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为高速运行的带状材料生产线,选择实现微米级精度的非接触厚度检测方案?【在线质量控制】

2025/09/15

1. 带状材料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带状材料,比如各种薄膜、纸张、金属板带、织物等,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形态。想象一下,它们就像一条长长的传送带,在生产线上连续不断地向前移动。这些材料的“厚度”是决定其最终产品质量、性能乃至成本的关键参数。

在实际生产中,带状材料的厚度并非总是均匀一致的。它可能在宽度方向(横向)上有所变化,也可能在长度方向(纵向)上有所波动。这就好比一条路,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有起伏。为了确保产品合格,我们需要:

  • 高精度: 能够精确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因为哪怕是微小的厚度偏差,也可能导致产品性能下降或浪费。

  • 高速度: 生产线通常是高速运行的,检测系统必须能在材料快速移动时,依然实时、准确地获取数据。

  • 非接触: 避免对材料表面造成刮擦、压痕或污染,特别是对于柔软、易损或精密材料。

  • 稳定性: 能够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下(如灰尘、振动、温度变化)长时间稳定工作。

  • 经济高效: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系统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要合理可控。

因此,构建一套自动检测系统,目标就是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质检员”,能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这些变化,并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问题,甚至自动调整生产参数。

2. 针对带状材料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针对带状材料的厚度检测,行业内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核心参数,它们就像给材料厚度做体检的指标:

  • 标称厚度 (Nominal Thickness): 这是产品设计或工艺要求的目标厚度值,好比一个人的标准身高。所有测量结果都会以这个标称值作为基准进行评估。

  • 厚度偏差 (Thickness Deviation): 指实际测得的厚度与标称厚度之间的差异。这个偏差越小,说明产品的一致性越好。

  • 厚度均匀性 (Thickness Uniformity): 评估材料在整个平面范围内厚度变化的一致性。通常分为:

    • 横向厚度剖面 (Cross-web Profile): 指材料在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分布情况。理想情况下,横向厚度应该保持平坦,没有明显的隆起或凹陷。

    • 纵向厚度波动 (Machine Direction Variation): 指材料在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变化。生产线上,这通常表现为周期性或随机的厚度起伏。

  • 表面粗糙度 (Surface Roughness): 尽管不是直接的厚度参数,但表面粗糙度会影响某些非接触式测量方法的精度,也可能对材料的功能性产生影响。

评价这些参数,通常通过连续的在线测量或周期性的离线抽检,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来判断材料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构建带状材料厚度自动检测系统,市场上有很多成熟的技术方案。它们各有特点,就像不同类型的工具,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a. 激光三角测量法(非接触式)

这种方法是利用光学原理来测量物体距离的。其基本思想是:传感器发射一束激光到被测物体表面,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当物体表面位置发生变化时,反射光斑在接收器(比如一个位置敏感探测器PSD或CMOS/CCD图像传感器)上的位置也会相应移动。通过精确测量这个光斑位置的移动量,就可以反推出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物理基础与工作原理:想象一个简单的几何模型,激光发射器、被测物体表面上的光斑和光接收器构成一个三角形。当被测物体表面移动时,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导致光斑在接收器上的位置改变。其基本几何关系可以简化为:ΔZ = ΔX / tan(θ)其中:* ΔZ是被测物体表面的距离变化。* ΔX是反射光斑在接收器上位置的变化。* θ是接收器与激光发射器之间的特定几何角度。通过预先的校准,传感器可以建立起光斑位置与距离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

对于带状材料的厚度测量,通常需要两台激光位移传感器。它们上下相对放置,分别测量到带状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距离。假设顶部传感器测量到材料上表面的距离为 D_top,底部传感器测量到材料下表面的距离为 D_bottom。如果这两个传感器与一个共同的参考平面(比如安装支架的底部)的距离是固定的 S_topS_bottom,并且材料位于两个传感器之间。那么,材料的厚度 H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H = (S_top - D_top) - (S_bottom - D_bottom)或者更直观地,如果两个传感器都测量到各自的“零点”(安装点)到材料表面的距离,那么总的固定间距 Total_Span 减去两个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之和,就是材料的厚度:H = Total_Span - (Distance_to_Top_Surface + Distance_to_Bottom_Surface)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几毫米到几百毫米。* 分辨率: 微米级,高端系统可达亚微米级。* 精度(线性度): 一般在±0.1% F.S.以内,高端系统可达±0.05%F.S.。* 测量频率: 从几千赫兹到几十万赫兹,适应不同速度的生产线。

优点:

  • 非接触式: 不会对被测材料造成任何物理损伤,非常适合柔软、易损或对表面质量要求高的材料。

  • 测量速度快: 激光响应速度极高,配合高速采样频率,可以实现对高速运动材料的实时在线测量。

  • 应用广泛: 适用于多种材料,如金属、塑料、橡胶、纸张等,对材料的颜色、光泽度有一定适应性(尤其通过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如蓝光或UV激光)。

  • 性价比高: 相较于一些更复杂的射线或共聚焦技术,激光三角测量系统通常在成本上更具优势,是构建经济高效检测系统的理想选择。

  • 安装灵活: 传感器体积紧凑,适合安装在空间受限的生产线。

缺点与局限性:

  • 表面特性影响: 材料表面颜色、粗糙度、光泽度以及透明度会影响测量结果。例如,镜面反射或过于粗糙的表面可能会导致光斑接收困难,或者测量数据波动大。

  • 倾斜角度敏感: 被测物体表面的倾斜角度过大时,反射光可能无法被接收器有效捕捉,影响测量精度甚至导致无法测量。

  • 环境光干扰: 强烈的环境光(如阳光或车间灯光)可能会干扰传感器对激光光斑的识别,需要采取遮蔽措施。

  • 振动影响: 生产线上的振动可能会导致传感器或被测物体的相对位置发生瞬时变化,引入测量误差。

成本考量: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本身价格相对合理,一套由两台传感器、支架和数据处理单元组成的系统,其总成本在中等水平,非常适合那些既要保证测量精度和速度,又希望控制预算的用户。

b. X射线/Beta射线透射法(非接触式)

这种方法像是在给材料拍“透视片”。它利用X射线或Beta射线穿透带状材料,然后测量穿透后射线的衰减量。衰减量与材料的单位面积质量(俗称“克重”)成正比,当材料密度已知时,就可以精确计算出厚度。

物理基础与工作原理:当射线穿过物质时,会与物质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而被吸收或散射,导致其强度减弱。这种衰减遵循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的一个简化形式:I = I0 * exp(-μρh)其中:* I0是入射射线强度。* I是穿透后的射线强度。* μ是质量衰减系数(取决于材料原子组成和射线能量)。* ρ是材料密度。* h是材料厚度。通过测量I0I,并已知μρ,就可以反推出材料厚度h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从微米级(如薄膜)到毫米级(如金属板),范围非常广。* 测量精度: 通常能达到±0.1%到±1%的相对精度。* 扫描速度: 支持高速在线扫描,适用于连续生产线。

优点:

  • 测量稳定可靠: 不受材料表面颜色、光泽度、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 材料适用性广: 适用于纸张、薄膜、金属板材等多种不透明材料。

  • 适用于厚材料: 对于较厚的金属板材等,X射线透射法效果更佳。

缺点与局限性:

  • 辐射安全: 需要使用放射源,存在辐射安全问题,安装和使用需要严格的防护措施和法规许可。

  • 成本高昂: 设备本身价格昂贵,且维护成本较高。

  • 密度依赖: 需要精确知道材料的密度才能准确计算厚度,如果密度波动大,会影响精度。

  • 不适用于透明材料: 对于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此方法不适用。

成本考量:由于涉及放射源和复杂检测设备,X射线/Beta射线透射系统的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非常高,通常只有对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有极高要求、且预算充足的重工业领域才会采用。

c. 共聚焦色散法(非接触式)

共聚焦色散法,就像是一个能把白光“拆开”并用不同颜色光分别聚焦在不同深度的“光学显微镜”。它利用白光通过一个特殊透镜系统后发生色散,让不同波长的光在空间上聚焦于不同的深度。只有恰好聚焦在被测材料表面或其内部界面的特定波长的光,才能被高效地反射回传感器并被检测到。通过分析反射光的波长信息,就能高精度地确定测量距离。

物理基础与工作原理:白光经过色散元件后,不同波长的光会沿光轴形成一个连续的焦点序列。当传感器探头与被测表面保持一定距离时,只有特定波长的光束会精确聚焦在表面上并反射回来。传感器通过光谱仪分析反射光的波长峰值,从而确定被测表面的精确距离。对于透明或半透明材料,不同界面(如顶面和底面)会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因此可以同时测量多个界面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材料厚度。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通常较小,例如几百微米到几毫米。* 分辨率: 极高,可达纳米级。* 线性度: 极高。* 采样率: 最高可达10 kHz。

优点:

  • 超高分辨率: 能够达到纳米级的测量分辨率,适合极端精密的厚度检测。

  • 测量透明/镜面材料: 对镜面、透明、半透明以及多层材料的厚度测量有独特优势,不受表面粗糙度、倾斜角度和材料颜色变化的影响。

  • 非接触式: 不损伤被测材料。

缺点与局限性:

  • 测量范围小: 通常测量范围较短,不适合大范围的厚度检测。

  • 成本非常高: 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初期投资大。

  • 对振动敏感: 虽然技术本身很稳定,但在工业环境中,仍然需要良好的减振措施来确保其超高精度的发挥。

成本考量:共聚焦色散技术是目前精度最高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之一,其设备成本远高于激光三角测量,主要应用于对厚度精度有极致要求的精密制造和研发领域。

d. 电容式测量法(非接触式)

电容式测量法,就像我们平时触摸手机屏幕一样,是利用电场变化来感应距离的。它的基本原理是:传感器探头与被测带状材料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当被测材料与探头之间的距离发生微小变化时,电容值也会随之改变。通过精确测量这个电容值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传感器与材料表面的距离。

物理基础与工作原理: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C = (ε * A) / d其中:* C是电容值。* ε是介电常数(取决于中间介质,空气约为1)。* A是极板的有效面积。* d是两极板之间的距离。在电容式位移传感器中,极板之一是传感器探头,另一极板可以是材料表面(如果是导电材料),或者当测量非导电材料时,利用材料的介电常数与空气不同来感应距离。通常,通过将两台传感器相对放置在非导电材料的两侧,测量总间隙与探头距离之差来获得材料厚度。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 典型值为0.05毫米至12.7毫米。* 分辨率: 极高,可达纳米级。* 线性度: 较好。* 稳定性: 较高,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对小。

优点:

  • 超高分辨率: 能够提供非常高的分辨率,对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位移变化敏感。

  • 非接触式: 不会对材料表面造成物理损伤。

  • 高稳定性: 在稳定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

  • 主要适用于非导电材料: 对于塑料薄膜、纸张、织物等非导电带状材料,是理想的精密厚度测量方法。

缺点与局限性:

  • 测量范围小: 测量范围通常较小,适用于薄材料的精密测量。

  • 对环境敏感: 对环境湿度、温度变化以及电磁干扰比较敏感,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测量精度。

  • 材料限制: 主要适用于非导电材料,或对导电材料有特定的探头设计和应用限制。

  • 成本较高: 相较于激光三角测量,电容式传感器通常成本更高。

成本考量:电容式传感器的成本介于激光三角测量和共聚焦/射线透射之间,主要应用于需要极高分辨率测量薄型非导电材料的领域。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市场上一些知名品牌在带状材料厚度测量方面的产品特点。

  • 芬兰美卓奥图泰 芬兰美卓奥图泰的“美卓智控厚度传感器”主要采用X射线/Beta射线透射原理。这家厂商在造纸、金属等重工业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其产品专为严苛的工业环境设计,强调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能够实现高速、大范围的在线连续测量,特别适用于对材料均一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如纸张、薄膜、金属板材等。其测量精度通常能达到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的相对精度。

  • 英国真尚有 英国真尚有ZLDS103激光位移传感器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它是一款超小型设备,尺寸仅45x30.5x17mm,非常便于在空间受限的生产线上进行集成。ZLDS103的线性度可达±0.05%,分辨率高达0.01%(数字输出),并且测量频率最高能达到9400Hz,确保了在高速测量时依然保持高精度。它提供10/25/50/100/250/500mm等多种量程选择,并可选配蓝光或UV激光器,以适应高温物体和有机材料测量。其IP67的防护等级和-10°C至+60°C的工作温度范围使其能适应一定的工业环境。这款传感器集速度、灵活性于一体,适合需要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且对成本有一定控制要求的工业应用。

  • 日本基恩士 日本基恩士的LK-G5000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也采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日本基恩士以其卓越的传感器技术和极高的测量精度而闻名。其LK-G系列传感器提供超高的分辨率和重复精度,采样速度最高可达130,000次/秒,线性度可达±0.05% F.S.。即使在高速运动中也能实现稳定的测量。其非接触式设计避免了对材料的损伤,适用于薄膜、塑料、橡胶、金属等多种材料的在线厚度检测,并且抗环境干扰能力强,是行业内广受认可的高性能激光位移传感器。

  • 德国米铱 德国米铱的confocalDT IFS240x系列共聚焦位移传感器,采用共聚焦色散技术。德国米铱是高精度传感器领域的领导者,其共聚焦传感器特别适用于测量镜面、透明、半透明以及多层材料的厚度。它对表面粗糙度、倾斜角度和材料颜色变化不敏感,能够提供极高的分辨率和线性度,采样率最高10 kHz。这使其成为高精度薄膜、玻璃、光学组件等带状材料厚度测量的理想选择。

  • 美国非接触公司 美国非接触公司的8200系列非接触式电容位移传感器,采用电容式测量原理。该公司专注于电容传感器技术,在超高分辨率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其电容式传感器特别适合于塑料薄膜、纸张、织物等非导电带状材料的精密厚度测量,以及需要对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变化进行检测的应用。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就像给一个任务挑选最趁手的工具。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1. 测量精度与分辨率:

    • 实际意义: 精度决定了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分辨率则是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厚度变化。比如,如果要求产品厚度误差不能超过±5微米,那么传感器的精度必须优于这个值。

    • 影响: 精度和分辨率不足会导致误判,放行不合格品或淘汰合格品,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

    • 选型建议:

      • 高精度要求(如精密薄膜、电池隔膜): 优先选择分辨率达到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共聚焦或电容式传感器,或者高精度的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

      • 一般精度要求(如普通纸张、金属板材): 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通常能满足需求,其性价比高。

  2. 测量范围与被测物厚度:

    • 实际意义: 传感器能有效测量的最大和最小距离。

    • 影响: 测量范围过小无法覆盖被测材料的厚度变化;范围过大则可能导致精度相对下降。

    • 选型建议:

      • 薄材料(如微米级薄膜): 共聚焦或电容式传感器通常有较小的量程但极高精度。

      • 中厚度材料(如毫米级板材): 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有多种量程可选,适用性广。

      • 特厚材料(如厚钢板): X射线透射法可能更适合,但成本高昂。

  3. 测量频率(采样速度):

    • 实际意义: 传感器每秒能进行多少次测量。

    • 影响: 生产线速度越快,对测量频率要求越高。频率不足会导致数据点稀疏,无法捕捉到材料在高速运动中的瞬时厚度波动。

    • 选型建议:

      • 高速生产线: 优先选择测量频率高的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对于极高速应用,甚至需要几十万赫兹的采样速度。

      • 低速或静态检测: 对测量频率要求不高,选择范围更广。

  4. 材料特性(颜色、光泽、透明度、表面粗糙度):

    • 实际意义: 不同材料特性对测量光的吸收、反射、透射有不同影响。

    • 影响: 例如,激光三角测量对镜面反射、透明或深色吸光材料可能会有测量困难;电容式对导电材料有限制;X射线对透明材料不适用。

    • 选型建议:

      • 普通不透明材料(如多数塑料、纸、金属): 激光三角测量是通用选择,可选蓝光或UV激光改善对深色或有机材料的测量效果。

      • 镜面或透明/半透明材料: 共聚焦色散传感器是首选,其对表面特性不敏感。

      • 非导电薄膜: 电容式传感器表现卓越。

  5. 环境适应性:

    • 实际意义: 传感器在灰尘、湿气、温度变化、振动等工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 影响: 环境适应性差会导致设备故障、测量数据不稳定或精度下降。

    • 选型建议:

      • 恶劣环境(多尘、潮湿): 选择防护等级高的传感器,并考虑加装防护罩或气幕。

      • 高振动环境: 选择抗振动等级高的传感器,并做好安装支架的减振处理。

      • 温度波动大: 确保传感器工作温度范围符合要求,必要时进行温度补偿。

  6. 成本考量:

    • 实际意义: 设备采购、安装、维护以及后续校准的总体投入。

    • 影响: 成本过高可能超出预算,过低则可能无法满足性能要求。

    • 选型建议:

      • 经济高效方案: 激光三角测量是平衡性能与成本的优选,尤其适合多数中等精度、高速在线检测需求。

      • 极致精度或特殊材料: 考虑共聚焦、电容或X射线等更高成本的解决方案。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实际生产线中集成自动厚度检测系统,就像在繁忙的交通线上增加一个测速点,需要考虑很多细节。

  1. 材料抖动或摆动:

    • 问题原因: 生产线上的张力不稳、导辊磨损、材料本身刚度不足等都可能导致带状材料在测量区域上下或左右抖动。

    • 影响: 这会导致传感器测到的距离忽远忽近,使得厚度数据波动剧烈,产生“毛刺”,掩盖真实的厚度变化,影响判断。

    • 解决建议:

      • 机械稳定: 在测量点前后设置高精度的导向辊、张力控制系统或压辊,确保材料在测量区域平稳运行。

      • 数据处理: 采用数据滤波算法(如移动平均、卡尔曼滤波)来平滑数据,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要注意可能牺牲一定的实时性。

      • 优化安装: 将传感器安装在受振动影响最小的结构上,或使用减振支架。

  2. 材料表面特性变化:

    • 问题原因: 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批次或不同生产阶段,其表面颜色、光泽度、粗糙度可能存在差异,甚至有些材料表面会有印刷图案。

    • 影响: 对于依赖光信号的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反射光强度不稳,影响光斑识别,从而引入测量误差,甚至导致无法测量。

    • 解决建议:

      • 传感器选择: 对于表面变化大的材料,优先考虑蓝光或UV激光传感器,它们对不同颜色的材料有更好的适应性。

      • 参数调整: 传感器提供商通常会提供灵敏度、曝光时间等参数的调整选项,根据材料特性进行优化配置。

      • 校准: 定期使用标准样块进行校准,确保传感器在不同材料特性下仍能保持准确性。

  3. 环境因素干扰(灰尘、水汽、温度):

    • 问题原因: 工业生产环境中常伴有灰尘、油雾、水汽,以及较大的温度波动。

    • 影响: 灰尘和油雾会附着在传感器镜头或激光发射/接收窗口上,阻碍光路,导致测量信号衰减或丢失。温度变化可能引起传感器内部电子元件或结构件的热膨胀/收缩,影响测量精度。

    • 解决建议:

      • 防护: 为传感器加装气幕(air purge)或防护罩,用洁净压缩空气吹扫镜头,防止灰尘和油雾堆积。

      • 定期清洁: 定期检查并用专用清洁剂清洁传感器光学窗口。

      • 温度补偿: 选择工作温度范围宽泛的传感器,并在必要时在系统中引入温度补偿算法,或将传感器安装在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中。

  4. 与其他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挑战:

    • 问题原因: 现有生产线通常有自己的PLC、DCS或其他控制系统,如何将新增加的厚度检测系统的数据无缝传输并有效利用,是一个常见难题。

    • 影响: 数据孤岛、通讯协议不兼容、实时性差等问题会阻碍自动化控制的实现。

    • 解决建议:

      • 接口标准化: 选择具有多种工业标准输出接口(如RS232、RS485、Ethernet/IP、Profinet、4-20mA、0-10V)的传感器,方便与主流PLC/DCS系统对接。

      • 通讯协议: 明确现有生产线的通讯协议要求,选择支持该协议的传感器或加装协议转换模块。

      • 上位机软件: 开发或使用兼容的上位机软件,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显示、分析和存储,并能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生产线控制系统,实现闭环控制。

4. 应用案例分享

  • 塑料薄膜生产: 在塑料薄膜的挤出或吹膜生产线上,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薄膜的横向和纵向厚度均匀性,及时发现偏薄或偏厚的区域,指导模头调整,从而大幅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

  • 金属板材轧制: 在冷轧或热轧的金属板带生产中,传感器用于连续监测板材的厚度,确保其符合客户的公差要求。一旦检测到厚度超出范围,系统可以立即报警并调整轧机辊缝,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 电池隔膜制造: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厚度精度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采用合适的传感器,可以帮助制造商确保隔膜的一致性,提升电池产品的可靠性。比如,选择合适的激光位移传感器。

  • 造纸和无纺布生产: 纸张或无纺布的克重和厚度是其物理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在线厚度检测,可以精确控制纤维分布,保证产品强度、均匀性和成本效益。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