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在机器人自动化装配中实现复杂零件的5微米级尺寸及形位公差在线检测?【非接触式传感器选型】

2025/09/18

1. 复杂零件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在机器人自动化装配中,我们所说的“复杂零件”通常是指那些形状不规则、表面特征多变、或者装配精度要求极高的部件。想象一下,一个汽车发动机的曲轴箱,它上面有大量的螺纹孔、平面、曲面,以及需要和其他部件(比如曲轴、气缸盖)完美配合的精密接口。或者是一个智能手机的内部主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种微小的电子元件,它们的高度、间距、平整度都必须一丝不苟。

这些复杂零件在机器人装配过程中,对尺寸检测提出了非常严苛的技术要求:

  • 尺寸精度和公差:零件的长度、宽度、高度、直径等基本尺寸必须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误差范围内,比如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这就好比给一把钥匙配锁,钥匙的每一个齿形尺寸都必须与锁芯内部结构严丝合缝,否则钥匙就无法插入或转动。

  • 形位公差:除了基本尺寸,零件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也至关重要。比如一个安装孔,它不仅仅需要直径准确,还需要其圆度、与基准面的垂直度、以及与其他孔的同轴度都符合要求。这就像盖房子,柱子不仅要一样高,还要笔直地立在正确的位置,不能歪斜或偏离。

  • 表面特征:复杂零件往往包含各种表面特征,如平面、曲面、孔洞、槽、凸台、倒角等。检测时需要能准确获取这些特征的几何信息,并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 材质多样性与表面处理:零件材质可能从金属到塑料,从陶瓷到复合材料,表面处理也千差万别(如抛光、喷漆、电镀、哑光等)。这些都会影响传统接触式测量的准确性和非接触式测量的光学反射特性。

  • 在线与动态检测:在自动化装配线上,零件往往处于运动状态,需要机器人能快速、实时地获取尺寸信息,并据此调整抓取姿态或装配路径,这就要求检测设备具备极高的响应速度和数据采集能力。

要实现机器人对这类复杂零件的高精度自动化装配,必须能够可靠、快速地获取其精确的尺寸和形位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决策。

2. 针对复杂零件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为了确保复杂零件的质量和装配性能,行业内对各种监测参数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评价方法。这些参数主要围绕零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特性展开。

  • 尺寸偏差 (Dimensional Deviation):这是指零件实际测得的尺寸与设计图纸上给出的名义尺寸之间的差异。例如,一个设计直径为100毫米的圆孔,如果实测为100.05毫米,那么它的尺寸偏差就是+0.05毫米。评价方法通常是测量几个关键点或区域,然后计算平均值或最大/最小偏差。

  • 形状公差 (Form Tolerance):形状公差关注的是零件单个要素的实际形状与理想几何形状(如直线、平面、圆、圆柱等)之间的允许偏差。常见的形状公差包括:

    • 平面度 (Flatness):用于评价一个实际表面与理想平面之间的贴合程度,就像一块桌面,我们希望它尽可能平坦。评价时,通常会通过测量表面上多个点的高度,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平面度误差。

    • 圆度 (Roundness):用于评价一个实际圆周截面与理想圆之间的贴合程度,就像一个轴,我们希望它的横截面是完美的圆形。评价时,通过测量圆周上多个半径,找出最大和最小半径的差值。

    • 直线度 (Straightness):用于评价一个实际直线要素(如棱边、轴线)与理想直线之间的偏差。

  • 方向公差 (Orientation Tolerance):方向公差描述的是零件一个要素相对于另一个基准要素的方向偏差。例如:

    • 垂直度 (Perpendicularity):评价一个要素(如平面或轴线)与另一个基准要素(如平面或轴线)之间是否保持90度直角关系。就像两堵墙,我们希望它们是严格垂直的。

    • 平行度 (Parallelism):评价一个要素(如平面或轴线)与另一个基准要素(如平面或轴线)之间是否保持平行关系。

  • 位置公差 (Location Tolerance):位置公差描述的是零件一个要素相对于另一个基准要素的精确位置关系。例如:

    • 同轴度 (Concentricity/Coaxiality):评价两个或多个圆柱面、锥面或球面的轴线是否共用同一条直线。

    • 对称度 (Symmetry):评价一个要素相对于一个基准平面的对称程度。

  • 跳动公差 (Runout Tolerance):跳动公差是综合性的形位公差,用于控制旋转零件在旋转过程中,其表面点或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的变化量。例如,一个高速旋转的轴,它的表面如果出现跳动,会导致振动和磨损。

  • 表面粗糙度 (Surface Roughness):衡量零件表面微观几何特征的平整程度,通常用Ra(算术平均偏差)值表示。对于需要配合、摩擦或密封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非常高。评价方法通常是使用轮廓仪或光学方法测量表面微观起伏。

这些参数的检测和评价,是确保复杂零件在自动化装配中能够顺利进行,并最终形成合格产品的关键步骤。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为了满足机器人自动化装配中对复杂零件尺寸检测的高要求,市面上发展出了多种非接触式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检测场景。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激光三角测量法

激光三角测量法是一种高精度、非接触式的距离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它的原理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弓”和“瞄准”游戏:你从一个固定的位置发射(弹弓),然后从另一个固定位置观察(瞄准)。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内部会有一个激光发射器(通常是激光二极管),它发射出一束高度集中的激光光束,投射到被测物体的表面形成一个光斑。同时,传感器内部还有一个接收单元,通常是一个高分辨率的CCD、CMOS图像传感器或位置敏感探测器(PSD),它通过一个接收镜头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个光斑。

当被测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光斑在物体表面的位置不变,但由于视角的变化,接收镜头所捕捉到的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会发生移动。这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三角形:由激光发射器、光斑在物体表面的位置、以及接收镜头中心构成的点。这个三角形的底边是传感器内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固定距离(基线),顶角是激光束和接收光线与基线的夹角。

通过精确测量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变化,并结合传感器内部固定的几何参数(如基线长度、接收镜头焦距、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相对角度),就可以利用三角几何关系计算出被测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

其基本物理关系可以简化为: 假设传感器基线长度为 B,接收镜头焦距为 f,激光束与基线夹角为 alpha,接收器与基线夹角为 beta。当光斑在探测器上移动 delta_x 时,对应的物体距离变化为 delta_Z。一个简化但核心的公式描述了距离 Z 与探测器上光点位置 x 的关系: Z = (B * f) / (x - x_0) 其中,Z 是传感器到被测物体表线面的距离,B 是激光发射点到探测器光轴中心的距离(基线),f 是接收镜头焦距,x 是光点在探测器上的位置,x_0 是一个与传感器安装角度和校准点相关的常数。这个公式说明了探测器上光点位置的微小变化与物体距离的非线性关系。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精度:通常可达微米级(例如1微米到几十微米)。 * 分辨率:可达亚微米级(例如0.1微米到数微米)。 * 响应时间:通常在毫秒级(例如0.1毫秒到10毫秒),适合高速动态测量。 * 测量范围:从几毫米到几米不等,取决于传感器设计。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高精度:在短距离测量中能提供极高的精度和重复性,非常适合精密装配。 * 非接触式:避免了对被测物体的损伤和形变,也适用于软性、易损或高温物体。 * 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实时在线检测,与机器人运动同步。 * 相对成本效益:对于中短量程的高精度测量,其成本通常低于3D扫描等方案。 * 缺点: * 受表面特性影响:被测物体的颜色、光泽度、透明度以及粗糙度会影响激光的反射效果和光斑质量,从而影响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例如,黑色吸光表面可能导致信号弱,镜面反射则可能造成反射光散射或过曝。 * 环境光干扰:强烈的环境光(如阳光或车间照明)可能会干扰传感器对激光光斑的识别,需要采取遮光或滤波措施。 * 测量范围限制:相比激光飞行时间法,其有效测量距离相对较短,通常不适用于超长距离检测。 * 阴影效应:对于复杂形状的物体,可能会出现部分区域被遮挡,导致无法测量或测量不完整。

激光飞行时间法(ToF)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飞行时间法,顾名思义,是通过测量激光从发射到接收所经过的时间来计算距离。就像我们喊一声,然后等待声音传回来的时间来估算距离一样,只不过这里用的是光。 传感器发射一个短促的激光脉冲,这个脉冲以光速传播,照射到目标物体表面后被反射回来,最终被传感器内部的接收器探测到。传感器内部的计时器会精确测量从激光发射到接收之间的时间间隔 t。 由于光速 c 是一个已知常数(在空气中略低于真空光速),并且激光脉冲需要“去”和“回”两个行程,所以目标物体的距离 D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D = (c * t) / 2 其中,c 是光速(约 3 x 10^8 米/秒),t 是激光的飞行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从几十毫米到几百米甚至更远。 * 测量精度:通常在毫米级到厘米级(例如 ±5 毫米到 ±50 毫米),精度不如激光三角测量法高。 * 响应时间:通常在毫秒级(例如1毫秒到几毫秒)。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测量范围广:适用于长距离定位和大型工件检测。 * 受表面特性影响小:对物体的颜色、材质、光泽度不敏感,因为主要测量的是时间,而不是光斑质量。 * 环境适应性强:在粉尘、烟雾等恶劣工业环境下也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 缺点: * 精度相对较低:对于需要微米级精度的机器人装配任务来说,其精度通常不够。 * 成本较高:高精度的ToF传感器通常成本较高。 * 盲区问题:在极近距离下可能存在测量盲区。

结构光三维测量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是一种更高级的检测方法,它不仅能测距离,还能“看清”物体的三维形状。想象一下,你用手电筒照在 crumpled paper ball 上,光线会随着纸球的起伏而变形。结构光就是利用这种光线变形来推算物体形状。 传感器会主动投射一个已知模式的激光光线(例如点阵、线条、条纹或栅格)到被测物体表面。由于物体表面的三维形状是不规则的,这些投射的图案在物体表面就会发生形变(弯曲、扭曲)。传感器内置的一个或多个高分辨率相机从不同角度捕捉这些被物体表面形状调制后的激光图案。 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复杂的图像处理和三角测量算法,系统可以精确计算出物体表面上每一个被照射点的三维坐标,最终生成一个高密度的三维点云数据。这个点云数据完整地描述了被测物体的三维轮廓和尺寸信息。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在几十毫米到几百毫米(测量量程)。 * X/Y分辨率:可达几十微米甚至更小(例如0.01毫米)。 * Z轴重复精度:可达亚微米级(例如0.1微米)。 * 扫描速度:从几赫兹到几千赫兹不等,视具体传感器和应用而定。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获取完整三维信息:能够获取物体的完整三维轮廓和尺寸信息,对于复杂形状检测尤为适用。 * 高精度和分辨率:在X、Y、Z三个方向都能提供极高的测量精度和细节分辨率。 * 集成度高:很多产品集成了光源、相机、控制器和处理软件,部署和使用相对简便。 * 适用于机器人引导:能够为机器人提供精确的3D位置和姿态信息,实现高精度抓取和装配。 * 缺点: * 对环境光敏感:与激光三角测量法类似,强环境光会干扰图案识别。 * 处理能力要求高: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处理大量的图像和点云数据。 * 测量速度相对慢:相比单点激光位移传感器,获取完整的3D数据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 * 成本较高:通常是这些技术中成本最高的方案之一。

超声波飞行时间法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超声波飞行时间法类似于ToF激光,但它使用的是人耳听不到的高频声波。想象一下蝙蝠在黑暗中依靠声波回声来感知周围环境。 传感器内部的压电晶体(换能器)发射出一系列高频超声波脉冲。这些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当它们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波。接收单元同样是压电晶体,它接收到回波后,传感器内部的计时器会精确测量从声波发射到接收之间的时间间隔 t。 由于声波在特定介质(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v 是一个已知常数(受温度、湿度等影响),通过测量飞行时间,就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 DD = (v * t) / 2 其中,v 是声速(在20°C干燥空气中约 343 米/秒),t 是声波的飞行时间。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检测范围:从几十毫米到几米(例如50毫米到600毫米)。 * 重复精度:通常在毫米级(例如 ±1 毫米到 ±5 毫米),精度较低。 * 响应时间:通常在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例如60毫秒),速度较慢。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不受光学特性影响:对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光泽度或形状几乎没有限制,适用于检测各种材料。 * 环境适应性强:可在粉尘、烟雾、蒸汽等光学检测困难的环境中稳定工作。 * 成本效益高:通常是成本最低的距离检测方案之一。 * 缺点: * 精度和分辨率较低:不适合需要高精度微米级测量的应用。 * 响应速度慢:受声速限制,检测速度远慢于激光技术。 * 受环境影响:声速受空气温度、湿度和气流影响较大,可能导致测量误差。 * 波束发散:超声波束相对较宽,空间分辨率较低,难以检测微小特征。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选取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品牌,基于其采用的技术原理和公开性能参数进行对比。

  • 日本基恩士 (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法) 日本基恩士在工业传感器领域享有盛誉,其产品以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著称。例如其IL-3000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它能够实现较高的测量重复精度,部分型号可达1微米,并且采样周期较短,适合对微小、精密零件进行高节拍的在线检测,例如电子元器件的高度检测或精密部件的间隙测量。

  • 英国真尚有 (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法) 英国真尚有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光学三角测量原理。该传感器最大测量距离可达10米,测量范围可达8米,精度最高可优于0.08%,响应时间仅为5毫秒。根据型号不同,它能测量最高1300°C的物体,并提供2mW、5mW和10mW多种激光功率选项。ZLDS116采用IP66级铸铝外壳和空气净化系统,使其适用于恶劣工业环境。这些特点使得英国真尚有ZLDS116在需要高精度、中长距离,且可能面临高温或恶劣环境的机器人装配应用中,展现出优势,例如大型部件的长度、直径测量,或高温金属件的定位。

  • 德国西克 (采用激光飞行时间法) 德国西克的DT50 Pro系列传感器采用激光飞行时间 (ToF) 原理。其测量范围广,适用于长距离的定位和检测任务。虽然其典型测量精度不如激光三角测量法,但其优势在于对物体表面特性和环境光的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较快。德国西克的产品常用于机器人大范围避障、大型工件的初步定位以及仓储物流中的距离测量等场景,为机器人提供可靠的长距离感知能力。

  • 加拿大格林 (采用结构光三维测量) 加拿大格林的Gocator 2500系列是其在三维智能传感器领域的代表产品,采用结构光三维测量原理。它能够高精度地获取物体的完整三维轮廓和尺寸信息。Gocator 2510的Z轴重复精度较高,扫描速度较快,视野范围适中。这款传感器集成了光源、相机、控制器和处理软件,部署简便。加拿大格林的产品在机器人引导、在线质量检测以及复杂形状(如表面缺陷、焊缝质量)的测量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提供机器人进行精密装配所需的详细3D数据。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适合机器人自动化装配的激光位移传感器,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技术指标。

  • 测量精度和重复性

    • 实际意义: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物体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它决定了你的机器人能“看”得多准。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位置,结果的一致性。对于精密装配,重复性往往比绝对精度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机器人每次抓取和放置的一致性。激光位移传感器根据原理和档次不同,精度通常在毫米级到微米级范围。高精度系统能达到亚微米级别。

    • 选型建议:对于高精度装配(如电子元件、医疗器械),要求精度和重复性达到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对于粗略定位或大部件检测,毫米级精度可能就足够了。

  • 测量范围与工作距离

    • 实际意义:测量范围是传感器能够有效工作的距离区间,工作距离是传感器最佳测量点到被测物体的距离。如果你的零件很大,或者机器人需要远距离操作,就需要一个测量范围宽的传感器。如果零件很小,紧贴在机器人末端,则需要一个短距离、高精度的传感器。

    • 选型建议:根据机器人臂展、被测物大小和安装空间来确定。短距离通常能提供更高精度;中距离兼顾精度与灵活性;长距离适用于大型工件或远距离定位。

  • 响应时间与采样速率

    • 实际意义:响应时间是指传感器从接收到信号到输出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采样速率是单位时间内能进行多少次测量。在高速运行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如果传感器响应太慢,机器人可能还没收到数据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操作时机,导致“滞后效应”。

    • 选型建议:对于高速移动或快速变化的装配任务,需要毫秒甚至亚毫秒级的响应时间和高采样速率。对于静态或慢速检测,响应时间要求可适当放宽。

  • 光斑大小

    • 实际意义:激光光斑在被测物体表面的尺寸。光斑越小,传感器能区分的细节就越精细,测量精度也越高,尤其适用于检测微小特征或尖角。光斑越大,则对粗糙表面或不平整表面的平均测量效果更好,但也可能平滑掉一些细节。

    • 选型建议:检测微小部件、细小孔洞、精密边缘或表面缺陷时,选择光斑尽可能小的传感器。检测大面积表面平整度时,可选择稍大光斑以提高稳定性。

  • 环境适应性(防护等级、温度范围、抗环境光干扰)

    • 实际意义:这决定了传感器能否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中稳定工作。例如,如果车间灰尘多、有油雾,传感器就需要高防护等级(如IP66/IP67)。如果环境温度变化大,就需要宽工作温度范围和温度补偿功能。强环境光会导致测量不稳定,传感器需要具备抗环境光干扰能力。

    • 选型建议:评估安装环境的实际情况。对于恶劣环境,选择防护等级高、耐高温、自带空气净化或水冷系统、并有良好抗环境光设计的传感器。

  • 输出接口类型

    • 实际意义:传感器与机器人控制器或上位机通信的方式。不同的接口(模拟量、数字量、工业总线)决定了数据传输的速度、稳定性和集成难度。

    • 选型建议:根据机器人控制器和上位机支持的接口类型选择。模拟量输出(0-10V, 4-20mA)简单通用但抗干扰性略差;数字输出(RS485, Profibus DP, EtherCAT等)数据传输稳定、实时性好,更适合复杂的自动化系统集成。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机器人自动化装配中应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在烹饪,即使手艺再好,也可能遇到食材(零件)不完美或者厨房(环境)不理想的情况。

  • 问题1:被测物表面特性影响

    • 原因与影响:激光位移传感器高度依赖物体表面的反射光。如果零件表面是高光泽的镜面(如抛光金属),激光可能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接收器接收不到有效信号或信号过强。如果表面是吸光性很强的黑色或透明材质,则激光能量被吸收,反射信号会非常微弱,甚至无法测量。表面粗糙度不均匀也会导致光斑不清晰,影响测量精度。

    • 解决建议

      • 调整传感器参数:选择具有宽动态范围(Wide Dynamic Range, WDR)的传感器,它能自动适应不同反射率的表面。

      • 调整激光功率:对于吸光表面,可尝试提高激光功率。对于镜面或高反射表面,则可能需要降低功率或调整入射角度,避免镜面反射直接进入接收器。

      • 改变测量角度:将传感器安装成一定倾斜角度,使反射光更容易被接收器捕捉,同时避免镜面反射干扰。

      • 表面处理: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测量区域喷涂一层薄薄的哑光涂层或显像剂,使其表面漫反射均匀,但这会增加工艺成本和复杂度。

  • 问题2:环境光干扰

    • 原因与影响:车间内的日光、照明灯光或其他设备发出的光线(尤其是与激光波长相近的光)可能会被传感器接收,与激光信号混淆,导致测量数据波动大,甚至完全失效。

    • 解决建议

      • 安装遮光罩:在传感器周围和被测区域安装物理遮光罩,阻挡无关光线。

      • 使用滤光片:传感器接收端通常会内置或可加装窄带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激光光线通过,滤除大部分环境光。

      • 高频调制激光:部分传感器会采用高频调制激光技术,发射特定频率的激光,并通过解调技术识别,有效区分激光信号和环境光噪声。

      • 优化环境照明:尽量避免强光直射测量区域。

  • 问题3:机械振动与安装偏差

    • 原因与影响:机器人本体、传送带或其他周边设备的微小振动,都会通过安装结构传递给传感器,导致传感器与被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微小变化,从而引入测量误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或角度如果与校准时存在偏差,也会导致测量不准确。

    • 解决建议

      • 优化安装结构:确保传感器安装在一个坚固、稳定的基座上,尽量减少机械振动的传递。必要时,可使用减震垫或防振支架。

      • 定期校准:传感器在安装后以及长期使用后,应定期进行位置和角度的校准,确保其与机器人坐标系以及测量基准的精确对应。

      • 滤波算法:在数据处理端,可以采用移动平均、卡尔曼滤波等算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消除部分随机振动带来的噪声。

      • 提高采样速率:通过更高的采样速率获取更多数据点,有助于在数据分析中识别和剔除异常值,或者通过统计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 问题4:温度漂移

    • 原因与影响:工业环境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传感器内部光学元件、电子元器件发生微小的热胀冷缩,从而引起测量结果的偏差,即“温度漂移”。

    • 解决建议

      • 选用宽工作温度范围传感器:选择能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的传感器。

      • 温度补偿:部分高端传感器内置温度补偿功能,能够自动修正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

      • 保持稳定环境:尽量将传感器安装在温度波动较小的区域,或通过空调、水冷等方式保持局部环境温度稳定。

4. 应用案例分享

激光位移传感器在提高机器人自动化装配精度和解决复杂零件尺寸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英国真尚有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带钢回路控制等多种场景。

  • 汽车制造:机器人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实时检测车身、车门、发动机缸体等部件的间隙和齐平度,确保零部件精准配合,提高整车装配质量和密封性。

  • 电子产品装配:在PCB板组装中,机器人搭载激光位移传感器,精确测量电子元器件(如芯片、连接器)的高度、平整度以及引脚的共面性,防止虚焊、短路等问题。

  • 航空航天:机器人用于检测飞机蒙皮、机翼等大型结构件的表面轮廓、铆接孔位尺寸和深度,保证各部件的几何精度满足严苛的飞行安全要求。

  • 精密机械制造:机器人通过激光传感器在线检测轴承、齿轮、液压元件等精密部件的尺寸、形位公差和跳动量,确保产品在装配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医疗器械生产:在手术器械或植入物装配中,机器人利用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检测微小部件的尺寸公差和配合间隙,满足医疗行业对极高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