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为350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铁选择非接触式速度测量方案,确保0.05%以内精度并实现实时监测?【高速列车传感器选型,动态环境】

2025/09/12

1. 高铁速度测量的核心挑战与技术要求

高铁作为高速运行的载体,其速度测量不仅仅是简单的快慢识别,更是关乎行车安全、运营效率和维护策略的关键数据。想象一下,一列以每小时几百公里飞驰的列车,它的速度测量精度,就像是飞行员判断飞机降落时与跑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一样,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对高铁速度的测量,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核心挑战和技术要求:

  • 极高的速度范围: 高铁从启动、加速、匀速运行到减速停车,速度变化范围极大,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例如6000米/分钟约合360公里/小时)。测量系统必须能够稳定、准确地覆盖整个速度区间,包括零速和方向识别。

  • 动态环境下的稳定性: 高铁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剧烈的振动、冲击以及风阻、气压变化等复杂环境。测量设备必须具备出色的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确保在这些条件下依然输出可靠数据。

  • 瞬时响应能力: 高铁的加减速过程非常迅速,尤其是在紧急制动或牵引力调节时,速度变化率(加速度)非常大。测量系统需要有极高的内部测量速率和数据更新频率,才能及时捕捉到这些瞬时变化,避免数据滞后。

  • 非接触式测量: 考虑到高铁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对车轮、轨道等关键部件的磨损,理想的速度测量方式应是非接触式的。这不仅能避免对列车部件的物理干预,还能减少维护成本。

  • 高精度与重复性: 高铁的运行控制系统对速度数据的精度要求极高,例如在自动驾驶、列车间隔控制和信号系统中,微小的速度偏差都可能影响系统的决策。同时,测量的重复性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应得到几乎一致的结果。

  • 恶劣工况适应性: 高铁线路环境复杂,可能涉及隧道、桥梁、露天等多种场景,环境温度、湿度、粉尘、电磁干扰等因素都可能对测量设备产生影响。设备需要具备工业级的防护等级和宽泛的工作温度范围。

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高铁速度测量的技术门槛,使得传统的速度计难以胜任,需要更先进、更精密的测量技术来支撑。

2. 高铁速度相关监测参数简介

在高铁运行和维护中,速度测量并不仅仅指列车的整体行进速度,还包括许多与速度相关的关键监测参数。这些参数的定义和评价方法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对高铁运行状态的全面评估。

  • 列车运行速度: 这是最核心的参数,指的是列车相对于地面的瞬时行进速度。它的定义直观,通常以公里/小时(km/h)或米/秒(m/s)表示。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车载传感器实时获取,并与设计速度、限速标准进行比对。

  • 轮对速度与滑移率: 列车的车轮与钢轨之间并非完全刚性接触,在启动、制动或牵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车轮转速与列车实际速度不一致的情况,即发生滑移或空转。轮对速度是指车轮的旋转速度,而滑移率则是轮对速度与列车实际速度之间的差异百分比。准确测量这些参数对于防滑控制系统、牵引力控制以及预测车轮磨损至关重要。

  • 部件相对速度: 高铁上的许多动态部件,如受电弓与接触网、车厢连接处、转向架等,其相对运动速度的监测也十分重要。例如,受电弓在高速滑动中与接触网的相对速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电力传输的可靠性。评价方法可能涉及局部区域的非接触式速度测量,以评估其运动的平稳性和潜在的异常状态。

  • 轨道几何参数变化率: 虽然不是直接的速度测量,但轨道几何参数(如轨距、高低、水平等)随列车通过时的动态变化,其变化率间接反映了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的剧烈程度。高速检测车通过高频传感器获取这些参数,分析其在单位距离内的变化梯度,可以评估轨道的平顺性和列车的运行稳定性。

  • 紧急制动距离与速度曲线: 在紧急情况下,列车的制动距离与速度衰减曲线是衡量制动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精确的速度测量,可以实时监测列车从高速到静止的速度变化过程,并计算出实际制动距离,以确保符合安全规范。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高铁的速度测量是项复杂且要求严苛的任务,市面上为此开发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各有侧重,就像是不同专业的医生,针对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诊疗手段。

(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激光多普勒测量技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多普勒测量技术利用的是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简单来说,就像你听到救护车向你驶来时警报声变尖,驶离时变低,这是因为声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对于光波,当光源(激光传感器)与反射光的目标物(比如高铁的车轮表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反射回来的激光频率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频率的变化被称为“多普勒频移”。

传感器内部会发射两束或多束激光束,它们在测量区域交汇形成干涉条纹。当被测物体表面(例如高铁车轮或轨道的微小不平整处)经过这些条纹时,反射回来的光线就会因为多普勒效应而产生频率变化。传感器接收这些反射光,通过光电探测器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进一步分析这些信号的频率差(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频移(f_D)与目标物体的速度(v)之间存在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

f_D = 2 * v * cos(theta) / lambda

其中: * f_D 是多普勒频移,也就是反射光相对于发射光的频率变化量。 * v 是被测物体的速度。 * theta 是激光束与目标运动方向的夹角。 * lambda 是激光的波长。

通过精确测量f_D,并且已知激光的波长lambda和安装角度theta,就可以高精度地计算出目标物体的速度v。这种方法是非接触式的,不依赖于物体表面的颜色、温度或纹理,只要有足够的光散射就能工作。在工业应用中,为了测量速度和长度,通常会发射两束相干激光,它们在空间中形成一个交叉区域,当物体通过时,物体表面的微小颗粒会将光线散射回来,散射光会携带物体的速度信息,通过分析两束光散射回来的频率差(这就是多普勒频移),就能精确计算出物体在测量方向上的速度。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速度测量范围: 从静止(0 m/s)到数百米/秒(例如10000米/分钟,相当于166米/秒)。

  • 速度精度: 通常可以达到 ±0.05% 到 ±0.2% 之间。

  • 重复性: 高达 ±0.02% 甚至更高。

  • 响应时间: 内部测量速率可达200kHz以上,数据更新率高达数百次每秒,能够实现对高速运动的实时捕捉。

  • 工作距离: 从几十毫米到数米不等,具体取决于应用需求和传感器光学设计。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高精度和高重复性: 基于光速的精确物理原理,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 非接触式: 避免了传统接触式测量(如编码器)带来的磨损、打滑等问题,无需维护。

    • 适用性广: 对被测物体的表面特性(颜色、温度、材质)不敏感,能适应多种工业材料。

    • 实时性强: 高速测量和数据更新能力,能捕捉瞬时速度变化。

    • 方向识别: 通过特殊的信号处理,可以实现对运动方向的准确识别。

  • 缺点:

    • 对目标表面散射性有要求: 对于过于光滑或透明的表面,可能需要表面处理或特殊光学设计来增加散射光。

    • 需要视线无遮挡: 激光束与目标之间不能有遮挡物。

    • 成本较高: 相较于一些简单的接触式传感器,激光多普勒传感器的初始投资相对较高。

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融合技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这种技术就像是两个“导航专家”互相配合。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例如GPS、北斗)就像是一个“地图专家”,它能告诉你你在地球上的绝对位置和速度。但是,GNSS信号在隧道、高楼密集区或恶劣天气下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信号丢失或精度下降。

这时候,IMU(惯性测量单元)就派上用场了。IMU就像是一个“身体感知专家”,它通过内部的陀螺仪(测量旋转)和加速度计(测量线性运动)来感知载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即使没有外部信号,它也能在短时间内推算出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然而,IMU的测量结果会随着时间积累误差,产生漂移,就像一个闭着眼睛走路的人,走得越远越容易偏离方向。

GNSS与IMU融合技术,就是将这两个专家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复杂的卡尔曼滤波等算法,GNSS的精确位置和速度信息用来校正IMU的长期漂移,而IMU的高频、短时运动数据则弥补了GNSS信号中断时的不足。它们互相验证、互相补充,最终提供一个兼具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速度 = 初始速度 + 积分(加速度 * 时间) 位置 = 初始位置 + 积分(速度 * 时间) GNSS提供校正初始速度和位置,IMU提供高频加速度数据。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速度精度: 0.01 m/s至0.05 m/s RMS(在GNSS辅助下)。

  • 位置精度: 厘米级(RTK模式下)。

  • 更新率: 20 Hz至200 Hz。

  • 抗干扰性: 较强,尤其在短时GNSS信号丢失时能保持高精度。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提供绝对位置和速度: 不仅测速,还能提供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

    • 高精度: 尤其在开放环境下,GNSS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和高精度速度测量。

    • 互补性强: GNSS和IMU结合,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在信号受损区域仍能提供短期高精度数据。

    • 全天候工作: 不受环境光照影响。

  • 缺点:

    • GNSS依赖外部信号: 在隧道、高楼密集区或强电磁干扰下,GNSS信号可能中断或失效。

    • IMU长期漂移: 即使有GNSS校正,长期在无GNSS信号区域运行仍可能积累误差。

    • 系统复杂,成本高: 硬件和算法集成度高,通常价格不菲。

机器视觉与光学流算法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这种方法就像是让一台高速摄像机盯着高铁车身或轨道某个特定区域看。当列车高速移动时,摄像机连续拍摄一系列高分辨率的图像。这些图像就像电影的一帧一帧。

机器视觉系统内部的算法,特别是“光学流算法”,就像是一个眼尖的侦探。它会在连续的图像帧中,识别并追踪一些独特的“特征点”或“纹理块”(比如车身上的螺丝、标识,或轨道上的焊缝、石子)。通过分析这些特征点在不同帧之间移动了多少像素,以及每帧之间的时间间隔(帧率),系统就能计算出这些特征点在真实世界中的位移,进而推算出物体的线速度。

线速度 = (像素位移 * 图像比例尺) / 时间间隔

其中: * 像素位移 是特征点在两帧图像之间移动的像素数量。 * 图像比例尺 是每个像素在真实世界中代表的物理尺寸,这需要通过相机标定来确定。 * 时间间隔 是两帧图像之间的时间差(1/帧率)。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帧率: 从几十帧/秒到数百帧/秒,甚至更高。

  • 图像传感器: 高分辨率CMOS传感器。

  • 测量速度范围: 取决于相机帧率、分辨率和视场角,可应对高速目标。

  • 精度: 在适当标定和稳定光照下,可实现较高精度,但官方通常不直接提供统一的速度精度参数。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非接触式,高灵活性: 传感器不与物体接触,安装灵活。

    • 提供丰富视觉信息: 不仅能测速,还能同步进行表面缺陷检测、状态监测等。

    • 适应性强: 能够处理复杂光照和纹理变化。

    • 潜在的智能分析能力: 结合深度学习,可识别更复杂的运动模式或异常。

  • 缺点:

    • 受光照条件影响: 强光、阴影或光线不足都会影响图像质量和特征点识别。

    • 对特征点要求高: 目标表面需要有足够的纹理或特征点才能准确跟踪。

    • 计算量大: 实时处理高分辨率图像需要强大的计算硬件。

    • 精度受限于标定和图像质量: 镜头的畸变、图像模糊等都会影响测量精度。

    • 主要用于相对速度或局部速度: 整体列车速度需要与外部参考(如轨道特征)结合。

CCD激光三角测量法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这种技术就像是利用几何学中的“三角定位”原理来测量距离。传感器发射一道激光束到目标物体表面,形成一个光斑。这道激光束与传感器内部的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形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结构。

当目标物体距离传感器远近发生变化时,反射回来的激光光斑在CCD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这个光斑在CCD上的移动量与目标物体的距离变化成正比。通过精确测量光斑在CCD上的位置,利用预先标定好的三角几何关系,就可以高精度地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距离 = f(光斑位置) (这里的f是一个通过三角几何关系导出的函数,通常是非线性的,但可以被精确标定)

为了推算速度,传感器会以极高的频率连续测量这个距离。通过对连续的距离数据进行高速采样,并记录每个测量值的时间戳,系统就可以计算出距离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从而得到目标物体的即时速度。

速度 = (当前距离 - 上一个距离) / (当前时间戳 - 上一个时间戳)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重复精度: 0.01 μm至几微米(特定量程内)。

  • 采样速度: 最高可达数百kHz。

  • 测量范围: 通常较短,从数毫米到数百毫米。

  • 激光点直径: 微米级到毫米级,针对不同量程优化。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极高的位移测量精度: 能够检测到微米级的距离变化,从而推算出非常精细的速度变化。

    • 高速采样: 能够捕捉高速运动中部件的微小动态。

    • 非接触式: 避免了物理接触对物体的磨损和干扰。

  • 缺点:

    • 测量范围短: 典型的有效工作距离相对较短,通常适用于近距离高精度检测。

    • 受表面反射率和颜色影响: 表面颜色深或反射率差的物体可能导致信号减弱,影响测量效果。

    • 对入射角度和表面光洁度敏感: 过大的入射角或镜面反射可能导致光斑无法正确接收。

    • 主要用于位移和振动检测: 速度是基于距离变化推算,更适合于监测部件的相对运动速度而非整体列车速度。

(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挑选了几家在高铁速度测量领域有代表性的国际品牌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对比。

  • 德国采默尔 (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量技术) 德国采默尔是全球知名的智能传感器制造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享有盛誉。其速度和长度传感器采用成熟的激光多普勒效应原理,能够提供高精度的非接触式速度测量。采默尔的产品特点是其测量精度高,例如速度精度达到±0.2%,在特定应用中非常可靠。其工作距离一般在100毫米至300毫米之间,测量频率可达1 kHz。这使其特别适用于高铁轮对表面、轨面磨损等局部高精度、非接触式速度监测场景,比如检测车轮在制动或牵引时的微小打滑。

  • 英国真尚有 (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量技术) 英国真尚有在激光测速测长领域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其AJS10X系列传感器同样基于先进的激光多普勒测量原理,并且在核心技术和精度方面表现出色。该系列传感器工厂校准精度优于0.05%,重复性达0.02%,这在工业级应用中属于领先水平。它能检测的速度范围极广,从静止到最高可测速度达10,000米/分钟。内部测量速率高达200kHz,确保了对高速运动物体的精确捕捉。其通用性强,AJS100系列适用于平面材料,AJS101系列配备广角镜头专为圆柱形表面设计,AJS102系列提供更大测量距离,AJS103系列则为通用型设计。此外,该系列传感器配备以太网、RS-232和CANbus等丰富的通信接口,并内置2.4G WiFi,方便系统集成和远程诊断。

  • 瑞士徕卡测量系统 (采用高精度GNSS与IMU融合技术) 瑞士徕卡测量系统以其在高精度地理空间测量领域的领导地位而闻名。其智能GNSS天线产品,如GS18 T,将高精度GNSS定位与IMU惯性测量技术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技术能够提供厘米级的实时动态定位和极高的速度精度,例如速度精度可达0.02 m/s RMS。它通过GNSS提供绝对位置和速度信息,同时利用IMU在短时GNSS信号受损时(如列车经过隧道时)维持高精度的数据输出,确保了高铁在全线路上的稳定、高精度位置和速度监控,对于高铁的自动驾驶和线路勘测等应用至关重要。

  • 法国赛峰集团 (采用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基于IMU) 法国赛峰集团是航空航天和防务领域的全球巨头,其惯性导航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惯性导航系统,如Sigma 40,基于高性能的惯性测量单元(IMU),集成高精度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它能够在没有外部信号的情况下,自主计算载体的姿态、三维速度和三维位置。当与GNSS辅助时,其速度精度可达 0.01 m/s RMS,更新率高达200 Hz。其显著优势在于极强的抗干扰性,尤其在GNSS信号无法获得的恶劣环境下,仍能为高铁的列车控制系统、自动驾驶提供极其稳定和精确的短期速度、位置和姿态数据,是保障高铁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 日本基恩士 (采用CCD激光三角测量法) 日本基恩士以其创新的传感器技术和高精度测量产品而著称。其超高速/高精度CCD激光位移传感器系列(如LK-G5000系列)主要采用CCD激光三角测量法。该系列传感器具备极高的测量重复精度,在特定量程下可达0.01 μm,采样速度最高可达392 kHz。它通过精确测量激光光斑在CCD上的位置变化来推算距离,进而计算出目标部件的微小位移和相对速度。这对于高铁的预测性维护,例如监测受电弓、车体结构等部件在高速运行中的微小位移和振动,以评估其运行状态和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适合高铁速度测量的设备/传感器,需要像为长途旅行选择合适的工具一样,每项指标都关系到最终能否顺利抵达目的地。

  1. 精度与重复性:

    • 实际意义: 精度决定了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重复性则说明了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对于高铁,0.1%的精度可能意味着每100米产生10厘米的误差,这在高速行驶中是不可接受的。

    • 选型建议: 追求极致的精度和重复性,尤其是在涉及安全控制和关键部件监测的场景。在实验室或固定工位对传感器进行严格校准和验证是必要的。

  2. 速度测量范围与分辨率:

    • 实际意义: 测量范围决定了传感器能覆盖的最低和最高速度。分辨率则指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速度变化。高铁的速度从静止到高速变化剧烈,如果范围不足,就会出现测量盲区。

    • 选型建议: 确保传感器的速度测量范围能完全覆盖高铁从静止到最高运营速度的所有工况,并留有余量。例如,若需测量高铁轮对的细微打滑,则需要传感器具备识别0速度和微小速度变化的能力。

  3. 响应速度与数据更新率:

    • 实际意义: 响应速度和数据更新率决定了传感器捕捉瞬时速度变化的能力。高铁加减速快,如果传感器“反应慢”,就无法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可能导致控制系统滞后。

    • 选型建议: 选择内部测量速率高、外部数据更新率快的传感器,以确保能实时监测到高铁的动态速度变化,这对于防滑控制和自动驾驶尤其关键。

  4. 最大加速度响应能力:

    • 实际意义: 这个指标描述了传感器在被测物体速度快速变化时,仍能保持测量精度的能力。高铁在启动、制动或通过坡度时,加速度可能很大。

    • 选型建议: 对于高铁这类高速且加减速频繁的目标,应选择最大加速度响应能力强的传感器,避免因速度变化过快导致测量失真。

  5. 工作距离与景深:

    • 实际意义: 工作距离是指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有效测量距离,景深则是指在这个工作距离范围内,物体可以轻微前后移动而不会影响测量精度。高铁部件在运行时会有微小振动和位置变化。

    • 选型建议: 根据安装空间和被测物体的动态范围,选择合适的工作距离和足够大的景深。例如,检测车轮时可能需要近距离高精度,而检测整个车体速度可能需要更远的工作距离。

  6. 环境适应性与防护等级:

    • 实际意义: 高铁运行环境复杂,存在灰尘、水汽、振动、温度变化等。防护等级(如IP67)决定了设备抵抗这些环境因素的能力。

    •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具备高防护等级(IP67及以上)、宽泛工作温度范围(可选配冷却外壳应对极端高温)和良好抗振动设计的传感器,以确保在恶劣工况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7. 通信接口与集成能力:

    • 实际意义: 传感器需要将测量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丰富的通信接口和良好的集成能力可以简化系统设计,降低开发难度。

    • 选型建议: 选择支持主流工业总线和标准通信接口的传感器,并考虑是否需要无线连接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和远程监控的需求。

(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最好的传感器,实际应用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插曲”,影响测量的可靠性。预先了解这些问题并准备好对策,就像是为高铁运行准备了一套应急预案。

  1. 环境干扰问题:

    • 原因与影响: 高铁运行环境复杂,如隧道内的灰尘、露天环境的雨雪雾、电磁干扰以及强烈的振动,都可能影响光学传感器的信号质量,导致数据不稳或丢失;对于GNSS/IMU系统,隧道和高楼会遮挡卫星信号,导致定位和测速精度下降甚至中断。

    • 解决建议:

      • 光学传感器: 加装防护罩、吹扫装置以防止灰尘和水汽;选择抗震性能强的设备和稳固的安装结构;对传感器进行电磁屏蔽,远离强电磁干扰源。

      • GNSS/IMU系统: 采用多星座GNSS接收机增强信号可用性;在GNSS信号薄弱区域,可采用外部参考站差分技术(RTK)或局部补充信标增强信号;设计有效的融合算法,以应对短时GNSS信号中断,让IMU在此期间能独立提供高精度数据。

  2. 被测目标表面特性问题:

    • 原因与影响: 激光传感器依赖于目标表面的散射光。如果高铁部件表面过于光滑、反光,或者表面颜色极深导致吸光,都可能使返回信号过弱;表面不均匀、有油污或积冰也会影响测量。

    • 解决建议:

      •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型号: 针对高反射率或低散射率表面,选择具备特殊光学设计或更高激光功率的传感器。

      • 优化安装角度: 调整激光入射角,使其能在特定表面获得最佳散射效果,避免镜面反射。

      • 表面处理: 在非关键检测区域,可以考虑在测量点喷涂一层均匀的漫反射涂层(例如哑光漆),以增强散射信号。

      • 定期清洁: 定期检查和清洁传感器光学窗口及被测表面,去除油污、灰尘等污染物。

  3. 安装与对准误差:

    • 原因与影响: 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与被测目标存在角度偏差,或传感器本身未牢固固定,都会引入测量误差,尤其是在高速移动场景下,微小的角度偏差也可能导致显著的速度误差。

    • 解决建议:

      • 精确校准: 使用专业的校准工具和方法,确保传感器与被测目标运动方向的严格对准。

      • 稳固安装: 采用高强度、抗振动的支架和安装方式,确保传感器在列车运行中位置稳定不变。

      • 安装距离和景深考量: 确保传感器安装在推荐的工作距离和景深范围内,并考虑列车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微小晃动。

  4. 数据延迟与同步问题:

    • 原因与影响: 在复杂的测量系统中,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延迟,或者各个数据之间未严格同步,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例如,速度数据与位置数据如果不同步,可能影响列车控制决策。

    • 解决建议:

      • 选择高更新率传感器: 确保传感器本身具有足够高的数据更新频率。

      • 采用时间同步机制: 在系统集成时,采用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如NTP或PTP),确保所有传感器数据都带有精确的时间戳。

      • 数据融合算法: 对于多传感器系统,采用卡尔曼滤波等数据融合算法,能够有效处理数据延迟和不确定性,输出更平滑、准确的结果。

4. 应用案例分享

  • 列车运行速度监控: 在高铁运行过程中,激光多普勒或GNSS/IMU融合系统可实时精确测量列车整体速度,为列车控制系统提供核心数据,确保列车按照既定速度曲线安全运行。

  • 轮对打滑/空转检测: 激光多普勒传感器可安装在转向架上,精确测量车轮表面与钢轨之间的相对速度,一旦检测到打滑或空转,立即触发防滑/防空转系统,保障牵引力和制动效果。英国真尚有提供的R系列产品支持0速度测量与方向识别功能,更适用于此类应用。

  • 受电弓-接触网动态监测: 机器视觉系统或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可监测受电弓与接触网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接触稳定性,评估受电弓的运行状态,预防故障发生。

  • 轨道几何参数检测车: GNSS/IMU融合系统为轨道检测车提供高精度的绝对位置和速度信息,结合其他轨道传感器,实现对轨道平顺性、几何尺寸等参数的高速、连续测量。

  • 高速列车部件磨损检测: 激光多普勒传感器或CCD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可用于维修车间或在线检测车轮踏面、制动盘等部件的磨损速度或变化率,辅助预测性维护,延长部件使用寿命。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