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中的焊缝,就像是车辆骨骼连接处的“关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这些焊缝可能分布在车身、底盘、电池包、排气系统等多个关键部位。
焊缝是两块或多块金属通过焊接工艺连接起来的区域。在汽车制造中,常见的焊缝类型包括点焊、激光焊、弧焊(如MIG/MAG焊)等。一个合格的焊缝,需要满足多种技术要求,确保其承载能力和密封性。
想象一下,我们用胶水粘合两张纸。如果胶水涂抹均匀、厚度合适,两张纸就会牢固地粘在一起。焊缝也是类似,但它是在高温下将金属“熔合”在一起。如果焊缝的形状、尺寸不符合要求,或者内部有缺陷,就像胶水涂得不均匀或有气泡一样,连接强度就会大打折扣。
主要的几何结构要求包括:
焊缝宽度和高度: 焊缝截面的尺寸必须在规定范围内,过宽或过窄、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其强度。
焊趾与焊根: 焊缝边缘与母材的过渡区域,要求平滑过渡,无急剧凹陷或凸起。
余高: 焊缝高出母材表面的部分,需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熔深与熔宽: 焊缝熔入母材内部的深度和宽度,这直接决定了连接强度。
除了几何尺寸,焊缝还必须保证没有各种缺陷,因为这些缺陷会成为应力集中点,导致疲劳开裂或结构失效。
为了评估焊缝质量,工程师会关注一系列参数,并将它们与标准进行对比。这些参数的定义和评价方法是焊缝检测的核心。
表面缺陷:
气孔: 焊缝表面或内部的小孔洞,形似“痘痘”,通常由焊材或保护气体中的杂质引起。
裂纹: 焊缝表面或内部出现的线状断裂,形似“头发丝”,是最危险的缺陷之一。
咬边: 焊缝边缘与母材结合处出现凹陷,就像“被啃了一口”,会导致应力集中。
焊瘤/飞溅: 焊缝表面多余的金属颗粒或熔滴,形似“金属水滴”,影响外观和强度。
塌陷/未焊透: 焊缝熔深不足或完全未熔合,导致连接不牢固。
错边: 两块被焊接的板材没有对齐,焊缝两侧高度不一致,影响整体平整度。
焊穿: 焊接过程中焊材熔化过度,导致焊缝底部穿透,形成孔洞。
内部缺陷:
夹渣: 焊缝内部夹杂有非金属物质,如焊药残渣。
未熔合: 焊缝金属与母材之间未能完全熔合在一起。
内部裂纹: 肉眼不可见的焊缝内部裂纹。
几何尺寸:
焊缝宽度: 焊缝在表面上的横向尺寸。
焊缝高度(余高): 焊缝表面相对于母材表面的高度。
焊脚尺寸: 对于角焊缝,是指焊缝横截面中腿的长度。
坡口角度、钝边高度: 针对开坡口焊缝的参数,影响焊缝的填充和强度。
这些参数的评价通常通过目视检查、尺寸测量、无损检测(如超声波、射线)等方法进行。
在汽车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线上,高效、精准的实时焊缝检测至关重要。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各有侧重。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这里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焊缝检测技术方案,它们各有所长,像不同的“火眼金睛”,能从不同角度发现焊缝的问题。
1.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是焊缝几何尺寸和表面缺陷检测的重要手段。它的工作原理基于三角几何原理:激光器发射一束激光到被测表面,反射光被传感器接收,通过测量光斑的位置变化来计算距离或高度。
具体来说,传感器内部的激光发射器会向焊缝表面投射一束激光(可以是点状激光束或线状激光线)。这束激光在焊缝表面形成一个光斑或一条光线。当焊缝表面有高低起伏(比如焊缝隆起、凹陷、咬边等),或者存在错边、气孔等缺陷时,光斑或光线在表面的反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一个高分辨率的图像传感器(比如CMOS或CCD)会以一个固定的角度接收这些反射回斑或光线。由于传感器、激光发射器和反射点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当反射光斑或光线在图像传感器上的位置发生位移时,就可以通过三角几何关系精确计算出焊缝表面对应点的精确高度信息。
其核心物理基础是简单的三角几何原理。假设传感器基线长度为L,激光发射角为alpha,接收器与基线夹角为beta,待测表面高度变化为h,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推导:
h = L * sin(alpha) * sin(beta) / (sin(alpha + beta)
在这个公式中,L、alpha和beta是已知的传感器参数。通过精确测量反射光斑在接收器上的位移,可以反推出焊缝表面的垂直高度h。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非接触、测量速度快、精度高。激光测量精度一般为±0.02mm~±0.1mm,优质系统可达±0.015mm。对于点状激光位移传感器,它主要提供某一点的高度信息,通常需要扫描才能获取整个焊缝轮廓。对于线状激光轮廓传感器,它能一次性获取整个激光线覆盖范围内的焊缝二维截面轮廓数据,就像给焊缝切了一个“CT”扫描。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测量范围(Z轴):从几毫米到数百毫米不等。
测量宽度(X轴,针对线激光):从几毫米到数百毫米。
精度:最高可达微米级(例如,优于10微米)。
重复精度:亚微米级(例如,0.2微米至几微米)。
轮廓点数(针对线激光):数百到数千点每轮廓,决定了轮廓的精细度。
扫描速率:可达数百赫兹到几十千赫兹,适合高速在线检测。
优点: 非接触式测量,不会损伤工件;测量速度快,适合在线实时检测;精度高,能有效识别细微的几何缺陷;数据直观,便于后续分析。
缺点: 容易受到焊缝表面颜色、反光特性、焊渣、烟雾等因素的干扰;主要检测焊缝的表面几何形状和可见缺陷,对内部缺陷无能为力;对于高反光或吸收性表面可能需要特殊光源(如蓝色激光)。
适用场景: 汽车车身、底盘、电池托盘、排气管等焊缝的几何尺寸(如焊缝高度、宽度、余高、咬边、错边)和表面缺陷(如气孔、飞溅、焊穿、塌陷)的在线快速检测。
成本考量: 中等偏高,传感器本身价格不菲,但其自动化效率带来的长期收益显著。
2.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这项技术就像让机器拥有了“经验丰富的质检员”的眼睛和大脑。它不再仅仅依赖几何尺寸的精确测量,而是通过学习大量正常和缺陷焊缝的图像样本,来识别那些“看起来不对劲”的区域。
它的工作原理是先通过工业相机采集焊缝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就像给焊缝拍“高清照片”。然后,这些图像会被输入到一个预先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中。这个模型在训练阶段已经“学习”了各种正常焊缝的特征(比如纹理、颜色、光泽度等),以及各种缺陷的模式(比如裂纹的形状、气孔的大小和分布、飞溅的特点等)。
当模型接收到新的焊缝图像时,它会对比所学到的知识,找出与“正常”情况有偏差的区域,并将其标记为缺陷。这种方法尤其擅长处理那些外观复杂、变化多端,或者传统规则很难准确定义的缺陷。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分辨率:从几十万像素到数千万像素,影响图像细节捕捉能力。
检测速度:取决于图像处理器的性能和模型复杂度,可实现高速在线检测。
识别准确率: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可达95%以上。
优点: 能够识别复杂、多变的表面缺陷模式;适应性强,可以通过训练适应新的缺陷类型或生产变化;减少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降低误报和漏报。
缺点: 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图像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对图像质量(光照、焦距)要求高;主要针对表面缺陷,无法检测内部缺陷;模型的“黑箱”特性有时难以解释其决策过程。
适用场景: 对焊缝表面外观质量要求高,缺陷种类多变、模式复杂,传统方法难以有效检测的场景,如焊瘤、微裂纹、烧伤、表面粗糙度异常等。
成本考量: 较高,除了相机硬件,还需要高性能的处理器和深度学习软件许可证,以及训练数据的采集和标注成本。
3. 相控阵超声波检测技术
相控阵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探测到焊缝内部的缺陷,这是光学方法无法做到的,就像给焊缝做一次“超声波体检”。
这项技术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超声波探头,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射器,而是排列着许多独立的小型压电晶片。这些晶片可以单独或组合地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脉冲。通过精确控制每个晶片发射脉冲的时间延迟,工程师可以像“指挥家”一样,让超声波束在焊缝内部实现电子偏转和聚焦,就像用一个“无形的手”在焊缝内部进行3D扫描。
当超声波在焊缝内部传播时,如果遇到裂纹、气孔、夹渣、未熔合等缺陷,声波就会被反射回来。探头接收到这些反射波后,系统会分析反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和相位,从而精确地判断缺陷的位置、大小和类型。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通道数:决定了对超声波束控制的精细程度和覆盖范围。
脉冲重复频率:影响检测速度。
检测深度:可达数十毫米甚至数百毫米,取决于材料和频率。
分辨率:可达亚毫米级,用于缺陷定位和尺寸评估。
优点: 能够检测焊缝内部的各类缺陷,如裂纹、气孔、夹渣、未熔合等;无需耦合剂(但水冷系统可能需要);检测效率高,可以快速扫描大面积焊缝;数据可视化强,提供A/B/C/S等多种扫描视图。
缺点: 价格昂贵;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进行操作和结果判读;对焊缝表面粗糙度有一定要求,过分粗糙会影响声波耦合;无法检测极微小的表面缺陷。
适用场景: 对焊缝内部质量要求极高的关键结构件,如汽车底盘、高压容器、电池包壳体等,以及对焊缝强度和寿命有严格要求的场景。
成本考量: 极高,设备本身价格昂贵,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
4. 白光干涉测量技术
白光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检测方式,它的精度可以达到纳米级别,能观察到焊缝表面的微观细节和极微小的缺陷。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白光的干涉现象。传感器内部会发出一束白光,这束光一部分会被焊缝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则会被传感器内部的一个参考镜反射。这两束光会发生干涉。当传感器垂直扫描焊缝表面时,干涉条纹的对比度会随着不同高度而变化。当干涉条纹达到最清晰(对比度最高)的位置时,就意味着传感器此时的高度与焊缝表面某一点的高度精确对应。
通过扫描整个区域并记录每个点的最佳干涉位置,系统可以构建出焊缝表面的三维形貌数据。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极高的垂直分辨率,能够测量焊缝的表面粗糙度、微观几何形状,甚至是微米级的微孔或微裂纹。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垂直分辨率:可达亚纳米级(例如,0.01纳米)。
横向分辨率:亚微米级(例如,0.1微米)。
测量视场:通常较小,从几百微米到几十毫米。
测量速度:相对较慢,通常需要数秒到数十秒。
优点: 极高的测量精度,能捕捉到微米甚至纳米级的表面形貌;非接触式测量;可同时获得二维和三维数据。
缺点: 测量速度慢,不适合高速在线检测;测量视场小,通常用于实验室分析或抽样检测;对环境振动和洁净度要求高;设备昂贵。
适用场景: 高精密焊缝的质量控制,如激光焊、微点焊的焊缝形貌、表面粗糙度、微小缺陷的精细分析,主要用于研发、质量分析和工艺优化。
成本考量: 非常高,通常是科研院所和高端制造企业的选择。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将对比几家在焊缝检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案。
1. 德国微米特德国微米特是全球知名的精密传感器制造商,在激光三角测量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其scanCONTROL系列产品以高精度、高测量速率和坚固耐用著称。* 技术方案: 激光三角测量原理(线激光)* 核心参数示例: 测量范围(Z轴)200毫米,测量宽度(X轴)242毫米,轮廓点数最高2048点/轮廓,轮廓频率最高6kHz,线性度最高达±1.2微米,重复精度最高达0.25微米。* 应用特点: 适合恶劣工业环境下的在线焊缝几何形状检测,如焊缝高度、宽度、间隙、塌陷、咬边等缺陷的实时监控。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工具包,易于集成到自动化系统中。
2. 英国真尚有英国真尚有提供高性能、多功能的测量设备,其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在多种工业测量场景中表现出色。* 技术方案: 光学三角测量原理(点激光)* 核心参数示例: 最大测量距离达10m,测量范围可达8m,精度最高可优于0.08%(具体取决于测量范围),响应时间5毫秒,可测最高1300°C高温物体,防护等级IP66。* 应用特点: 作为点激光传感器,需配合运动系统进行扫描以获取焊缝轮廓。其优势在于测量范围广,响应快,且具备测量高温物体的能力,结合IP66防护等级,使其非常适合动态监测和恶劣环境。多样的输出方式也使其易于集成到现有控制系统。
3. 加拿大爱德普加拿大爱德普是3D智能传感器领域的领导者,其Gocator系列以“一体式”设计和蓝色激光技术而闻名。* 技术方案: 蓝色激光线结构光扫描原理(线激光)* 核心参数示例: 测量范围(Z轴)120毫米,测量宽度(X轴)11.5毫米至34毫米,X分辨率最低8微米,Z重复精度最低0.4微米,扫描速率最高可达10 kHz,防护等级IP67。* 应用特点: 蓝色激光在金属表面(特别是反光或深色金属)上具有更好的光线抗干扰能力和更清晰的轮廓获取能力,非常适合处理汽车制造中的复杂焊缝表面。一体式设计简化了集成和部署,能在传感器内部直接处理数据。
4. 美国康耐视美国康耐视是机器视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智能相机产品将图像采集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 技术方案: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检测原理* 核心参数示例: 分辨率最高3.1兆像素(2048 x 1536),集成高性能多核处理器,深度学习软件集成康耐视维度迪套件。* 应用特点: 擅长解决传统机器视觉难以应对的复杂、多变的焊缝外观缺陷检测挑战,如各种形态的裂纹、气孔、飞溅、咬边、焊穿等表面不规则。通过少量样本学习,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焊缝检测设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技术指标,它们直接影响检测效果和系统性能。
测量精度和重复精度: 这决定了传感器能够分辨出多小的缺陷或尺寸变化。
实际意义: 精度高,意味着传感器能够“看清”更细微的缺陷,例如微米级的咬边或裂纹。重复精度则表示多次测量同一位置,结果的一致性。
选型建议: 对于要求严格的结构件焊缝(如底盘、电池包),应优先选择精度较高的传感器;对于外观检测或尺寸公差较大的部位,可适当放宽精度要求。
测量范围(Z轴)与测量宽度(X轴,针对线激光): Z轴范围指传感器能检测的最大高度差,X轴宽度指线激光一次能覆盖的焊缝宽度。
实际意义: 测量范围决定了传感器可以应对的焊缝高低起伏程度和与传感器距离的变化。X轴宽度决定了是否能一次性覆盖整个焊缝截面。
选型建议: 生产线上机器人轨迹或工件位置可能存在轻微偏差,较大的Z轴测量范围能提供更好的容错性。对于需要完整轮廓信息的焊缝,线激光传感器的X轴测量宽度应大于焊缝实际宽度。
扫描/响应速度: 传感器每秒能完成多少次测量或获取多少个轮廓数据。
实际意义: 决定了检测系统能否跟上生产线的节拍。速度越快,生产效率越高,越能实现实时在线检测。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生产线,应选择扫描速率较快的传感器。如果只是抽检或离线检测,速度要求可适当降低。
激光类型(红色/蓝色): 红色激光是通用选项,蓝色激光则对某些表面有独特优势。
实际意义: 蓝色激光对金属表面的光线吸收和散射特性更好,尤其对于高反光或深色金属材料(如铝、铜及其合金),能提供更清晰、稳定的轮廓数据,减少噪声。
选型建议: 大部分钢材焊缝可使用红色激光。但如果汽车零部件使用高反光铝材或涂层较深的材料,蓝色激光传感器将是更优选择。
防护等级与环境适应性: 传感器的防尘、防水、耐温能力。
实际意义: 汽车制造车间环境复杂,可能存在灰尘、水汽、焊渣、高温等。高防护等级(如IP66/IP67)和宽工作温度范围能保证传感器长期稳定运行。
选型建议: 必须根据实际工作环境选择。焊机附近区域应选择防护等级高、配备空气净化或水冷系统的传感器。
软件与集成能力: 传感器是否提供强大的软件工具包,以及支持的通信接口类型。
实际意义: 便于将传感器集成到自动化控制系统(PLC/IPC)中,进行数据分析、缺陷判别和结果输出。智能传感器甚至能直接在内部完成测量和判断。
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提供完善SDK或集成有测量软件的传感器,并确认其支持主流的工业通信协议(如Profibus DP, EtherCAT, PROFINET等),以简化系统集成工作。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即使选择了最先进的传感器,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提前了解这些问题并准备解决方案,可以确保检测系统高效运行。
问题:焊缝表面反光、颜色不均或材质变化大。
原因: 汽车焊缝表面可能因材质(如铝、高强钢)、焊接工艺、或焊后处理(如涂油、氧化)导致光泽度和颜色差异很大,影响激光的稳定反射和图像采集。
影响: 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噪声大,甚至无法有效识别焊缝轮廓,导致误报或漏报。
解决方案: 优先选用蓝色激光传感器,其波长在金属表面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调整激光功率和曝光时间;在传感器前方加装偏振滤镜以减少镜面反射干扰;或采用局部柔和补光以减少光照不均。
问题:生产现场的烟尘、焊渣或水雾干扰。
原因: 焊接过程会产生大量烟尘和金属飞溅,冷却剂可能产生水雾,这些杂质会附着在传感器镜头或遮挡激光路径。
影响: 导致测量数据异常,甚至完全无法测量,缩短传感器寿命。
解决方案: 为传感器配备集成式或外置的空气吹扫/净化系统,定期清理镜头;在传感器和焊缝之间设置防护罩,并在不测量时自动关闭;优化焊接工艺减少烟尘和飞溅。
问题:工件定位精度不足或机器人抖动。
原因: 即使是高精度的机器人,在高速运动时也可能存在微小的振动或定位偏差,导致传感器与焊缝的相对位置变化。
影响: 引入测量误差,尤其对高精度检测影响显著。
解决方案: 选用测量范围较大的传感器以应对轻微偏差;采用高性能的工业机器人,并定期进行精度校准;对传感器进行减震安装;在数据处理中加入滤波算法以抑制高频振动带来的噪声。
问题:数据量庞大,实时处理压力大。
原因: 高速线激光传感器每秒产生数千条轮廓,每条轮廓包含数千个数据点,对后端数据处理和通信带宽是巨大挑战。
影响: 数据处理滞后,无法实现真正的实时检测和反馈;占用大量计算资源。
解决方案: 选用具备内部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传感器,在传感器端直接完成缺陷判断;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将部分数据处理下放到现场控制器;优化数据传输协议,使用高速工业以太网;合理设置采样频率,只获取必要的数据。
激光位移传感器在汽车制造焊缝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例如,英国真尚有的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凭借其较宽的测量范围和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应用于汽车制造中的多种场景。
车身点焊质量检测: 检测车身蒙皮点焊后的焊点尺寸、凹陷深度和焊核形状,确保车身刚度和安全性。
电池包密封焊缝检测: 精确检测电池包盖板与壳体间的密封焊缝几何尺寸和表面缺陷,保障电池包的防水防尘性能及安全性。
底盘部件结构焊缝检测: 实时监控汽车底盘结构件(如副车架、控制臂)的激光焊或弧焊焊缝,确保其强度和疲劳寿命。
排气系统管路焊缝检测: 检查排气管路弯头、连接处的焊缝宽度、余高和表面是否有气孔、裂纹,以保证排放效率和使用寿命。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