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生产中,汽车部件的装配质量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性能、安全性和驾乘体验。当我们谈论汽车部件,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件,而是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精密组合而成的。这些部件,比如发动机总成、变速箱、车身骨架、车门、座椅骨架、制动系统等,它们的设计和制造都极其复杂。
想象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它内部有活塞、连杆、曲轴等部件,这些部件在高温、高压、高速的环境下协同工作。如果活塞与气缸壁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就会导致密封不良、动力损失,甚至磨损加剧。这就好比一个精密的圆筒,活塞在里面上下移动,就像一个完美贴合的活塞在注射器里移动。如果这个“圆筒”不够圆,或者表面不够光滑,就会导致“活塞”移动时出现卡顿、泄漏等问题。
因此,对汽车部件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尺寸精度: 部件的尺寸必须精确到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确保与其他部件完美配合。例如,车身覆盖件之间的间隙和面差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美观和风阻性能。
形位公差: 这不仅仅是长度和宽度,还包括形状、位置、方向和跳动等方面的要求。比如,轴承座的圆度、孔与轴的同轴度、平面度等,都对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至关重要。
表面质量: 划痕、毛刺、凹陷等表面缺陷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成为应力集中点,导致部件早期失效。特别是密封件接触面、轴承滚道等,对表面粗糙度要求极高。
装配间隙与平齐度: 在总装过程中,两个配合部件之间的间隙和相对平齐度(俗称“面差”)是衡量装配质量的关键指标。过大的间隙可能导致异响、漏风漏水,而过小的间隙则可能造成干涉或装配应力。
这些高精度、复杂形状的测量需求,使得传统的接触式测量方法在效率和非接触性上受到限制,需要更先进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来满足。
为了确保汽车部件的质量和一致性,行业内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对部件的各种监测参数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评价方法。
尺寸测量: 主要关注部件的长度、宽度、高度、直径、厚度等线性尺寸。评价方法通常是与设计CAD模型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超出公差范围的偏差。例如,对车门缝隙的测量,就是通过测量相邻车门与车身边缘之间的距离来评估。
形位公差测量: 这比单纯的尺寸测量更复杂,它涉及到几何特征的形状(如平面度、圆度、圆柱度)、方向(如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位置(如同轴度、对称度)以及跳动(如圆跳动、全跳动)。评价方法往往是通过获取大量的点云数据,然后通过算法拟合出实际的几何特征,并计算其与理论几何特征的偏差。比如,发动机缸体主轴承孔的同轴度,需要测量每个孔的中心位置,然后判断它们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表面缺陷检测: 关注部件表面是否存在划痕、凹坑、鼓包、毛刺、裂纹、异物等异常。评价方法通常是基于图像识别或高精度表面轮廓测量,通过与标准样本或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缺陷的严重程度和可接受性。例如,刹车盘的表面平整度和有无划痕,直接影响制动性能。
装配间隙与面差: 这是总装线上最常见的质量控制参数之一。间隙是指两个相邻部件之间的距离,而面差则是指两个相邻部件表面之间的高度差或错位量。评价方法是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对这两个参数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测量值与预设的公差范围进行比较。例如,汽车引擎盖与翼子板之间的间隙和面差,需要保持一致,以确保车辆外观的整体协调性。
在复杂的汽车生产环境中,高精度非接触测量是提升装配质量的关键。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主流的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案,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光学三角测量技术(包括一维、二维和三维应用)
光学三角测量技术,就像我们用眼睛判断物体远近一样,只不过它用的是激光和高精度的相机或接收器。它的基本原理是:激光发射器向被测物体表面发射一束激光,这束激光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光斑。光斑的反射光会通过接收镜头,投射到位于传感器内部的CMOS或CCD探测器上。当被测物体移动时,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
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光学三角形”。传感器的激光发射点、接收镜头中心和光斑在物体表面的位置,构成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通过测量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移,并结合传感器内部已知的基线长度(发射器到接收镜头之间的距离)和接收镜头焦距,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物体表面到传感器的精确距离。
核心物理基础和公式:
假设: * L 为传感器内部的基线长度(激光发射器与接收透镜中心之间的距离) * f 为接收透镜的焦距 * θ 为激光束相对于基线的发射角度 * α 为接收透镜光轴与基线的夹角 * Δx 为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移量(相对于某个参考点) * h 为被测物体到传感器的距离
在简化模型中,通过几何关系可以推导出距离h与Δx的关系: h = (f * L * sin(θ)) / (Δx * cos(θ) + f * sin(θ))
这个公式表明,光斑在探测器上的微小位移Δx,就可以被精确地转换为物体距离h的变化。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精度: 激光测量精度一般为±0.02mm~±0.1mm,优质系统可达±0.015mm,取决于测量范围和具体型号。 * 分辨率: 普遍可达0.1微米到数微米。 * 响应时间: 很快,通常在毫秒级,适合高速在线检测。 * 测量范围: 从几毫米到数米不等,覆盖了大部分工业应用需求。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非接触式测量: 不会对被测物造成任何损伤,特别适合精密部件和易损表面。 * 高速度: 激光和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快,非常适合在线实时检测和动态测量。 * 精度高: 相对接触式测量,在某些场景下可提供更高的数据密度和局部精度。 * 适应性强: 许多传感器具备抗环境光干扰、可测多种表面(如粗糙、有色等)的能力。 * 通用性广: 从一维位移测量到二维轮廓检测,再到三维点云构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 局限性: * 对表面反射特性敏感: 高反光或吸光表面可能导致测量困难或精度下降,需要调整激光功率或使用特定波长的激光。 * 阴影效应: 对于复杂形状的物体,可能会出现激光照射不到或反射光被遮挡的区域,形成测量盲区。 * 受环境影响: 灰尘、水雾、烟气等可能对激光路径造成干扰,影响测量稳定性。 * 成本考量: 价格从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一维位移传感器相对便宜,而高性能的2D/3D轮廓传感器则价格较高。
一维光学三角测量: 最简单的形式,发射一个点激光,测量一个点的距离。常用于高度、厚度、位置的单点检测。 二维光学三角测量(激光轮廓传感器): 发射一条激光线而不是一个点。通过高分辨率的CMOS传感器捕捉整条激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形变,从而一次性获取物体的一个截面(轮廓)的二维数据。这就像用一把“光尺”去量物体的剖面形状。 三维光学三角测量(3D激光位移传感器): 通常是2D激光轮廓传感器与物体或传感器本身的运动结合。例如,让物体在线束下通过,或让传感器沿轨道扫描,逐行获取二维轮廓数据,最终拼接成物体的完整三维点云数据。这就像用无数把“光尺”从不同角度去测量,最后拼出一个立体的模型。
白光共聚焦测量技术
白光共聚焦测量技术是一种非常精密的非接触测量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对精度要求极高,并且表面材质复杂多样的被测物。它的原理是利用白光的光谱特性。传感器会发射一束白光,这束光通过一个特殊的色散镜头后,不同波长的光(可以理解为不同颜色的光)会被聚焦到不同的空间距离上。
想象一下彩虹,白光包含了所有可见光谱的颜色。这个特殊的镜头就像一个棱镜,它能把红光聚焦在最远点,紫光聚焦在最近点,中间的颜色则依次聚焦在不同的距离上。当被测物体表面刚好位于某个特定波长光的焦点上时,只有这个波长的光能被物体表面反射,并通过传感器内部的针孔光阑。这个针孔光阑就像一个“筛选器”,只允许那些聚焦在焦点的光通过,而其他非焦点的杂散光则会被阻挡。最后,通过光谱仪检测到返回光的波长,我们就可以精确地知道物体表面到传感器的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 通常较小,从几百微米到几十毫米,但在这个范围内能实现极高精度。 * 分辨率: 普遍可达纳米级,是目前非接触测量中分辨率最高的几种技术之一。 * 线性度: 优于±0.01% FSO(满量程输出)。 * 测量频率: 可达几十kHz。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超高精度: 能够达到纳米级分辨率,对于微小尺寸、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具有显著优势。 * 适应性强: 对于高光泽、透明、磨砂、镜面等各种复杂表面材料都能进行稳定测量,因为它是基于光焦点的检测,而非简单的反射强度。 * 无阴影效应: 由于是点扫描,且聚焦在同一光轴上,几乎没有光学三角测量可能出现的阴影区。 * 局限性: * 测量范围有限: 相对于光学三角测量,共聚焦技术的测量范围通常较小。 * 速度相对慢: 由于需要逐点扫描和光谱分析,单个点的测量速度不如激光三角测量快。 * 成本较高: 精密的色散镜头、光谱仪和高分辨率探测器导致其成本通常较高。 * 成本考量: 属于高端精密测量设备,成本相对较高。
激光跟踪测量技术
激光跟踪测量技术,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拥有“千里眼”和“神笔马良”技能的测量机器人。它能在大范围内精确地定位和跟踪一个目标点,并记录下这个点的三维坐标。这种技术主要由一个激光跟踪仪和目标反射器组成。激光跟踪仪发射激光束,追踪手持反射器(也叫靶球)在空间中的移动。
跟踪仪内部结合了绝对测距模块(ADM)和激光干涉仪。ADM通过测量激光从跟踪仪到反射镜之间特定频率激光的相位差,提供绝对距离的测量,这就好比我们知道了两点之间总的距离。而激光干涉仪则负责连续追踪反射镜的微小位移,这就像在精确地数着反射器走了多少步,每一小步都记录得清清楚楚。ADM提供起点和锚点,干涉仪提供连续的相对位移,两者结合,使得跟踪仪能够在巨大的空间范围内(比如一个汽车制造车间)提供亚毫米级的点坐标精度。
核心物理基础和公式: * ADM(绝对测距模块): 基于相位调制或频率调制,测量激光信号往返时间或相位差。距离D = c * Δt / 2(其中c为光速,Δt为往返时间)或D = λ * (φ / 2π) / 2(其中λ为激光波长,φ为相位差)。 * 激光干涉仪: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通过计数干涉条纹来测量位移。位移L = N * λ / 2(其中N为干涉条纹数,λ为激光波长)。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工作范围: 极大,半径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 * 点坐标精度: 典型可达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在整个工作范围内)。 * 角度精度: 较高,对大型工件的形位误差影响小。 * 测量速率: 支持高速动态跟踪。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大空间测量能力: 能够精确测量大型复杂结构件,如整个车身总成、大型夹具和工装。 * 高精度: 在大尺寸测量方面能提供卓越的亚毫米级点坐标精度。 * 灵活性高: 配合手持探头,可以灵活测量各种隐藏点和内部结构。 * 自动化潜力: 可与机器人结合,实现自动化测量和校准。 * 局限性: * 需要操作员或自动化系统引导: 通常需要手动移动反射器或机器人携带反射器进行测量。 * 易受环境振动和温度影响: 激光路径如果被遮挡或环境不稳定,可能影响测量精度。 * 成本极高: 设备复杂,属于高价值投资。 * 成本考量: 属于非常昂贵的精密测量系统,主要用于大型部件或生产线校准。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精确测量位移或距离的方法,它的精度可以达到纳米甚至亚纳米级别。最典型的应用原理是迈克尔逊干涉仪。
这个系统会发射一束非常稳定的激光束(通常是氦氖激光),然后通过一个分束器,将这束激光分成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沿着固定的路径传播;另一束作为“测量光”,射向被测物体上安装的反射镜(通常是角锥棱镜)并反射回来。当这两束光重新汇合时,它们会发生干涉。
如果被测物体上的反射镜移动了,测量光的路程就会改变,导致两束光之间的相位差发生变化。这种相位差的改变会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系统通过精确地计数这些干涉条纹的数量,并结合激光已知的波长,就能计算出被测物体的精确位移或距离。每通过一个干涉条纹周期,就代表物体移动了半个激光波长。
核心物理基础和公式: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原理。当测量光路长度变化ΔL时,产生N个干涉条纹。 ΔL = N * (λ / 2)
其中: * ΔL 是被测物体的位移或距离变化 * N 是系统检测到的干涉条纹数量 * λ 是激光的波长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 线性测量精度: 极高,通常优于±0.5 ppm(百万分之一),即在1米距离上精度可达 0.5微米。 * 分辨率: 极高,可达0.001微米(纳米级)。 * 最大测量速度: 可达数米/秒。 * 最大线性测量范围: 通常几十米。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极高精度和分辨率: 能够达到业界顶级的纳米级测量精度,是精密设备校准的黄金标准。 * 长期稳定性好: 激光波长稳定,测量结果受环境影响较小(通过环境补偿可进一步优化)。 * 可追溯性强: 基于物理常数(激光波长)进行测量,具有很强的计量溯源性。 * 多功能性: 不仅可测量线性位移,通过不同光学附件还可测量角度、直线度、平面度等。 * 局限性: * 仅测量相对位移: 必须有一个已知起点作为参考才能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绝对距离。 * 对光路要求高: 激光路径不能被遮挡,对环境中的灰尘、振动、温度变化敏感。 * 需要安装反射器: 被测物上必须安装高精度的反射镜。 * 成本高昂: 设备精密,投资较大。 * 成本考量: 属于高端计量设备,成本非常高,主要用于高精度机床、CMM等设备的校准。
(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下面是汽车生产领域中几家主流国际测量产品厂商及其产品特点,它们各自凭借独特技术在不同测量场景下发挥优势:
日本基恩士 日本基恩士在自动化传感器和测量系统领域享有盛誉。他们提供的2D激光轮廓测量传感器,如LJ-X8000系列,采用光学三角测量原理,但其特点在于能够发射激光线束而非单个光点。这意味着它能一次性扫描并获取物体的一个完整截面轮廓数据。其核心优势在于极高的扫描速度,最高可达160000次/秒,并能获取800点/轮廓的数据。这种能力使得它非常适合在线高速批量检测汽车零部件的尺寸、间隙、平齐度以及焊缝质量等,确保生产节拍不受影响。日本基恩士的产品以其强大的软件分析功能和易用性著称,且在全球市场拥有很高的占有率和完善的技术支持。
英国真尚有 英国真尚有的ZLDS116激光位移传感器是一款性能全面的设备,采用光学三角测量原理,侧重于一维高精度点距离测量。它在多种复杂环境下表现出色,根据型号不同,最高可测量1300°C的高温物体,并提供2mW、5mW和10mW三种激光功率选项,以适应不同环境和目标温度。ZLDS116的最大测量距离可达10米,测量范围8米,精度最高可优于0.08%,响应时间仅为5毫秒。其IP66级铸铝外壳和空气净化系统,使其能够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稳定运行。该传感器无需校准,随时可用,安装灵活,支持0-10V或4-20mA模拟输出、RS485或Profibus DP数字输出以及0-5V视频输出,非常适合进行直径、长度、高度、卷径等单点或线性的非接触测量,尤其在需要远距离、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的场景中表现突出。
美国康耐视 美国康耐视的DSMax系列3D激光位移传感器将光学三角测量原理与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深度结合。它投射蓝色激光线到物体表面,通过高速相机捕捉激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形变,然后利用强大的算法生成高分辨率的3D点云数据。Z轴重复精度低至0.3微米,扫描速度可达18 kHz,视场宽度最高达2000毫米。这种传感器不仅仅是测量距离,更在于能精确重建物体的完整三维形状和尺寸信息。这使得它在车身尺寸测量、复杂的焊缝检测、零部件装配验证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能够与强大的机器视觉工具无缝集成,实现更高级的特征提取和分析,特别适合在线高速批量检测和机器人引导。
德国米铱 德国米铱的confocalDT IFS2405系列共聚焦位移传感器采用了独特的白光共聚焦测量原理。这种技术能够利用白光中不同波长的光在空间上聚焦于不同距离的特性,通过检测反射回传感器的特定波长光,以纳米级精度确定物体表面的距离。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对高光泽、透明、磨砂等各种复杂表面材料进行超高精度非接触测量。IFS2405系列的分辨率可达2纳米,线性度为±0.008% FSO,测量频率最高70 kHz。这使得它在要求极致精度的汽车零部件检测中表现卓越,尤其是在厚度测量、表面形貌分析以及微小间隙控制等领域,是解决高难度测量挑战的理想选择。
瑞士徕卡测量系统 瑞士徕卡测量系统的AT960系列激光跟踪仪,结合了绝对测距模块(ADM)和激光干涉仪两种技术。ADM提供即时、精确的绝对距离测量,而激光干涉仪则负责连续追踪反射镜的微小位移,实现超高精度的动态跟踪。AT960的工作范围可达160米半径,角度精度15 µm + 6 µm/m,距离精度10 µm + 0.8 µm/m (ADM)。这种组合使得它在大空间范围内提供亚毫米级的点坐标精度,尤其适用于大型汽车制造环境中的车身总成、夹具、工装、机器人校准以及大型零部件的尺寸验证。它能够显著提升生产线的柔性和质量控制水平,并支持自动化测量和报告功能。
(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就像为不同的任务挑选合适的工具,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权衡各种指标。
关键技术指标及其意义:
测量范围(Measurement Range): 指传感器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最小到最大距离。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可以安装的距离和能测量的物体大小。如果需要测量一个大范围的物体,或者传感器需要远离被测物以避免干扰,就需要较大的测量范围。
影响: 测量范围过小可能导致无法覆盖目标区域;过大则可能牺牲精度。
选型建议: 对于车身总成等大型部件的宏观尺寸控制,需要选择长测量范围的传感器;而对于发动机内部的精密间隙测量,则可能选择短测量范围但高精度的产品。
精度(Accuracy)/重复精度(Repeatability):
精度: 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重复精度: 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位置时结果的一致性。通常,重复精度在工业应用中比绝对精度更受关注,因为它反映了传感器的稳定性。
实际意义: 直接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在汽车部件装配中,哪怕是微米级的偏差也可能导致配合不良或性能下降。
影响: 精度不够会导致误判,影响装配质量;过高则可能增加成本且不一定必要。
选型建议: 汽车部件的尺寸公差通常在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因此传感器的重复精度应至少优于公差范围的1/5到1/10。例如,对于需要纳米级精度的表面形貌检测,应选择白光共聚焦传感器;对于车身间隙等公差相对宽松但要求快速测量的场景,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即可满足。
分辨率(Resolution): 指传感器能识别的最小测量单位。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最小变化量。
影响: 分辨率过低可能无法检测到微小的尺寸偏差或表面缺陷。
选型建议: 与精度相辅相成,通常分辨率应小于或等于所需的精度。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测量频率(Measurement Frequency): 指传感器从接收到激光到输出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或单位时间内能完成的测量次数。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能否满足生产线的节拍要求,尤其是在线检测和动态测量时。
影响: 响应时间过长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实时控制。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运动部件(如输送带上的部件),需要选择响应时间快、测量频率高的传感器。
光斑尺寸(Spot Size)/激光线宽(Line Width):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的测量区域大小和空间分辨率。
影响: 光斑过大可能无法测量微小特征或区分相邻特征;光斑过小可能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或更容易受表面粗糙度影响。
选型建议: 测量微小细节或复杂轮廓时,选择小光斑或细激光线的传感器(如2D/3D激光轮廓传感器)。
防护等级(IP Rating)与环境适应性: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在恶劣工业环境(如多尘、潮湿、高温、振动)下的可靠性和寿命。
影响: 防护等级不足会导致传感器损坏或测量不稳定。
选型建议: 汽车生产现场常有油污、粉尘、冷却液,应选择IP65或IP66以上防护等级,并考虑传感器的工作温度范围、抗振动能力等。英国真尚有的ZLDS116的IP66级外壳和空气净化系统,就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输出接口(Output Interface): 模拟输出(0-10V, 4-20mA)、数字输出(RS485, Profibus DP, Ethernet等)。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如何与工厂的PLC、DCS或其他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影响: 接口不兼容会增加系统集成难度和成本。
选型建议: 确保传感器的输出接口与现有控制系统兼容,便于数据采集和集成。
(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汽车生产中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高精度测量,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可能遇到一些挑战。了解这些问题并提前准备解决方案,能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运行。
问题:被测物表面特性复杂,导致测量不稳定
原因分析: 汽车部件的表面可能包括高光泽的金属、哑光的塑料、深色的橡胶、透明的玻璃,甚至有焊缝和喷漆不均的区域。这些不同的表面对激光的反射率、散射角都有很大影响。例如,高光泽表面可能产生镜面反射,导致激光能量分散或被探测器接收不到;而吸光表面则可能导致反射信号过弱。
影响程度: 轻则测量数据波动大、重复性差;重则完全无法测量,导致误判或漏检。
解决建议:
调整激光功率和波长: 针对不同表面调整传感器的激光功率(如英国真尚有ZLDS116提供2mW、5mW、10mW选项)。有时,选用蓝色激光对金属表面效果更好。
调整传感器角度: 改变传感器的入射角度,避免镜面反射直接射向或偏离接收器。
使用多功能传感器: 考虑采用对表面不敏感的共聚焦传感器(如德国米铱confocalDT IFS2405系列),或具备高级表面适应算法的激光轮廓传感器。
表面处理: 对于极难测量的表面,可能需要考虑在非关键区域进行喷涂一层薄薄的哑光涂层,但这会增加工艺复杂度。
问题:复杂环境下灰尘、水雾、油污等污染,影响激光路径和镜头
原因分析: 汽车生产车间往往存在焊接烟尘、切削液雾气、油污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附着在传感器镜头上或悬浮在激光路径中,会散射或衰减激光信号。
影响程度: 测量精度下降、数据漂移、甚至完全失效,并可能导致传感器损坏。
解决建议:
选择高防护等级传感器: 选用具备IP66及以上防护等级的传感器,其坚固外壳能有效防止外部污染物侵入。
配备空气净化系统/气幕: 像英国真尚有ZLDS116配备的空气净化系统,通过吹气在镜头前形成气幕,有效阻挡灰尘和水雾附着。
定期清洁维护: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传感器镜头清洁计划,使用专用清洁剂和工具。
优化安装位置: 将传感器安装在相对清洁、受污染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尽可能缩短测量距离以减少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
问题:生产线节拍快,动态测量精度要求高
原因分析: 汽车生产线上的部件往往是连续运动的,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跟上节拍,而即使是激光传感器,在高速运动下也可能因为响应速度不足或振动而产生误差。
影响程度: 无法实现实时在线检测,导致质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或测量数据不准确。
解决建议:
选用高速响应传感器: 选择响应时间短、测量频率高的传感器。
与运动控制系统协同: 将传感器与生产线的运动控制系统(如机器人或PLC)精确同步,确保在部件稳定或特定瞬间进行测量。
多点同时测量: 对于大尺寸或复杂形状部件,可以部署多个传感器进行协同测量,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问题:大型部件(如车身)的整体形位公差难以全面测量
原因分析: 车身等大型部件的整体精度要求高,但传统的点测量或局部线测量难以全面评估其整体形变、扭曲等复杂几何特征。
影响程度: 整体装配误差积累,导致车门关不严、玻璃安装不平齐、间隙不一致等严重质量问题。
解决建议:
采用大范围高精度测量系统: 使用激光跟踪仪(如瑞士徕卡测量系统AT960系列)进行大范围高精度坐标测量,或使用3D激光轮廓传感器(如美国康耐视DSMax系列)结合机器人进行全尺寸扫描,构建三维点云。
结合机器视觉与3D建模: 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与CAD模型进行比对分析,通过专业的测量软件识别并量化整体形变。
建立关键控制点网络: 在大型部件上预设关键的测量控制点,通过多传感器协同测量来监控这些点的相对位置和姿态。
车身间隙与面差检测: 在汽车总装线上,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对车门、引擎盖、行李箱盖与车身主体之间的间隙和面差进行高精度非接触测量,确保外观的均匀性和密封性。传感器可以快速捕捉多个测量点的距离数据,实时反馈给生产线进行调整。
焊缝质量检测: 2D或3D激光轮廓测量传感器(如日本基恩士或美国康耐视的产品)能够扫描焊缝的几何形状,检测焊缝宽度、高度、熔深、缺陷(如气孔、裂纹、咬边)等,确保焊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发动机/变速箱部件尺寸检测: 对活塞、连杆、曲轴、齿轮等关键零部件的直径、长度、圆度、平面度等进行精密测量。例如,英国真尚有ZLDS116可以精确测量轴类部件的直径,确保其装配精度。
轮胎动平衡与跳动测量: 在轮胎生产和装配过程中,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实时测量轮胎的径向跳动和轴向跳动,确保轮胎的动平衡性能,提高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机器人校准与定位: 大型激光跟踪仪(如瑞士徕卡测量系统AT960系列)可用于汽车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臂的精确校准和工作区域定位,确保机器人在执行装配、焊接、涂胶等任务时的路径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