率相机从不同角度捕获这些图案在物体表面产生的畸变图像。

这些畸变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三维起伏造成的。系统通过分析这些畸变的图像,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精确三维坐标,最终生成物体的三维点云数据。通过这些点云数据,可以精确地重建出物体的完整三维形状、尺寸、体积和位置。

其核心仍然是三角测量原理,但不是测量一个点的距离,而是同时测量数百万个点的距离,从而构建出物体的完整三维形貌。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速度: 可达到每秒数千甚至上万个三维点云数据。* 视场角/测量范围: 通常较小,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视场范围,以保证高精度。* 重复精度: 针对三维测量,强调对物体形状和尺寸的高精度识别,通常可达微米或亚毫米级别。* 光源: 常采用蓝色激光,因为其波长短,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对金属表面的更好适应性。* 集成功能: 通常内置强大的2D/3D视觉工具和算法,可以直接进行尺寸、体积、位置和缺陷检测。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能够获取物体完整的三维信息,对不同形状(特别是复杂、不规则形状)的货物有卓越的适应性;可以同时进行尺寸、体积测量、表面缺陷检测和定位,功能强大;抗环境光干扰能力强。非常适合在自动化仓库中进行体积测量、堆叠优化、不规则包裹识别和机器人抓取引导。* 局限性: 数据量庞大,对计算处理能力要求高;测量速度虽然快,但相对于单点测量的激光传感器,获取完整三维信息的时间会稍长;对透明、镜面或极度吸光的表面仍有挑战;系统成本相对较高。* 成本考量: 相对较高,但其提供的三维数据和智能化处理能力是其他技术难以比拟的。

(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挑选了四个在激光传感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进行对比,它们分别采用了上述不同的测量技术:

  • 德国西克

    • 采用技术: 激光飞行时间(ToF)原理。

    • 核心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0.2米至200米(在白板上),分辨率1毫米,重复精度±1毫米,响应时间最小2毫秒。

    • 应用特点: 德国西克以其卓越的ToF技术闻名,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实现精确测距。它的传感器设计坚固耐用,非常适合应对自动化仓库中复杂的工业环境,例如远距离的料位检测、大型货物的定位或堆垛机导航。

    • 独特优势: 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产品稳定性高,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可靠性能。

  • 英国真尚有

    • 采用技术: 光学三角测量原理。

    • 核心技术参数: 最大测量距离达10米,测量范围可达8米,精度最高可优于0.08%,响应时间仅为5毫秒,防护等级IP66,标准工作温度为0至50°C(配备水冷系统后可达120°C)。

    • 应用特点: 英国真尚有ZLDS116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特别适合在分拣线上对不同形状的货物进行近距离、高精度的尺寸和定位测量。例如,在分拣机入口处快速获取包裹的高度、长度信息,或者检测微小的形状偏差。此外,该传感器还能测量高温物体,应用场景广泛。

    • 独特优势: 英国真尚有传感器在保证高精度的同时,具备较宽的测量范围和快速响应能力,且无需校准,随时可用,维护简单。其IP66高防护等级和空气净化系统使其在多尘或潮湿的仓库环境中也能稳定运行。

  • 日本基恩士

    • 采用技术: 激光三角测量原理。

    • 核心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例如20毫米至100毫米,重复精度例如0.5毫米,响应时间0.5毫秒/1毫秒(可选),防护等级IP68。

    • 应用特点: 日本基恩士的LR-X系列传感器以其极致的精度和稳定性著称,特别适合对小型或精密部件进行高精度测量。在自动化仓库中,它常用于对包装盒的微小缝隙、高度公差进行检测,或者在机械手抓取前进行精细定位校准。

    • 独特优势: 卓越的抗环境光干扰能力和超高的检测精度,使其在要求严苛的微米级测量应用中表现出色,且产品普遍易于设置和操作。

  • 美国康耐视

    • 采用技术: 结构光视觉测量原理。

    • 核心技术参数: 测量速度可达2K 3D点云/秒,视场角/测量范围根据型号不同(例如50毫米、100毫米),光源为蓝色激光(Class 2)。

    • 应用特点: 美国康耐视的In-Sight 3D-L4000系列传感器,通过独特的蓝光结构光技术,能够获取被测物体的完整三维数据。这对于识别和测量形状复杂、不规则的货物,如软包、散料,以及进行体积计算、缺陷检测和机器人路径规划等任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 独特优势: 作为机器视觉领域的领导者,康耐视的产品集成度高,不仅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测量,还内置了强大的2D/3D视觉工具,能够直接处理复杂的检测和引导任务。

(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自动化仓库的高速分拣线选择动态激光传感器时,我们需要像挑选一个称职的“侦察兵”一样,仔细考量它的各项“能力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分拣线的效率和准确性。

  • 测量范围与被测物尺寸:

    • 实际意义: 测量范围决定了传感器能“看多远、看多近”。如果测量范围太窄,可能无法覆盖货物在传送带上可能存在的最大高度变化;如果范围过宽,则可能牺牲精度。

    • 影响: 范围不匹配会导致漏测、误测,或在测量精度上大打折扣。

    • 选型建议: 近距离、高精度测量(如高度、缺陷),优先考虑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其测量范围通常在几毫米到几米。远距离的物体有无检测或大致定位,激光ToF传感器更为合适,其测量范围可达几十甚至几百米。你需要根据你货物的最大尺寸和传感器安装位置来确定所需的测量范围。

  • 响应时间与分拣线速度:

    • 实际意义: 响应时间是传感器从检测到货物到输出测量数据所需的时间。这就像一个人的反应速度。

    • 影响: 分拣线速度极快,如果传感器“反应慢”,就会错过正在高速移动的货物,导致数据缺失或错位,分拣系统无法及时做出判断。

    •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分拣线,选择响应时间在毫秒级甚至亚毫秒级的传感器。例如,0.5毫秒到5毫秒的响应时间是比较理想的。通常,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在这方面表现优异。

  • 精度与重复精度:

    • 实际意义: 精度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重复精度则衡量多次测量同一目标时结果的一致性。

    • 影响: 如果精度不够高,货物的尺寸和位置信息就会有偏差,可能导致机械手抓不准、分拣错误;重复精度差会使系统每次对同一货物做出不同判断,降低分拣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选型建议: 对定位和尺寸要求极高(如包裹间隙、精细抓取),优先选择精度优于0.1%FS、重复精度在亚毫米级的传感器。激光三角测量和结构光视觉测量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对于一般定位,毫米级的精度通常也能满足要求。

  • 分辨率:

    • 实际意义: 传感器能分辨出的最小尺寸变化量。

    • 影响: 如果需要区分非常细微的尺寸差异(例如,识别两种外观相似但尺寸略有不同的产品),低分辨率的传感器就力不从心。

    • 选型建议: 如果你的货物有细微的尺寸或形状特征需要识别,选择分辨率达到微米级的传感器,这通常在高性能的激光三角测量和结构光视觉传感器中实现。

  • 抗环境干扰能力(防护等级、环境光适应性):

    • 实际意义: 自动化仓库环境可能多尘、潮湿,甚至有其他光源干扰。防护等级(如IP66、IP68)表示传感器抵御灰尘和水的能力,而环境光适应性则指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 影响: 恶劣环境可能导致传感器性能下降,甚至损坏,进而影响分拣线的正常运行。

    • 选型建议: 至少选择IP66防护等级的传感器。如果环境光线变化大,或者有反光物体,需要选择具有优秀环境光抑制技术的传感器,例如一些采用调制激光或特殊滤光技术的激光三角测量或ToF传感器。

  • 输出接口与系统集成:

    • 实际意义: 传感器如何与你的上位机或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

    • 影响: 接口不匹配会导致集成困难或数据传输效率低下。

    • 选型建议: 确保传感器支持你现有控制系统常用的输出方式,如模拟量(0-10V, 4-20mA)、数字量(RS485, Profibus DP, IO-Link)或以太网接口。结构光视觉传感器通常提供更丰富的网络接口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自动化仓库的高速分拣线上部署动态激光传感器,虽然能大幅提升效率,但也可能遇到一些“小麻烦”,就像你刚学会开快车,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 问题:货物表面特性复杂导致的测量不稳或误差。

    • 原因分析: 有些货物表面可能是高反光的(如锡箔纸包装),激光会被反射到其他方向;有些是强吸光的(如黑色橡胶),激光能量损失大;还有一些是半透明或带纹理的。这些都会影响激光的有效接收,导致测量数据跳动或不准确。

    • 影响程度: 轻则测量精度下降,重则完全无法测量,导致分拣系统无法识别货物。

    • 解决建议:

      • 传感器选型: 选择具有多种激光功率可选(如2mW、5mW、10mW)或自动增益控制功能的传感器,它可以根据被测物表面特性自动调整激光强度。对于高反光物体,可考虑选择蓝色激光线激光的传感器,蓝色激光对金属表面的适应性更好,线激光则可以取平均值减少单点反光影响。

      • 安装优化: 调整传感器安装角度,避免激光直接垂直入射到高反光表面,可以采用倾斜一定角度的方式来减少镜面反射的干扰。

      • 辅助措施: 对于极难测量的表面,可能需要考虑在测量区域上方安装一个柔和的辅助照明,或对包裹进行简单的表面处理(如粘贴哑光标签,但这通常不现实)。

  • 问题:环境光干扰导致测量数据漂移。

    • 原因分析: 仓库内可能存在日光、LED照明灯等外部光源,它们的波长与激光传感器使用的激光波长相近,可能会被传感器接收器误判为反射激光,从而引入测量误差。

    • 影响程度: 测量数据出现周期性或随机性波动,降低测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 解决建议:

      • 传感器选型: 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环境光抑制能力的传感器。一些传感器会采用调制激光(即激光以特定频率闪烁)技术,只有相同频率的反射光才会被识别,有效滤除环境光。

      • 安装优化: 在传感器周围加装物理遮光罩,阻挡大部分环境光直接照射到接收器。

      • 现场照明: 尽量使测量区域的照明光线保持稳定,并避免强光直射传感器。

  • 问题:高速运动下的数据延迟或丢失。

    • 原因分析: 传感器响应时间不足,或数据传输带宽受限,导致在货物快速通过时无法及时采集所有数据点或数据包。

    • 影响程度: 导致货物定位不准,甚至漏测,使分拣机无法对货物进行正确处理,造成分拣错误或效率低下。

    • 解决建议:

      • 传感器选型: 必须选择响应时间极短(毫秒级甚至更低)的传感器,并且要确保其数据刷新率能满足分拣线的最高速度。

      • 数据接口: 选择高速数字接口(如Profibus DP、以太网)的传感器,确保数据传输速率不会成为瓶颈。模拟量输出虽然实时,但可能需要额外的AD转换,且易受噪声干扰。

      • 多传感器协同: 对于长而快的物体,可以考虑在分拣线上部署多个传感器进行区域覆盖或数据融合,通过相邻传感器的交叉验证或互补来提高测量覆盖率和可靠性。

  • 问题:不同形状货物带来的三维定位挑战。

    • 原因分析: 单点激光传感器只能测量一个点的距离,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包裹,仅仅几个点的测量很难准确获取其完整的三维尺寸和重心,给机械手抓取带来困难。

    • 影响程度: 机械手抓取效率低,容易误抓或损坏货物,影响整体分拣节拍。

    • 解决建议:

      • 技术升级: 对于大量不规则形状货物的分拣,强烈建议采用结构光视觉测量技术。例如美国康耐视的In-Sight 3D-L4000系列,它能获取完整的三维点云数据,从而精确计算出货物的长宽高、体积、姿态和重心位置,为机器人抓取提供精确的引导信息。

      • 扫描方式: 如果使用线激光传感器,可以配合输送带的运动,通过线扫描的方式,将多条线激光轮廓数据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三维模型。

4. 应用案例分享

  • 包裹高度与体积测量: 在高速输送线上,激光传感器快速扫描经过的包裹顶部,获取其精确的高度数据,结合已知的宽度和长度(或通过线扫描获取),计算出包裹体积,为仓储管理系统提供精准的仓位分配依据。例如,使用英国真尚有ZLDS116传感器,可以快速获取包裹的高度信息。

  • 分拣格口引导: 传感器实时监测即将进入分拣格口的包裹位置和姿态,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精确调整格口挡板或推杆的动作时机和力度,确保包裹顺利、准确地进入指定格口。

  • 机器人抓取定位: 结构光视觉传感器对随机堆放的包裹进行三维扫描,生成点云数据,精确识别每个包裹的形状、尺寸和抓取点,引导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进行精准、高效的无序抓取。

  • 输送带防碰撞检测: 在自动化仓库的拐角或交汇处,激光ToF传感器作为防碰撞预警装置,实时监测行进中的AGV或穿梭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及时发出警报或触发制动,保障运行安全。

  • 货物堆叠优化: 通过对入库货物的精确三维测量,系统可以智能规划堆叠方式,最大化利用存储空间,同时确保堆叠的稳定性和可取性。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