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吊通常由主梁、小车、起升机构、运行机构和电气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组成。想象一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移动平台,主梁沿着厂房上方的轨道前后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X轴方向,或大车运行方向),而小车则在主梁上左右穿梭(这就是Y轴方向,或小车运行方向),起升机构负责上下吊运货物(Z轴方向)。
为了实现XY轴的精确定位,行吊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技术要求:
高精度定位能力: 这意味着行吊到达目标位置时,其实际位置与理论目标位置之间的偏差要足够小,小到足以满足工艺要求,比如需要精确对准某个工位或者堆叠货物。
高重复定位精度: 行吊在多次往返同一个目标位置时,每次到达的偏差要非常一致。这就像射击训练,不仅要命中靶心,更要每次都打在同一个位置,确保批次作业的稳定性。
快速响应与高测量速度: 行吊通常需要快速移动和频繁作业,传感器必须能实时、高速地提供位置数据,以便控制系统及时调整,避免延误或超调。
环境适应性强: 工业现场往往充满粉尘、水汽、高温、振动甚至强光干扰。行吊的定位系统必须能在这些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不受外界影响。
高可靠性与安全性: 任何定位系统的失效都可能导致设备损坏、货物受损甚至人员伤亡。因此,系统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并能提供必要的安全联动和故障诊断功能。
针对行吊的定位与安全运行,行业内有一系列技术标准来规范其性能和检测方法。这些标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行吊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安全、高效、精准地完成任务。
在定位方面,主要的监测参数包括:
定位精度: 指行吊停止后,其抓取点或吊钩中心位置与预设目标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偏差。这个数值越小,定位越“准”。
重复定位精度: 行吊在相同条件下,多次移动到同一目标点并停止后,其最终位置点集合的分散程度。它衡量的是定位的“稳”和“一致性”。
动态定位偏差: 行吊在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速度变化或转向时,实际轨迹与预设轨迹之间的偏差。这关系到行吊能否平稳、顺畅地抵达目的地。
运行速度与加速度: 这直接影响作业效率,同时过快的速度或加速度也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如货物摇摆。
防摇摆性能: 尤其是对于长绳吊运的行吊,货物在移动或制动时容易产生摆动。标准会要求对摆动幅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安全距离与防碰撞: 确保行吊与障碍物、其他设备或人员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碰撞事故。
这些参数的评价通常通过静态测量(行吊停止时测量)、动态测量(行吊运行时测量)以及多次重复实验来完成。通过精密测量设备对行吊实际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并与控制系统设定的目标位置进行比对,从而评估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确保行吊在复杂工况下XY精确定位,市面上涌现了多种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这些技术各有侧重,像不同的“导航仪”,适应着不同的“路况”和“精度要求”。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3.1.1 激光飞行时间法(Time-of-Flight, TOF)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下,你对着一个空旷的山谷大喊一声,然后测量你听到回声的时间。激光飞行时间法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只不过它用的是光而不是声音。传感器会向目标物体发射一个激光脉冲(或者连续波激光经过调制),然后等待这个激光从目标表面反射回来。它精确地测量激光从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由于光速(c)在空气中是一个已知的常数(约299,792,458米/秒),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来计算距离。
核心公式: 距离 D = (光速 c * 飞行时间 t) / 2 其中,除以2是因为激光走了去和回两次的距离。
深入解析: 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实现方式:脉冲法和相位法。 * 脉冲法 (Pulsed TOF): 传感器发射一个极短的激光脉冲,然后精确计时,直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脉冲。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远距离测量(几米到几百米甚至更远),精度可达毫米到厘米级别。它的优势在于简单直观,可以应对较宽的测量范围。 * 相位法 (Phase Shift): 传感器发射一个经过调制的连续波激光(例如,其强度按正弦规律变化)。当激光到达目标并反射回来时,其相位会发生变化。传感器通过比较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这种方法在短到中等距离(几厘米到几十米)内能实现更高的精度(亚毫米甚至微米级)。
对于行吊这类需要远距离(几十米到几百米)精确测量的应用,脉冲法通常是首选,因为它在保持较高精度的同时,能覆盖很大的测量范围。传感器内部会有一个高精度的时钟电路,以皮秒甚至亚皮秒级的精度来测量飞行时间。为了提高测量可靠性,传感器通常会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并通过信号处理算法滤除环境干扰。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几米至数百米(例如,0.05米至500米)。 * 精度:通常在±1毫米至±10毫米之间。 * 测量速度(更新率):几十赫兹至数百赫兹(例如,250赫兹)。 * 分辨率:通常与精度相当或略优。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非接触测量: 无需物理接触目标,避免磨损和对目标物体的干扰。 * 测量距离远: 能够应对大型厂房或户外环境中的长距离定位需求。 * 精度较高: 结合先进算法,可实现毫米级的精度。 * 抗干扰能力较强: 针对环境光(如太阳光)和粉尘等干扰,通常会采用窄带滤波等技术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和测量稳定性。 * 适用性广: 可以在不同表面材质上进行测量。 * 缺点: * 成本相对较高: 相较于一些简单的接触式或光学尺方案,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技术含量较高,成本也相应增加。 * 受目标表面反射率影响: 虽然多数传感器已优化,但对于极度低反射率或高吸光性的表面,测量性能仍可能有所下降。 * 对准要求: 传感器需要精确对准目标,否则可能无法接收到足够的反射信号。
3.1.2 光学光栅尺系统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下一把刻度非常非常精细的尺子,上面刻着独特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而行吊的移动部件上装有一个“读取头”。光学光栅尺系统就是通过这个“读取头”非接触地识别固定在轨道旁边的“尺子”(光栅尺)上的精密刻度线或编码图案,从而直接精确地知道行吊的绝对位置。它不像激光测距那样测量时间来推算距离,而是直接“读”出位置。绝对式光栅尺在通电后就能立即提供当前位置,不需要像增量式光栅尺那样先移动到零点进行初始化。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分辨率:可达纳米级(例如,1纳米)。 * 精度:微米级(例如,±1微米)。 * 最大测量长度:通常可达几十米(例如,20米)。 * 最大速度:高达数十米/秒(例如,100米/秒)。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极高精度和分辨率: 能够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定位精度,适用于对行吊定位精度有极高要求的应用,如精密装配。 * 绝对位置测量: 无需回零操作,上电即可获得精确位置,简化了控制逻辑。 * 非接触光学设计: 减少了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 抗污染能力强: 先进的设计使其对工业环境中的杂质具有较高的容忍度。 * 缺点: * 测量范围受限: 通常适用于较短的行程,对于数百米长的行吊轨道,需要分段安装或使用其他辅助定位手段。 * 安装成本高: 需要在行吊轨道旁边精确安装一整条光栅尺,安装和校准工作量大。 * 对安装环境要求高: 虽然抗污染,但环境剧烈振动或温差大仍可能影响精度。
3.1.3 机器视觉系统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想象一下,一个聪明的“摄像头”对着行吊要操作的区域。这个摄像头(机器视觉系统)不仅仅是拍照,它还能“看懂”画面。它会识别画面中预先设定好的“地标”或者“标记物”,比如地面上的二维码、条形码、点阵图案,甚至是特定的自然特征(比如某个螺丝孔、一个独特的图案)。然后,系统通过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比如模式匹配,来计算这些“地标”在画面中的精确位置。结合摄像头的焦距、安装角度等参数,就能反推出行吊当前相对于这些“地标”的精确XY坐标和姿态(旋转角度)。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图像传感器:通常为数百万像素(例如,200万至500万像素)。 * 精度:亚像素级定位精度(通常可达0.01-0.1像素),实际定位精度与相机分辨率、视野大小、标记物大小等有关。 * 处理速度:内置高速处理器,实现实时图像处理(如每秒数十帧)。 * 通讯接口:以太网等。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非接触式测量: 无磨损,对被测物体无影响。 * 信息丰富: 除了XY位置,还能提供姿态(角度)信息,有助于更精细的控制。 * 定位灵活: 只要有可识别的特征或标记,就能实现定位,适用场景广泛。 * 适应性强: 配合合适的算法和光源,可适应一定的光照变化。 * 易于集成: 智能相机集成了采集、处理和通信功能。 * 缺点: * 受环境光照影响: 强烈的反光、阴影或光线不足都可能影响识别精度,需要专业的补光系统。 * 对标记物或特征要求: 如果是基于标记物定位,标记物需要保持清洁、完整;如果是基于自然特征,则要求特征足够稳定和独特。 * 计算复杂度高: 图像处理和模式匹配算法对处理器的要求较高。 * 初始部署和校准复杂: 需要精确的相机校准和视场规划。
3.1.4 RTK-GNSS接收机
工作原理与物理基础: 我们常用的手机导航虽然方便,但精度通常在几米左右,这对行吊精确定位是远远不够的。RTK-GNSS(Real-Time Kinematic -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就像一个“超级加强版”的导航系统。它不仅仅接收天上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括GPS、GLONASS、Galileo、北斗等)发出的信号,还会结合一个已知精确坐标的“地面参考站”提供的差分校正信息。这个“参考站”会实时计算并广播它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误差,行吊上的接收机接收到这些校正信息后,就能消除大气、卫星钟差、轨道误差等大部分误差源,从而实现厘米级甚至亚厘米级的高精度实时定位。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精度:RTK平面精度通常为1厘米 + 1 ppm (RMS),高程精度2厘米 + 1 ppm (RMS)。这里的1 ppm表示每公里增加1毫米的误差。 * 通道数:支持多达数百个通道,能够接收多个卫星系统、多个频点的信号。 * 更新率:最高可达100赫兹。 * 初始化时间:通常为数秒。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大范围、非接触定位: 特别适用于大型室外行吊,如港口龙门吊、集装箱起重机,无需在地面铺设任何辅助设备。 * 全天候工作: 不受天气、昼夜影响。 * 高更新率和低延迟: 能够提供实时、高频次的定位数据,满足动态定位需求。 * 多系统支持: 支持多达的卫星系统和频点,提高了定位的可用性和鲁棒性,在复杂环境下也能保持较好的性能。 * 缺点: * 室内应用受限: 卫星信号无法穿透建筑物,因此不适用于室内行吊。 * 受遮挡和多径效应影响: 在高楼、树木、金属结构物附近容易出现信号遮挡和多径效应(信号经过多次反射才到达接收机),从而降低定位精度或导致失锁。 * 需要地面参考站: 部署RTK系统需要搭建或接入地面参考站网络。 * 初始化时间: 虽然通常只需数秒,但在某些极端环境下仍可能影响效率。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定位技术方案的选择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产品和品牌。以下是市面上一些知名品牌及其代表性产品在行吊定位领域的表现:
德国西克 (采用激光飞行时间法):作为全球领先的传感器制造商,德国西克的激光扫描仪在工业环境中以其可靠性和鲁棒性著称。其产品如LMS系列2D激光扫描仪,扫描角度可达270°,测量范围1.5米至20米,重复精度可达10毫米。它主要用于行吊的区域监控和防撞,但也能通过多点数据提供行吊的相对位置信息,适用于复杂和恶劣的工业环境。
英国真尚有 (采用激光飞行时间法):英国真尚有的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以其高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著称。该系列传感器测量范围可达500米,精度可达±1mm,测量速度高达 250Hz。LCJ 系列传感器坚固耐用,防护等级达到IP65,工作温度范围为-40℃至+60℃,并且可以测量高达1550℃的物体表面温度。该系列还提供多种串行接口(RS232,RS485,RS422,SSI和USB)和高精度模拟输出(0.1%),并带有两个可编程数字输出。这些特性使其非常适合在汽车、造纸、金属和纺织等多个行业的行吊上使用。
英国雷尼绍 (采用光学光栅尺系统):英国雷尼绍是精密测量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RESOLUTE ETR绝对式光栅尺系统以极高的分辨率(最高1纳米)和精度(±1微米)闻名。它采用非接触光学原理,无需回零,通电即可获得绝对位置,最大测量长度可达20米或更长。ETR技术提高了对污染物的抵抗力,非常适合对行吊定位精度有极致要求的精密装配或加工环节。
美国康耐视 (采用机器视觉系统):美国康耐视是机器视觉领域的领导者,其In-Sight系列机器视觉系统利用强大的图像处理算法,通过识别预设标记或自然特征,提供行吊的精确XY坐标和姿态信息。其定位精度可达亚像素级别,并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光照变化。这使得它在需要同时获取位置和姿态,且环境相对可控(如自动化装配线)的行吊应用中表现出色。
比利时赛泰克 (采用RTK-GNSS接收机):比利时赛泰克专注于专业级GNSS接收机,其AsteRx-U等产品利用RTK技术,结合多卫星系统和地面参考站校正,可实现厘米级(平面1厘米+1ppm)的高精度定位,更新率高达100Hz。这种方案特别适合大型室外行吊,如港口码头的集装箱龙门吊,能在广阔的区域内提供稳定可靠的定位服务。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行吊定位设备/传感器,就像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要根据“路况”和“目的地”来决定。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其选型建议:
测量范围: 指传感器能测量的最大距离。
实际意义: 如果行吊的X或Y轴行程很长(比如几百米),就需要测程大的传感器。如果只是在小范围内精确移动,短距离传感器就足够了。
选型建议: 对于大型室外行吊或跨度大的室内行吊,激光飞行时间法传感器(测量范围可达500米)或RTK-GNSS是更佳选择。对于短距离高精度需求,如小车横向定位,光栅尺或激光位移传感器(数十米内)更合适。
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 衡量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以及多次测量的一致性。
实际意义: 这是定位系统的“准头”。如果精度不够,行吊可能无法将物品精确放置,导致返工或损坏。重复精度则影响批次作业的一致性。
选型建议: 需要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精度的应用(如精密装配、自动化仓储),应考虑光学光栅尺(微米级)或高精度激光飞行时间法传感器(毫米级)。对于粗略定位或防碰撞,厘米级精度可能已足够。
测量速度(更新率): 传感器提供测量数据的频率。
实际意义: 决定了控制系统获取最新位置信息的及时性。行吊速度越快,对实时性要求越高,需要更高的测量速度才能及时调整运动轨迹,避免超调。
选型建议: 快速移动的行吊需要高更新率的传感器(如100Hz甚至250Hz以上)。对于慢速或静态定位,较低的更新率也适用。
环境适应性: 传感器对温度、湿度、粉尘、振动、强光等环境因素的承受能力。
实际意义: 恶劣环境可能导致传感器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失效。例如,高温车间需要耐高温传感器;多尘环境需要高防护等级的传感器。
选型建议: 在极端温度(如高炉附近)、高粉尘(如矿山、水泥厂)或户外强光环境下,应选择具有宽温范围、高防护等级(IP65/67/68)、并对深色表面或太阳光有优化的激光传感器。
接口与集成: 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输出格式和与控制系统的兼容性。
实际意义: 良好的接口和兼容性可以简化系统集成,降低开发难度和成本。
选型建议: 确保传感器支持现有PLC或DCS系统常用的接口(如RS232/485、以太网、Profinet、模拟量等),以便快速部署。
成本: 包括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和后期维护费用。
实际意义: 成本是项目决策的重要考量。高性能往往意味着高成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进行权衡。
选型建议: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例如,对于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长距离定位,可能选择相对经济的激光飞行时间法传感器;对于极致精度,则需投入更高成本选用光栅尺。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行吊的实际应用中,即使选择了最先进的定位技术,也难免会遇到各种“拦路虎”,影响定位的精度、效率和可靠性。
环境干扰问题(粉尘、水汽、强光):
原因与影响: 工业现场常见的粉尘、水汽、烟雾会散射或吸收激光信号,导致信号强度衰减,测量不稳定或误差增大。户外强烈的阳光直射或反射,也可能干扰光学传感器。
解决建议:
选择高防护等级传感器: 选用IP67或更高防护等级的传感器,防止粉尘和水汽进入。
配备防护罩和吹扫装置: 在传感器镜头前安装防尘罩,并可加装气吹或水冲洗装置,定期清洁镜头。
优化安装位置: 尽量将传感器安装在受环境干扰较小的位置,避免直接面对强光源。
选用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器: 某些激光传感器针对户外或高温环境做了优化,采用特殊滤波技术或高功率激光,能更好地穿透粉尘或抑制强光干扰。
目标表面特性问题(低反射率、高温、晃动):
原因与影响: 对于激光测距传感器,如果目标表面颜色深(如黑色铸件)、粗糙或温度极高,会大大降低激光反射率,使传感器难以接收有效信号。目标物体的晃动也会导致测量点不稳定。
解决建议:
选用高适应性传感器: 优先选择对深色表面、低反射率目标有优化功能的激光传感器,或能测量高温物体表面的专用传感器。
粘贴反光板/标记: 在行吊的目标区域或被测物体上粘贴专用反光板或具有高对比度的标记,可以显著增强反射信号。
采用数据滤波: 对于轻微晃动导致的数据波动,可以通过软件算法进行平滑滤波处理,提高输出数据的稳定性。
温度与振动问题:
原因与影响: 极端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传感器内部电子元件性能下降,甚至损坏。行吊运行时的机械振动则会使传感器安装基座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
解决建议:
选用宽温范围传感器: 选择能在指定工作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的传感器,必要时配备冷却或加热保护外壳。
安装减振措施: 在传感器安装座与行吊本体之间增加减振垫或减振支架,吸收机械振动。
结构加固: 确保传感器安装基座牢固可靠,避免因结构变形而影响定位精度。
RTK-GNSS信号问题(遮挡、多径效应):
原因与影响: 在高大建筑物、金属结构或树木附近,卫星信号可能被遮挡,或者经过多次反射(多径效应)才到达接收机,导致定位精度下降甚至无法定位。
解决建议:
选择开阔的安装位置: 确保GNSS天线安装在视野开阔、无明显遮挡的区域。
使用多频多星座接收机: 支持更多卫星系统和频点,能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定位可用性和鲁棒性。
结合惯性导航系统: 在GNSS信号受损时,惯性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短时的高精度位置保持,形成组合导航方案。
合理规划参考站网络: 确保参考站信号覆盖范围广,并避免多径影响。
钢铁冶金行业: 在钢厂内,行吊需精准吊运数千度高温的钢水包或钢坯,将其放置到特定的浇铸口或堆放区。高精度激光测距传感器可确保在高温、高粉尘环境下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定位,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操作安全性。
自动化智能仓储: 大型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堆垛机,需要将托盘货物从数米到数十米高的货架上精准存取。结合高精度光学光栅尺或激光测距传感器,可实现货物的快速、无误入库与出库,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并降低人工成本。
港口集装箱码头: 港口的岸桥、龙门吊等大型起重设备需要将集装箱从船上精确抓取并放置到卡车或堆场指定位置。RTK-GNSS系统能在大范围内提供实时厘米级定位,配合激光扫描仪进行防摇和防碰撞,确保高效装卸作业。
汽车制造与装配: 在汽车总装线上,行吊(或桁架机器人)需要精确吊运汽车车身或大型部件,并将其与底盘或其他部件进行毫米级对接。机器视觉系统结合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能够提供精确的位置和姿态信息,支撑自动化装配工艺。
参考资料:
GB/T 3811-2008 起重机设计规范 (或最新版本)
GB/T 14406-2011 通用门式起重机 (或最新版本)
GB/T 20775-2006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或最新版本)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