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煤矿布料小车如何在井下高粉尘、无GPS环境下实现100Hz厘米级精准定位?【多传感器融合】

2025/10/24

1. 基于布料小车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煤矿布料小车,可以想象成在地下巷道里穿梭的“自动送货车”,主要任务是把物料(比如混凝土、充填料)准确地输送到指定地点。它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车体、行走机构、布料装置、动力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在巷道里,它就像一个辛勤工作的“搬运工”,需要自主移动、避障、并在特定位置精确停靠和布料。

煤矿巷道环境非常复杂,光线昏暗、粉尘大、湿度高、空间狭窄且不规则,甚至地面还会有积水或坡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布料小车要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定位系统不仅仅要“知道”小车在哪里,还要“知道”它如何运动、姿态如何,并且这些信息必须是实时、连续且极其准确的。精准定位的目的,一是保证布料作业的质量和效率,避免物料浪费或布料不均;二是为了行驶安全,防止小车撞墙、碰人或与其他设备发生碰撞。

2. 针对布料小车的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对于布料小车的定位系统,其性能需要通过一系列参数来衡量。

  • 定位精度: 指的是小车实际位置与系统报告位置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绝对精度是指小车相对于某个全局坐标系的偏差,比如在巷道内的精确坐标;相对精度是指小车相对于特定目标或参考点的偏差,比如距离布料点的距离。我们常说的厘米级定位,指的就是这个精度水平。

  • 重复定位精度: 指的是小车多次回到同一目标点时,每次位置的离散程度。就像你每次都想把球投进同一个篮筐,重复定位精度就是衡量你投篮稳定性好不好。对于布料小车,这决定了它能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精确布料。

  • 更新频率: 定位系统每秒钟能提供多少次位置数据。频率越高,小车运动轨迹就越连贯,越能及时响应运动变化。想象一下,如果定位信息更新太慢,小车可能已经跑到别的地方了,系统却还在报告它在原来的位置,这就像玩游戏时的“高延迟”。

  • 定位延迟: 从位置信息被采集到系统输出最终定位结果所需的时间。延迟越低,实时性越好,对小车进行实时控制和紧急避障就越有帮助。

  • 环境适应性: 系统在煤矿粉尘、潮湿、振动、温度变化等恶劣环境下的稳定工作能力,以及对隧道结构不规则、遮挡等情况的鲁棒性。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直接激光测距定位技术

这种技术是利用激光束直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想象一下,你用手电筒发出光线,光线碰到墙壁再反射回来,我们通过测量光线来回的时间,就能知道你离墙壁有多远。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激光测距主要有两种主流方法:飞行时间(Time-of-Flight, ToF)原理相位差测距原理

  • 飞行时间(ToF)原理: 传感器发射一个短促的激光脉冲,这个脉冲以光速传播,碰到目标表面后反射回来。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光后,通过精确测量激光从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间隔 Δt,就能计算出距离 D。 公式可以表示为:D = (c * Δt) / 2 其中,c 是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约3x10^8 米/秒)。这个原理就像你喊一声,然后计算声音从山谷回响所需的时间来估算你离山多远。但激光速度极快,需要非常精密的计时器来捕捉微小的时间差。

  • 相位差测距原理: 传感器发射连续调制(通常是正弦波调制)的激光束。激光束在传播过程中,其相位会发生变化。当反射光回到传感器时,与发射光之间会存在一个相位差 Δφ。通过测量这个相位差,结合调制信号的波长 λ(由调制频率 f 和光速 c 决定,λ = c / f),就可以计算出距离。 公式可以表示为:D = (Δφ / (2 * π)) * (c / (2 * f)) 这个原理更像是用一个“尺子”去量距离,这个“尺子”就是激光的波长。通过测量反射波形相对于发射波形的偏移量来精确计算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精度: 激光测距的精度通常可达到毫米级(例如±1mm到±10mm),某些高端系统甚至能达到更高的精度。* 测量范围: 测量范围从几厘米到数百米不等,有些型号甚至可以达到上千米。* 响应时间/更新频率: 响应时间通常很快,更新频率可以从几十赫兹到数百赫兹,某些高速传感器可达数千赫兹。* 分辨率: 能够识别的最小距离变化,通常与精度在同一数量级。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精度较高,属于非接触式测量,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特别是在粉尘、光线变化等环境下),能够测量较远距离。结构坚固,适用于恶劣工业环境,如煤矿巷道。一些激光测距传感器能应对高温表面和低反射率的物体。* 局限性: 多数情况下是单点或单线测量,要实现小车的二维或三维定位,需要配合多个传感器或通过扫描机构实现。易受目标表面特性(如反射率、粗糙度)影响,需要保证激光束能有效反射。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高精度、远距离的型号。* 成本考量: 单个激光测距传感器成本中等偏高,但如果需要构建整个定位系统,则需要额外投入在多个传感器部署、数据融合和算法开发上。

超宽带(UWB)定位技术

UWB技术就像是“无线电测距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极短的无线电脉冲来确定位置。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UWB系统通过发送和接收带宽极宽(通常大于500MHz)的纳秒级无线电脉冲。定位器(Anchor)接收标签(Tag)发射的UWB信号,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差 (TDoA)到达角 (AoA)。通过多个定位器的数据,结合几何算法,可以计算出标签的精确位置。* AoA原理: 定位器通过多天线阵列接收标签信号,测量信号到达不同天线时的相位或时间差异,从而计算出信号的入射角度。多个定位器提供不同的角度信息,通过三角定位或多边定位算法即可确定标签位置。* TDoA原理: 标签发射一个信号,多个定位器记录接收到该信号的精确时间。由于信号从标签到不同定位器的距离不同,它们接收到的时间会有微小差异。通过这些时间差,可以在以定位器为焦点的双曲线上确定标签位置。公式 (TDoA 简化): D_i - D_j = c * (t_i - t_j)其中 D_iD_j 是标签到定位器 ij 的距离,t_it_j 是信号到达定位器 ij 的时间,c 是无线电波速。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定位精度: 典型值为0.1米至0.5米,在理想环境下可达到厘米级。* 更新频率: 最高可达100赫兹。* 定位延迟: 低至几十毫秒。* 容量: 单个系统可支持数千个标签。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穿透能力强,对非金属障碍物(如人体、木板)有较好的穿透性,受多径效应影响小。定位精度高,实时性好,功耗低,支持大量标签,部署灵活。* 局限性: 易受金属物体遮挡影响,在金属结构密集的煤矿巷道可能出现信号衰减或盲区。需要预先在环境中部署定位器,对安装位置和密度有一定要求。* 成本考量: 系统部署成本相对较高,包括定位器、标签和软件平台。

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 (IMU) 融合导航

这种技术就像是“卫星定位 + 运动感知”,将外部的卫星信号和内部的自身运动数据结合起来,即使卫星信号不好也能保持定位。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GNSS(如GPS、北斗)提供绝对位置信息,但其在地下巷道无法直接使用。因此,这种方案的关键在于GNSS与IMU的融合。IMU包含三轴陀螺仪和三轴加速度计,用于测量小车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从而推算其相对位置和姿态。当GNSS信号可用时,它提供精确的绝对位置,校正IMU的累积误差。当GNSS信号受限或中断(如在巷道内),IMU可以独立进行短时高精度推算(惯性导航),直到GNSS信号恢复。卡尔曼滤波等数据融合算法是其核心,它能有效地将GNSS的绝对测量与IMU的相对测量结合起来,提供连续、鲁棒的定位、速度和姿态信息。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RTK定位精度(GNSS可用时): 水平可达0.008米,垂直可达0.015米(均方根)。* 航向精度: 0.04°。* IMU更新率: 200赫兹或更高。* IMU漂移: 陀螺仪偏置稳定性0.5°/小时,加速度计偏置稳定性0.05毫克(高精度IMU)。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在GNSS信号丢失或受限时提供连续且高精度的定位和姿态输出。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动态和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导航应用。通过融合其他传感器(如里程计、激光雷达)可进一步提高地下环境的定位鲁棒性。* 局限性: 纯惯性导航的误差会随时间累积,长时间无外部校正精度会下降。GNSS在地下巷道完全不可用,需要其他辅助定位手段(如激光里程计、视觉里程计或预埋信标)来提供外部校正信号。系统成本高昂,特别是高精度IMU。* 成本考量: 高精度GNSS接收机和IMU的组合成本非常高,且系统集成和算法调试复杂。

机器视觉定位技术

机器视觉定位,就像是给小车装上了一双“眼睛”和“大脑”,让它通过“看”周围环境来识别自己的位置。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智能相机(或激光雷达等视觉传感器)采集环境图像或点云数据。通过内置或外置的处理器,运用预训练或自定义的深度学习模型、特征匹配、几何模式识别或目标检测算法,识别图像中的特定标志(如二维码、反光条)、已知的环境特征(如巷道轮廓、矿壁纹理),或者实时构建环境地图(SLAM),然后将这些识别到的特征与预先存储的地图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小车在空间中的精确位置或引导其运动方向。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图像分辨率: 1280x1024至5.0百万像素。* 图像采集速度: 最高可达120帧/秒。* 定位精度: 可达亚像素级(例如几毫米甚至更高)。* 防护等级: 常见IP67。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精度高,灵活性强,能适应复杂和非结构化环境,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识别鲁棒性。无需预先铺设大量额外设备(除了识别标志)。能够提供丰富的环境感知信息,有助于避障和路径规划。* 局限性: 易受光照变化、粉尘、水雾等环境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识别率下降。对于无明显特征的重复性场景,可能会出现定位漂移。计算量大,需要高性能处理器。初期地图构建和算法训练成本较高。* 成本考量: 智能相机或视觉传感器本身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的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算法开发,后期维护和更新也需要投入。

(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 芬兰酷珀

    • 采用技术: 超宽带(UWB)到达角(AoA)定位技术。

    • 核心性能: 定位精度典型值0.1米至0.5米(取决于环境和部署),更新频率最高可达100赫兹,定位延迟低至几十毫秒,单个系统可支持数千个标签。

    • 应用特点与优势: 提供高精度室内实时定位,低延迟,支持大量标签,部署灵活,支持三维定位。特别适用于复杂和动态环境下的资产追踪和人员定位,例如煤矿井下人员和设备的广域高精度跟踪。

  • 英国真尚有

    • 采用技术: 基于飞行时间(ToF)或相位差的直接激光测距技术。

    • 核心性能: 测量范围0.05米至500米,最高精度±1mm,高测量速度高达250赫兹。可在-40℃至+60℃宽温下正常使用,并可测量最高1550℃的高温物体表面距离,防护等级IP65,配备多种串行接口(RS232,RS485,RS422,SSI和USB),具有高精度模拟输出(0.1%)和两个可编程数字输出(DO1和DO2)。

    • 应用特点与优势: 作为一款高性能工业级激光测距传感器,它以卓越的精度和长距离测量能力脱颖而出。其高温测量能力和IP65防护等级使其非常适合煤矿巷道等恶劣环境。它可以作为布料小车定位系统中的关键距离测量单元,例如用于测量小车与巷道壁的距离、到目标布料点的距离,或者作为激光雷达构建环境地图的基础。

  • 德国西克

    • 采用技术: 飞行时间(ToF)原理激光扫描。

    • 核心性能: 测量范围0.05米至25米,扫描角度270°,角分辨率0.33°,系统误差典型值±30毫米,重复精度±15毫米,防护等级IP67。

    • 应用特点与优势: 提供结构坚固、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的激光扫描解决方案。适用于恶劣工业环境,广泛用于移动机器人导航、区域监控和防撞。它通过扫描环境生成点云数据,可用于构建巷道地图和进行实时定位。

  • 加拿大诺瓦泰

    • 采用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融合导航。

    • 核心性能: RTK定位精度:水平0.008米,垂直0.015米(均方根);航向精度0.04°;IMU更新率200赫兹。

    • 应用特点与优势: 在GNSS信号丢失或受限时提供连续且高精度的定位和姿态输出,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煤矿地面或露天矿区的定位,以及在进出巷道时提供高精度校正。在地下巷道内,需配合其他辅助定位手段共同使用以克服GNSS信号缺失的局限。

  • 美国康耐视

    • 采用技术: 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

    • 核心性能: 图像分辨率可达5.0百万像素,图像采集速度最高可达120帧/秒,定位精度可达亚像素级,防护等级IP67。

    • 应用特点与优势: 高精度、高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和非结构化环境,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识别鲁棒性。尤其适用于高精度停靠、路径引导和质量检查,例如识别巷道中的特定标识牌进行精确定位或引导布料小车精确对准布料口。

(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在为煤矿布料小车选择定位传感器时,不能只看单一指标,需要综合考虑。

  • 精度(Accuracy)和重复性(Repeatability):

    • 实际意义: 精度是定位结果与真实位置的接近程度,重复性是多次测量同一位置结果的一致性。对于布料小车,厘米级精度是基本要求,直接关系到物料布设的精准度。高重复性确保每次布料都能稳定可靠,避免偏差累积。

    • 选型建议: 如果是精确定位到布料点,需要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传感器。如果是粗略路径导航,可适当放宽到厘米级。煤矿环境复杂,更要关注重复性指标,因为这决定了小车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 测量范围(Measurement Range):

    • 实际意义: 传感器能有效测量的最大和最小距离。巷道可能很长,布料小车需要在大范围内定位;同时,在接近目标点或避障时,也需要测量很近的距离。

    • 选型建议: 根据巷道长度和具体应用场景确定。例如,用于全局定位可能需要长距离(数百米)传感器,而用于近距离避障或精确定位到布料口则需要短距离且分辨率高的传感器。

  • 更新频率(Update Rate)和延迟(Latency):

    • 实际意义: 更新频率是每秒测量次数,延迟是信息从采集到输出所需时间。高更新频率和低延迟对于实时控制和快速移动的布料小车至关重要,确保系统能及时感知小车位置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

    •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运行或需要快速响应避障的小车,建议选择更新频率在100Hz以上、延迟在几十毫秒以内的传感器。

  • 环境适应性(Environmental Robustness):

    • 实际意义: 传感器在恶劣工作环境(如煤矿巷道)下的生存和稳定工作能力。包括防护等级(IP等级,如IP65/67,防止粉尘和水溅)、工作温度范围、抗震动和冲击能力等。

    • 选型建议: 煤矿环境恶劣,必须选择高防护等级(至少IP65或更高)、宽工作温度范围(如-40℃至+60℃)且抗震动性能好的传感器。

  • 接口类型(Interface):

    • 实际意义: 传感器与小车控制系统通信的方式,如RS232/485/422、USB、模拟量输出、数字量输出等。

    • 选型建议: 确保所选传感器的接口与现有控制系统兼容,便于数据集成和通信。支持多种接口的传感器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煤矿巷道这种特殊环境下,布料小车的精准定位会遇到不少挑战:

  • 问题1:信号遮挡与多径效应

    • 原因与影响: 巷道内有支护、管道、其他设备甚至小车自身都会遮挡定位信号(如UWB、激光),导致信号中断或衰减。多径效应(信号经过多次反射才到达接收端)会导致定位误差。

    • 解决建议:

      • UWB: 优化定位器部署密度和位置,确保每个标签至少能被3个以上定位器“看到”。在信号易被遮挡区域增加冗余定位器。

      • 激光: 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比如激光与视觉结合,当激光被遮挡时,视觉系统可以接管定位。或者使用激光雷达扫描环境,利用SLAM技术进行自定位,对局部遮挡有更好的鲁棒性。

  • 问题2:粉尘、水雾和光线变化

    • 原因与影响: 煤矿环境粉尘大、湿度高(水雾),这些颗粒物会散射和吸收激光束或影响机器视觉的图像质量,导致测量距离不准确,甚至无法测量。光线昏暗或局部强光(如矿灯)可能干扰视觉传感器。

    • 解决建议:

      • 激光: 选择具有强穿透能力或特殊滤波技术的激光传感器,例如,英国真尚有LCJ系列激光测距传感器,可以在深色表面进行测量,具备IP65防护等级,能够适应煤矿巷道中的粉尘环境。定期清洁传感器窗口。必要时,为传感器配备吹扫装置或保护罩。

      • 机器视觉: 采用带光源补偿或抗眩光功能的智能相机。结合红外补光或结构光辅助,提高图像在恶劣光照下的可用性。

  • 问题3:定位系统校准与维护

    • 原因与影响: 长期运行后,传感器的性能可能会有微小漂移,或者系统遭受冲击、振动后可能导致校准数据失准,影响定位精度。

    • 解决建议: 建立定期校准和维护制度。在巷道内设置已知参考点,定期让小车在这些点进行位置自校准。使用故障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传感器异常。

  • 问题4:数据融合与算法鲁棒性

    • 原因与影响: 单一传感器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定位需求,多传感器融合是趋势。但不同传感器数据特性不同,融合算法如果不够鲁棒,可能导致定位结果不稳定。

    • 解决建议: 采用先进的数据融合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或粒子滤波等,以有效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并抑制噪声。充分考虑各种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分配权重。

4. 应用案例分享

煤矿布料小车的精准定位技术不仅局限于采掘作业,在其他工业场景也有广泛应用:

  • 智能仓储与物流: 自动化导引车(AGV)和穿梭车在仓库内实现货物的精准搬运和堆放,大幅提高物流效率。

  • 自动化生产线: 机器人手臂和工件定位,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能精确执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节拍。

  • 港口自动化: 自动集装箱堆垛机、轨道式集装箱龙门吊(RMG)等设备,进行集装箱的精准抓取、堆放和运输,提升港口吞吐量。

  • 智慧城市与交通: 隧道内工程车辆、救援车辆的实时高精度定位,保障隧道施工安全和应急响应效率。

  • 结构健康监测: 对大型桥梁、建筑等结构物进行位移、变形的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监测,评估结构安全状况。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