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如何在-40℃到+70℃严苛环境下,选择0.1%精度、高动态响应的地面速度传感器,以优化轮胎滑移率监测及车辆动态控制?【汽车测试】【智能驾驶】

2025/08/26

1. 轮胎滑移监测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轮胎滑移监测,简单来说,就是实时了解车辆轮胎与地面之间是“老老实实”地滚动,还是发生了打滑(无论是驱动轮打滑还是制动轮抱死)。这就像我们走路,如果脚下打滑,实际前进的距离就和我们迈出的步子不一致了。在车辆上,轮胎的转速(通过轮速传感器获取)反映了“迈出的步子”,而车辆实际的地面速度则反映了“实际前进的距离”。

要精确监测轮胎滑移,最核心的就是要准确获取这两个关键信息:

  • 轮胎的有效转速(或称理论滚动速度):这通常通过轮速传感器来测量,它告诉我们轮胎转了多快。但这里有个坑,轮胎在不同载荷、气压、温度下,其有效周长会发生变化,导致转一圈实际滚动的距离并非恒定。

  • 车辆的真实地面速度:这是最难准确获取的数据。它指的是车辆相对于地面的实际移动速度,不受轮胎打滑、空转或抱死的影响。如果地面速度不准,滑移率的计算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因此,对轮胎滑移监测系统来说,技术要求非常高:

  • 高精度:无论是轮速还是地面速度,都需要极高的测量精度,一点点误差都可能导致滑移率计算失真。

  • 高动态响应:车辆在加速、制动、转弯时,速度变化非常快,传感器必须能迅速捕捉这些变化,提供实时数据。

  • 环境适应性:车辆行驶在各种恶劣环境中,传感器必须能在极宽的温度范围(例如-40°C至+70°C)、高湿度、振动、尘土、泥浆等条件下稳定可靠地工作。

  • 非接触性:为了不影响车辆性能和轮胎磨损,最好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2. 针对轮胎的相关监测参数简介

在轮胎滑移监测中,除了轮胎转速和地面速度,我们还需要理解一些关键的监测参数及其评价方法:

  • 滑移率(Slip Ratio):这是衡量轮胎打滑程度的核心指标。它通常定义为轮胎理论滚动速度与车辆实际地面速度之间的相对差值。

    • 驱动滑移率:当轮胎的理论滚动速度大于车辆地面速度时(例如加速时),轮胎相对于地面向前打滑。通常定义为 (Vt - Vg) / Vt(Vt - Vg) / Vg,其中 Vt 是轮胎理论滚动速度,Vg 是车辆地面速度。

    • 制动滑移率:当轮胎的理论滚动速度小于车辆地面速度时(例如制动时),轮胎相对于地面向后打滑。通常定义为 (Vg - Vt) / Vg。滑移率是一个百分比或小数,例如10%的滑移率意味着轮胎理论上滚动了100米,但车辆只前进了90米或110米。

  • 轮胎接地长度/宽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区域大小和形状,这会影响轮胎的抓地力和滑移特性。通过特定传感器或视觉系统,可以实时评估这个参数。

  • 轮胎变形:轮胎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动态变形,尤其是在转弯、载荷变化时。这种变形会影响有效滚动半径,进而影响滑移率的计算。

  • 摩擦系数:虽然不是直接测量参数,但轮胎滑移的产生与路面和轮胎之间的摩擦系数密切相关。通过监测滑移率,我们可以间接评估当前的摩擦条件。

  • 车轮加速度/角速度:通过惯性传感器或轮速传感器直接获取,这些数据是计算轮胎理论滚动速度的基础,也是判断车辆动态状态的重要依据。

对这些参数的评价通常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然后通过专门的算法进行计算和分析。例如,当检测到滑移率超出预设阈值时,系统就可以发出警报,甚至主动干预车辆的驱动或制动系统,比如通过ESP(电子稳定程序)或TCS(牵引力控制系统)来恢复抓地力。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要精确监测轮胎滑移,市面上存在多种技术方案,它们各有千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精度要求。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下,你站在铁轨边,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当火车向你驶来时,你会听到它的汽笛声调高了;当它远离你时,声调又变低了。这就是著名的“多普勒效应”。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利用的就是同样的原理,只不过它发射和接收的是电磁波(通常是微波)而不是声波。

传感器会持续向被测物体(例如地面)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如果传感器或者地面相对于彼此有运动,那么被地面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频率就会发生变化。传感器内部的接收器会捕捉到这些反射波,并计算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多普勒频移”。通过分析这个频移,我们就能精确计算出传感器与地面之间的相对速度。

更具体地说,多普勒频移 f_d、相对速度 v、发射电磁波的波长 lambda 以及雷达波束与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theta 之间存在一个基本关系:

f_d = 2 * v * cos(theta) / lambda

其中:* f_d 是多普勒频移,即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的差值。* v 是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 theta 是雷达波束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夹角。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通常会安装成与地面有一定倾斜角,以优化信号接收和速度分量测量。* lambda 是发射电磁波的波长,它等于光速 c 除以发射频率 f_0(即 lambda = c / f_0)。

传感器通过测量 f_d,并已知 lambdatheta,就可以反推出真实的地面速度 v

核心性能参数

  • 速度测量范围:通常在0.1 km/h到200 km/h甚至更高。

  • 测量精度:通常在0.1%到1%之间,取决于传感器设计和环境条件。

  • 响应时间/更新率:从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例如20 Hz的更新率意味着每秒可以提供20次速度测量。

  • 工作距离:通常在几厘米到几米之间,例如100毫米至700毫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非接触式测量:不与地面或轮胎直接接触,无磨损,不影响车辆性能。

    • 不受表面特性影响:电磁波穿透能力较强,对路面材质、颜色、潮湿程度、灰尘等不敏感,在恶劣天气(如雨、雪、雾)下也能保持较好的性能。

    • 独立于轮胎状态:直接测量车辆相对于地面的真实速度,完全不受车轮打滑、轮胎周长变化、轮胎磨损或下沉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精确计算滑移率至关重要。

    • 环境适应性强:由于其坚固的封装和工作原理,多普勒雷达传感器通常能适应极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和高防护等级,例如在-40°C至+70°C的温度下稳定工作,并具有防尘防水能力。

    • 易于安装:通常体积紧凑,可以方便地安装在车辆底盘等位置。

  • 局限性

    • 角度依赖性:测量精度会受到安装角度theta的影响,安装时需精确校准。

    • 多径效应:在某些复杂环境下,电磁波可能通过多条路径到达接收器,产生干扰,影响测量稳定性。

    • 低速精度:在极低速度下(例如0-0.5 km/h),多普勒频移非常小,可能需要更复杂的信号处理才能保证精度。

  • 成本考量:中等偏高,但考虑到其稳定性和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性价比通常较高。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激光多普勒测速与雷达多普勒原理相似,只是将电磁波换成了激光。传感器发射两束相干激光束,它们在被测表面(例如轮胎表面或地面)上聚焦并形成一个测量区域。当被测表面移动时,通过测量这两束激光的散射光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频率变化,就能精确计算出表面在激光束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其核心也是多普勒频移,只是这里通常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拍频”来获得。

核心性能参数

  • 速度测量范围:极宽,可从几毫米/秒到数百米/秒(例如高达 ±600 m/s)。

  • 测量精度:极高,通常优于0.05%甚至更高,分辨率可达毫米/秒。

  • 响应时间:非常快,适用于高速动态测量。

  • 工作距离:通常在几厘米到几米之间,具体取决于型号。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极高精度和分辨率:能够提供极其精细的速度测量。

    • 宽速度范围:从几乎静止到极高速都能准确测量。

    • 非接触、无磨损:同样不影响被测物体。

    • 可在不同表面工作:包括潮湿或粗糙表面。

  • 局限性

    • 对环境敏感:激光容易受到灰尘、水汽、烟雾等颗粒物的影响,可能导致信号衰减或丢失。

    • 对安装高度和角度要求高:需要精确聚焦和校准。

    • 成本:通常较高。

  • 成本考量:较高。

光学相关测速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光学相关测速,有点像人眼在高速移动时识别地面上的纹理。传感器会向被测表面(地面或轮胎)投射光束,并捕获反射回来的光信号。这些反射光中携带着表面纹理的“图案”信息。当被测物体移动时,传感器会在短时间内连续拍摄多张“图片”(实际上是光信号的强度分布),通过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或相关算法,对比这些连续图片中纹理图案的位移。通过计算图案的位移量和拍摄时间间隔,就能得出被测表面的速度。这个过程就像在找两张照片中同一个小石子移动了多远,然后除以时间,就得到了速度。

速度 = 空间位移 / 时间间隔

核心性能参数

  • 速度测量范围:例如 ±200 km/h 到 ±300 km/h。

  • 测量精度:通常在 ±0.1%左右。

  • 响应频率:可达几百到几千赫兹(例如高达2000 Hz),动态性能优异。

  • 工作距离:一般在几十厘米(例如200 mm - 450 mm)。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高精度:提供非常精确的地面速度测量,不受轮胎打滑或抱死影响。

    • 非接触:无磨损,安装简便。

    • 快速响应:高响应频率使其非常适合实时控制系统。

    • 坚固性:为汽车测试等严苛环境设计,通常结构坚固。

  • 局限性

    • 对表面纹理要求:如果表面过于光滑、均匀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纯水面),可能难以捕捉到足够的纹理信息进行相关计算。

    • 光照依赖性:虽然有内置光源,但在极端光照变化或黑暗环境中仍可能受到影响。

    • 对安装距离敏感:需要保持在特定的工作距离内才能获得最佳性能。

  • 成本考量:较高。

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融合技术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这种技术相当于给车辆装上了一双“眼睛”和一套“内耳”。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GPS、北斗、伽利略等)是“眼睛”,它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计算出车辆的绝对位置。通过连续的位置变化,就能计算出车辆的地面速度。但GNSS在隧道、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或树木茂密的区域可能会信号受阻,就像眼睛被蒙住了一样。

这时,IMU(惯性测量单元)就发挥作用了,它是“内耳”。IMU包含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能够测量车辆的三轴加速度和角速度。即使GNSS信号丢失,IMU也能通过积分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算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变化。

关键在于“融合”,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GNSS信号弱)通过身体感知(IMU)来保持方向和速度,同时在光线好时(GNSS信号强)会参照眼睛看到的景象来校正。通过卡尔曼滤波等高级算法,将GNSS的高精度、长期稳定的位置和速度数据与IMU的短时高频、连续的姿态和加速度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既连续又高度精确的车辆运动状态估计。这种融合可以在GNSS信号良好时提供厘米级的位置精度和亚厘米/秒级的速度精度,在信号受阻时也能提供相对可靠的推算数据。

核心性能参数

  • 速度精度:GNSS本身可达0.1 km/h,IMU/GNSS融合后可提升到0.05 km/h甚至更高(RTK增强后甚至可达0.03 m/s)。

  • 测量频率/更新率:通常在10 Hz到100 Hz,部分高端系统甚至更高。

  • 位置精度:从米级(DGPS)到厘米级(RTK增强)。

  • 航向精度:双天线系统可提供0.1度以下的航向精度。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提供绝对地面速度和姿态:直接给出车辆的全局位置、速度、加速度和姿态信息,是滑移率计算的理想基准。

    • 鲁棒性强:GNSS和IMU融合技术互补,即使在GNSS信号不佳的环境下也能提供连续的数据流。

    • 高度集成:一个设备可以提供全面的车辆动态数据。

    • 行业认可度高:广泛应用于汽车测试和自动驾驶领域。

    • 非接触式:对车辆本身无磨损。

  • 局限性

    • 环境依赖性:虽然有IMU补充,但在完全没有GNSS信号的长时间区域(如长隧道)或GNSS信号干扰严重的环境下,精度会逐渐漂移。

    • 高精度成本:要达到厘米级定位和高精度速度,通常需要差分基站(RTK)或后处理,设备和维护成本较高。

    • 启动时间:GNSS系统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才能获得高精度定位。

  • 成本考量:较高,尤其是需要RTK或多天线配置时。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对比几家在轮胎滑移监测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知名品牌,它们分别采用了上述不同的技术路线。

德国普卢佛

技术类型: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德国普卢佛的SLV-500系列激光表面测速仪,是激光多普勒技术的典型代表。它能以极高的精度测量轮胎表面的绝对速度和长度。其速度测量范围可以达到 ±600 m/s,分辨率可达毫米/秒级别,测量精度优于0.05%。这意味着即使在非常高速或精细的速度变化下,它也能提供准确数据。工作距离在0.8米至2.5米之间,适合非接触式安装。该产品的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测量精度和广泛的速度范围,且非接触、响应速度快,非常适合需要高精度获取轮胎表面真实速度或地面速度的应用,尤其是在研发和测试环节。

英国真尚有

技术类型: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

英国真尚有的LP-DS200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是一款基于雷达多普勒技术的真测速传感器,专注于提供真实的地面速度和用于移动物体的主动运动检测。它采用24 GHz电磁波,通过测量多普勒频移来计算速度。LP-DS200的优势在于其测量不受车轮打滑、轮胎周长变化和轮胎下沉的影响,测得的是车辆实际对地速度。其速度测量范围为0.8 km/h至200 km/h,更新率达到 20 Hz,这对于实时监测和控制非常关键。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可在-40°C至+70°C的宽泛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并达到IP6KX、IPX7、IPX9K的高防护等级,使其在恶劣的工业和户外环境中表现出色。安装距离灵活(100 mm至700 mm),且体积紧凑,易于集成。此外,该传感器提供脉冲、串行 RS232 和 CAN 总线输出,方便集成到不同的系统中。

瑞士奇石乐

技术类型: 光学相关测速技术

瑞士奇石乐的CORREVIT S-Motion 200光学非接触式速度传感器,是光学相关原理的代表。它通过分析表面纹理的光信号变化来计算速度。该传感器提供极高的地面速度测量精度,达到±0.1%,不受车轮打滑或锁死影响,且响应频率高达2000 Hz,这意味着它能捕捉到非常迅速的速度变化。其工作距离在200毫米至450毫米之间。奇石乐的产品以其在汽车测试领域的高可靠性和坚固性而闻名,作为滑移率计算的真实地面速度基准,其数据非常可靠。

英国瑞思捷

技术类型: 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融合技术

英国瑞思捷的VBOX 3i SL-R2双天线定位仪,将高精度GNSS接收器和IMU(惯性测量单元)技术巧妙融合。它不仅提供车辆的绝对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卡尔曼滤波等算法,能提供连续且高度精确的车辆速度、姿态和加速度数据。其IMU/GNSS融合速度精度可达0.05 km/h,测量频率最高100 Hz。VBOX系统在汽车测试领域拥有极高的行业认可度,其优势在于高度集成、数据全面,并且在GNSS信号受遮挡时依然能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鲁棒性,直接提供精确的地面速度作为滑移计算的基准。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轮胎滑移监测传感器,就像选择一台精密的仪器,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权衡各项指标。

  • 测量精度:这是核心指标。精度越高,滑移率的计算就越接近真实情况。

    • 实际意义:如果地面速度测量误差大,即使轮胎转速测得再准,计算出的滑移率也可能是误导性的,可能导致车辆控制系统做出错误的判断。

    • 选型建议:对于要求严苛的测试验证或高性能车辆控制系统,应优先选择测量精度高的传感器,如激光多普勒或光学相关传感器。对于一般工业应用或对精度要求稍低的场景,雷达多普勒传感器通常能满足需求。

  • 响应速度/更新率:指传感器输出测量结果的频率。

    • 实际意义:在车辆快速加速、制动或转向时,速度变化非常快。如果响应速度慢,传感器的数据就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状况,导致控制系统滞后,影响决策的实时性。想象一下,紧急制动时,如果系统不能立即知道轮胎已经抱死,就会错过最佳的ABS介入时机。

    • 选型建议:对于车辆动态控制(如ABS、TCS、ESP系统),需要高更新率的传感器,如高动态的雷达多普勒、光学相关或GNSS-IMU融合系统。对于相对平稳的工况,较低的更新率也可能接受。

  • 工作温度范围:指传感器能稳定工作的环境温度范围。

    • 实际意义:车辆在户外工作,会经历严寒酷暑。例如,-40°C的东北冬季和+70°C的发动机舱或沙漠环境,对电子元件都是严峻考验。如果传感器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不能稳定工作,轻则测量失准,重则直接损坏。

    • 选型建议:针对宽泛的温度要求,应优先选择明确标明符合此范围且具备坚固防护(如IP等级、灌封密封)的产品,如英国真尚有LP-DS200等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其工作温度范围为-40°C至+70°C,适用于多种严苛环境。

  • 环境适应性(防护等级):包括防尘、防水、防振动等能力。

    • 实际意义:车辆底盘常常暴露在泥水、灰尘、碎石、高压冲洗等环境中。一个缺乏足够防护的传感器,很容易被污染、腐蚀或损坏,从而影响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 选型建议:选择IP67、IP68或更高等级的产品,确保传感器能在高湿度、多尘、甚至高压水冲洗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时,要考虑产品是否具有抗振动和抗冲击设计。

  • 安装便捷性与工作距离

    • 实际意义:传感器的尺寸、重量以及推荐安装距离,都会影响其在车辆上的集成难度和适用性。如果工作距离太短,可能与地面摩擦;太长则可能影响信号强度或精度。

    • 选型建议:选择尺寸紧凑、安装灵活、且工作距离符合车辆底盘结构和间隙要求的产品。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高性能的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仍可能遇到一些问题,影响滑移监测的精度和稳定性。

  • 问题:环境干扰导致测量不准

    • 原因及影响

      • 雷达多普勒:在多金属反射物或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可能出现多径效应或干扰,导致测量数据波动。

      • 激光/光学相关:雨雪、雾霾、泥浆、灰尘堆积在传感器光学窗口上,会严重衰减或阻挡信号,导致测量失效或精度急剧下降。

      • GNSS-IMU融合:在隧道、高架桥下、城市峡谷等GNSS信号遮挡区域,GNSS信号可能丢失或精度下降,虽然IMU可以补偿,但长时间缺乏GNSS校正会导致累计误差。

    • 解决建议

      • 传感器选择:优先选择针对恶劣环境有特殊设计的产品,如英国真尚有LP-DS200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其坚固密封和灌封设计,能有效抵抗物理和化学侵蚀。

      • 安装位置优化:选择不易被飞溅物直接冲击、视野开阔且相对平稳的位置安装传感器。对于光学传感器,可考虑增加空气吹扫装置定期清洁光学窗口。

      • 数据融合:结合多种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例如,即使主测速传感器受干扰,也可以通过轮速传感器、车辆CAN总线数据(如发动机转速、档位)以及其他辅助传感器(如车辆状态传感器)进行校正和估计。

  • 问题:低速或静止时测量困难

    • 原因及影响:多普勒效应在极低速度下频移非常小,难以精确检测;光学相关测速在静止时没有图案位移,也无法测量。GNSS在静止或极低速时,由于信号噪声,速度读数可能跳动。这会导致起步或停车时滑移率计算不准确。

    • 解决建议

      • 技术互补:对于低速/静止状态,可以结合车辆的轮速传感器数据。当车辆静止时,理论上轮速和地面速度都应为零。

      • 阈值处理:在极低速度下,可以设定一个速度阈值,当速度低于该值时,系统默认为静止或使用轮速数据进行粗略估算,避免误报滑移。

      • 传感器选型:有些雷达传感器在设计上对低速精度进行了优化,或者结合了其他技术来提升低速性能。

  • 问题:温度变化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原因及影响: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如晶振频率、放大器增益、光电转换效率)会随温度变化而漂移,可能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壳体材料的热胀冷缩也可能影响光学部件的对准。

    • 解决建议

      • 选用宽温产品: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案,选择明确标称工作温度范围,且在设计上考虑了温度补偿和热稳定性(如内部加热/冷却元件、特殊材料封装)的产品。

      • 定期校准:即使是宽温产品,在极端温度变化后,进行定期校准或自校准功能检查,可以确保测量精度不受影响。

      • 安装防护: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可考虑对传感器进行额外的物理防护,如加装保温套或散热片,以减缓温度变化对其内部的影响。

4. 应用案例分享

轮胎滑移监测技术在多个行业都有着广泛而关键的应用:

  •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ABS/TCS/ESP):车辆通过实时监测轮胎与地面的滑移率,可以在紧急制动或加速时,精确控制车轮的制动力或驱动力,防止车轮抱死或打滑,从而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 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在拖拉机、装载机等重型机械中,精确的滑移监测有助于优化牵引力,减少燃油消耗,降低轮胎磨损,提高作业效率,特别是在湿滑或松软的地面作业时。雷达多普勒传感器在这些场景中表现出色,因为它们不受地面条件的影响。

  • 物流运输车辆:叉车、室内运输机器人等需要精确控制速度和方向的设备,通过滑移监测可以防止货物因突然加速或制动而倾斜、掉落,保障运输过程的安全和效率。

  • 轨道交通:高速列车、有轨电车等在起步、制动或雨雪天气下,车轮与钢轨之间可能发生粘着下降导致的打滑或空转,精确监测滑移有助于优化牵引与制动控制,提升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

  • 轮胎测试与研发:汽车制造商和轮胎供应商在研发新轮胎或车辆底盘系统时,会利用高精度的滑移监测设备,详细分析轮胎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为产品优化提供真实数据支持。

在选择轮胎滑移监测方案时,没有绝对的“最佳”方案,只有最适合特定应用需求的方案。高精度要求的测试场景可能需要激光多普勒或光学相关技术,而对环境适应性有较高要求的工业或户外应用,则可能更适合采用雷达多普勒技术。在实际选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测量精度、响应速度、环境适应性、安装便捷性以及成本等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