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面对高速、高反光金属板材,如何选择合适的非接触式传感器,实现微米级在线厚度检测?【智能制造 | 方案选型】

2025/09/16

1. 金属板材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想象一下,金属板材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张一样,只不过它更坚硬、更厚实。在工业生产中,无论是汽车、家电,还是建筑结构、精密器械,金属板材都是基础材料。它的“结构”其实就是它的几何形状——长度、宽度和最关键的“厚度”。

在工业4.0时代,对金属板材的厚度检测要求已经远超传统的抽样检查。我们需要的是“高精度在线检测”,这意味着在板材生产线高速运行时,能够实时、连续地测量每一寸板材的厚度,并且测量结果要极其准确。这种精度需求通常体现在几个方面:

  • 绝对厚度精度:比如一块板材标称厚度是2毫米,那么实际测量值偏差不能超过比如±5微米(μm)。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我们不仅要确保车速稳定,还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

  • 相对厚度均匀性:除了整体厚度要达标,板材不同位置的厚度也要尽量一致,不能忽厚忽薄。这如同你希望买到的每一页A4纸厚度都一样,而不是有的像卡纸有的像宣纸。

  • 表面状态适应性:金属板材在生产线上可能会有各种表面情况,比如刚轧制出来的高温、油污、氧化皮,或者反射光线的程度不同(镜面、亚光、粗糙面)。传感器必须能应对这些复杂情况,依然给出稳定可靠的测量结果。

  • 高速响应能力:生产线速度快,传感器必须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测量并输出数据,确保“漏检”的风险降到最低。这好比在流水线上检查产品,不能因为一个环节慢下来而影响整体效率。

2. 金属板材厚度监测参数与评价方法

在对金属板材进行厚度监测时,我们关注的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 板材厚度 (Thickness):这是最核心的参数,指的是板材上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评价方法通常是直接测量。

  • 厚度偏差 (Thickness Deviation):指实际测量厚度与目标设定厚度之间的差值。我们通常会设定一个允许的偏差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意味着产品不合格。评价方法就是用测量厚度减去目标厚度。

  • 厚度波动 (Thickness Fluctuation):反映的是板材在长度或宽度方向上厚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波动过大,说明生产过程不稳定。评价方法通常是分析连续测量数据,计算其标准差或最大/最小厚度差。

  • 翘曲度/平面度 (Warpage/Flatness):虽然不是直接的厚度参数,但板材的翘曲或不平整会影响厚度测量的准确性,尤其是在线测量时。某些高级的测量系统会结合多个传感器数据来评估板材的整体形貌。评价方法是通过多个点的高度数据构建板材的三维模型,然后计算其与理想平面的最大偏离值。

  • 边缘厚度 (Edge Thickness):板材边缘区域的厚度往往比中间区域更难控制,也更容易出现缺陷。对边缘厚度的精确监测对于成品质量非常重要。评价方法是在板材边缘设置专门的测量点。

这些参数的监测和评价,最终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废品率,实现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工业生产中实现金属板材的高精度在线厚度检测,常用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方案主要有几种,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

3.1.1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激光三角测量是激光位移传感器最常用的工作原理之一,它就像我们的眼睛看东西一样,通过角度来判断距离。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内部会发射一束高度聚焦的激光,打在被测金属板材的表面形成一个光斑。与此同时,传感器内部集成了一个高分辨率的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类似于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它会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接收这个光斑的反射光。当金属板材的表面距离传感器发生变化时,光斑在图像传感器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

通过简单的几何三角关系,传感器就能根据光斑在图像传感器上的位移量,精确地计算出与金属板材表面的距离。你可以想象,激光发射器、被测光斑和图像传感器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光斑位置变动,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就会改变,我们通过测量图像传感器上的光斑位置变化,结合传感器内部已知的固定几何参数(如激光发射器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基线距离L、激光投射角度θ等),就可以推算出被测距离Z。

其基本几何关系可以简化为: Z = L * b / (k - b) 这里,Z是被测距离,L是传感器内部激光发射器与接收器光学系统主平面之间的基线距离,b是光斑在接收器(比如PSD或CMOS传感器)上的位移,k是一个与接收器焦距和放置角度相关的常数。这个公式展现了距离与光斑位移的直接关联。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从几毫米到数百毫米不等,常见的有10mm到500mm。 * 线性度:通常可达±0.05% F.S.(满量程)甚至更高。 * 分辨率:数字输出下可达 0.01% F.S.,意味着在100mm量程下,能够分辨10微米(μm)的距离变化。 * 采样速度:普遍较高,可达几千赫兹(kHz),足以满足高速生产线的在线检测需求。一些高端型号的采样频率甚至可以达到近10kHz。 * 最小光斑直径:通常在几十到几百微米,直接影响测量精度和对细小特征的检测能力。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非接触式测量:对金属板材表面无磨损、无损伤,特别适合软性或表面处理过的材料。 * 高精度与高速度:在相对较短的测量范围内,能够提供微米级的精度和极快的响应速度,非常适合在线实时监测。 * 适应性强:现代激光三角传感器通过引入蓝色激光甚至紫外激光,可以有效应对高反光、高温或有色金属表面的测量挑战,显著降低表面特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就像给传感器戴上了“偏光镜”,让它能更好地看清各种复杂表面的细节。 * 结构紧凑:传感器体积通常很小,易于集成到空间受限的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上。 * 缺点: * 受表面倾斜影响:当被测表面角度变化较大时,反射光路可能偏离接收器,导致测量误差甚至无法测量。 * 测量范围相对有限:虽然有数百毫米的量程,但相较于激光飞行时间等技术,其量程较短,不适用于超远距离测量。 * 成本考量:相较于一些基础的光电开关,高精度激光三角传感器的成本相对较高,但考虑到其带来的质量提升和效率优化,通常是值得的。

3.1.2 共焦激光测量技术

共焦激光测量技术是一种更为精密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它专注于获取物体表面最清晰的焦点信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发射一束宽带激光,这束激光通过一个特殊的光学系统,能够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高速扫描焦点。当激光的焦点恰好落在被测金属物体表面时,其反射光通过一个共焦针孔,以最大强度被光电检测器接收。传感器通过检测反射光强度达到峰值时的焦点位置来确定物体表面的精确距离。这个原理能够有效消除材料颜色、表面粗糙度及倾斜带来的测量误差。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较小,如几毫米到几十毫米。 * 线性度:可达±0.03% F.S.甚至更高。 * 重复精度:在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例如0.005 μm。 * 采样速度:极高,可达数百kHz,例如392 kHz。 * 最小光斑直径:非常小,例如1.8 μm,能检测极其微小的表面细节。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超高精度与分辨率:在短量程内提供卓越的精度和重复性,特别适合需要极致精度的应用。 * 对表面特性不敏感:能够稳定测量镜面、粗糙、倾斜甚至透明材料的表面,受环境光影响小。这就像一个自带“滤镜”的超级显微镜,无论物体表面多么复杂,它都能清晰地捕捉到焦点。 * 抗干扰能力强:能实现非常稳定的在线批量检测。 * 缺点: * 测量范围小:通常只能测量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的范围,限制了其在某些大范围厚度检测中的应用。 * 成本较高:技术复杂,价格昂贵。

3.1.3 电涡流测量技术

电涡流测量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它利用金属导电的特性来测量距离。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内部会产生一个高频的交变电磁场。当导电体(如金属板材)进入这个电磁场时,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金属表面会感应产生涡流。这些涡流会产生一个反向的磁场,反作用于传感器,改变传感器的线圈阻抗。传感器通过精确检测这种阻抗的变化,就可以计算出金属物体与探头之间的距离。这个原理对非导电介质(如空气、油污、灰尘)不敏感。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在几百微米到几十毫米,例如0.5 mm至6 mm。 * 线性度:0.25% F.S.左右。 * 分辨率:0.05% F.S.,例如对于1mm量程,分辨率可达0.5μm。 * 采样率:普遍在几kHz,例如5 kHz。 * 工作温度:范围宽广,例如-40°C至+120°C,适应恶劣环境。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环境适应性强:对油污、灰尘、潮湿等恶劣工业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即使在被测物体表面有污染物也能保持稳定测量。这就像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探测器,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 高可靠性与稳定性:内部没有移动部件,寿命长,可靠性高。 * 非接触式测量:无磨损,响应速度快。 * 缺点: * 仅限于导电材料:只能测量金属等导电物体,无法测量非导电材料。 * 受材料导电性影响: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电率不同,需要进行校准。 * 测量范围相对较小:通常适用于短距离、高精度的位移测量。

3.1.4 电容测量技术

电容测量是一种基于电场变化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它将传感器与被测物体构造成一个微型电容器。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探头与被测导电(金属)物体之间会形成一个电容器。根据电容的物理公式 C = ε * A / d,其中C是电容,ε是介电常数,A是极板面积,d是两极板之间的距离。当金属物体与探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电容值随之改变。高精度电桥电路通过测量这种微小的电容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压信号,从而精确反映出金属物体与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 测量范围:通常非常小,如0.1毫米到几毫米。 * 分辨率:极高,可达纳米级别,甚至0.1纳米。 * 线性度:优于0.1% F.S.。 * 频率响应:可达数 kHz 到十余 kHz,例如10 kHz。 * 探头工作温度:某些特殊探头可适应极端温度,例如-270°C至+1000°C。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极高精度与分辨率:能够实现亚微米甚至纳米级的位移测量,是超精密测量的首选。 * 抗磁场干扰能力强:不受磁场影响,适合在电磁环境复杂的场合使用。 * 非接触式测量:无磨损。 * 缺点: * 测量范围极小:通常只能测量微小的位移,不适合大范围的厚度检测。 * 对环境敏感:容易受到湿度、温度以及非导电介质(如灰尘、水汽)影响,需要洁净干燥的工作环境。这就像一个“洁癖”的精密仪器,需要非常干净整洁的工作空间。 * 仅限于导电材料:与电涡流类似,只能测量导电物体。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在金属板材厚度在线检测领域,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提供高性能的传感器产品。这里我们选择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进行对比,重点关注它们所采用的技术原理及核心性能。

  • 日本基恩士

    • 采用技术:共焦激光测量。

    • 核心参数:以LK-G5000系列为例,测量范围可达10 mm,线性度±0.03% F.S.,重复精度0.005 μm,采样速度高达392 kHz,最小光斑直径约1.8 μm。

    • 应用特点与优势:日本基恩士的共焦激光传感器在超高精度和高速测量方面表现卓越,对镜面、粗糙、倾斜的金属表面均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测量结果,且受环境光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非常适合要求极致精度的在线批量检测。

  • 英国真尚有

    • 采用技术:激光三角测量。

    • 核心参数:以ZLDS103型号为例,测量范围提供10mm至500mm等多种选择,线性度达到±0.05%,分辨率高达0.01%(数字输出),测量频率最高9400Hz。

    • 应用特点与优势:英国真尚有ZLDS103以其超小的体积(45*30.5*17mm,如硬币大小)和优秀的性能脱颖而出,能够在空间受限的场所进行高精度、高速的非接触式测量。它提供标准红色半导体激光以及可选的蓝光或UV半导体激光器,增强了对高温、高反光金属材料的适应性,是工业材料测厚、激光定位和轮廓扫描等多样化应用的理想选择。此外,该传感器具备IP67防护等级和优异的抗振动、抗冲击性能,保证了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 德国米铱

    • 采用技术:电涡流测量。

    • 核心参数:以eddyNCDT 3005系列为例,测量范围0.5 mm至6 mm,线性度0.25% F.S.,分辨率0.05% F.S.(例如1mm量程可达0.5μm),采样率5 kHz,工作温度范围-40°C至+120°C。

    • 应用特点与优势:德国米铱的电涡流传感器以其对恶劣工业环境(如油污、灰尘、潮湿)的超强适应性而闻名,提供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它特别适用于高速运动金属物体的在线批量检测,且不受非导电污染物影响。

  • 美国科里尔

    • 采用技术:电容测量。

    • 核心参数:以KDM-2800系列为例,测量范围0.005英寸(约0.127 mm)至0.05英寸(约1.27 mm),分辨率可达0.1纳米,线性度优于0.1% F.S.,频率响应可达10 kHz。探头工作温度范围宽广,某些型号可达-270°C至+1000°C。

    • 应用特点与优势:美国科里尔的电容传感器提供极致的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适合微位移和超精密测量,在半导体、航空航天和精密机械加工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有广泛应用。其抗磁场干扰能力强。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金属板材厚度检测,就像为你的生产线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眼睛”。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指标:

  1. 测量精度与分辨率

    • 实际意义:精度决定了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分辨率则表示传感器能够识别的最小距离变化。对于高精度在线检测,这些是核心指标。想象一下,你用一个标尺去量尺寸,精度就是你标尺刻度做得多准,分辨率就是你最小能读到毫米还是微米。

    • 影响:直接决定了厚度检测的误差范围。如果精度不够,那么你生产出来的板材可能合格的被判为不合格,或者不合格的却放行,造成质量风险。

    • 选型建议:根据产品工艺对厚度的公差要求来选择。如果要求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的精度,那么共焦激光或电容传感器可能更合适;如果微米级精度配合较高速率,激光三角测量是很好的平衡选择。

  2. 测量范围

    • 实际意义:传感器能够有效测量的距离范围。

    • 影响:如果测量范围过小,可能无法覆盖板材厚度的正常波动;如果过大,往往会牺牲一定的精度。

    • 选型建议:根据待测金属板材的标称厚度及其可能的最大、最小厚度变化范围来确定。例如,如果板材厚度在1mm-5mm之间,传感器的量程至少要能覆盖这个范围,并留有裕量。

  3. 采样频率/响应速度

    • 实际意义:传感器每秒能够进行多少次测量并输出数据。这就像你的“眼睛”看东西能刷新多快。

    • 影响:直接关系到在线检测的效率和是否会漏检。生产线速度越快,对采样频率的要求越高。

    • 选型建议:计算生产线速度和要求的检测点密度。如果生产线每秒移动1米,而你希望每毫米都能检测到,那么采样频率至少需要1000Hz。对于高速板材,数千甚至数十万赫兹的采样率是必要的。

  4. 光斑尺寸

    • 实际意义:激光束在被测物体表面形成的光点大小。

    • 影响:光斑越小,测量精度越高,越能检测到板材表面的微小缺陷或轮廓变化。但过小的光斑也可能对表面粗糙度更敏感。

    • 选型建议:对于表面粗糙度较大的板材,可适当选择稍大的光斑以平均粗糙度影响;对于需要检测微小特征或高光洁度表面的板材,则优先选择小光斑传感器。

  5. 环境适应性

    • 实际意义:传感器在恶劣工业环境(如温度、湿度、灰尘、油污、振动)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 影响:不适应环境的传感器会频繁故障,测量数据不稳定,甚至损坏。

    • 选型建议:考虑生产现场的实际环境条件,选择具有高防护等级(如IP67)、宽工作温度范围、良好抗振抗冲击能力的传感器。对于油污、灰尘多的环境,电涡流传感器可能更具优势;对于高温物体,蓝光激光传感器会是更好的选择。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金属板材厚度在线检测时,尽管技术先进,仍可能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1. 问题:被测板材表面反射率不均或镜面反射

    • 原因分析:金属板材表面可能存在氧化层、油污、划痕,或自身就是高反光的镜面材料。这些都会导致激光反射信号弱,或者反射方向偏离传感器接收器,造成测量数据跳动甚至无法测量。

    • 影响:测量数据不稳定,精度下降,甚至无法进行有效检测,导致漏检或误判。

    • 解决建议

      • 采用蓝光或UV激光传感器:相比于传统红光激光,蓝光和UV激光在测量高反光金属(如铜、铝)和高温物体时,散射特性更好,能够有效减少镜面反射和光斑饱和现象。

      • 调整传感器安装角度:尝试微调传感器的安装角度,避免激光垂直入射到高反光表面,通过斜入射减少镜面反射的影响。

      • 采用共焦激光传感器:共焦原理对表面反射特性不敏感,能有效应对镜面和粗糙表面。

      • 清洁板材表面:在测量区域前增设清洁工序,去除油污、灰尘等表面附着物。

  2. 问题:板材抖动或生产线振动

    • 原因分析:生产线本身可能存在机械振动,或者板材在高速传输过程中因张力不均而发生抖动。

    • 影响:传感器的测量基准不稳定,导致测得的厚度数据叠加了振动误差,呈现出“毛刺”或不规律的波动。

    • 解决建议

      • 优化安装结构:将传感器安装在具有良好抗振性能的支架上,确保安装稳固,远离振动源。

      • 引入板材导向装置:在测量区域前后增加压辊或导向板,稳定板材的运行姿态,减少垂直方向的抖动。

      • 软件滤波处理:在上位机软件中对传感器输出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如平均滤波、中值滤波),去除高频振动带来的瞬时误差,但要注意滤波可能略微影响实时性。

      • 选择高采样频率传感器:高采样频率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瞬时数据点,为后续的滤波和统计分析提供更丰富的基础数据,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并扣除振动误差。

  3. 问题:环境温度变化对测量影响

    • 原因分析:传感器本身或被测金属板材的热胀冷缩效应。虽然激光是光速传播,但在极端温度变化下,光学元件的微小形变或金属板材本身的膨胀收缩都可能导致测量误差。

    • 影响:测量的绝对厚度值可能出现漂移,尤其是在温差较大的生产环境中。

    • 解决建议

      • 选择具备温度补偿功能的传感器:一些高端传感器内部集成温度传感器和补偿算法,能够自动校正温度变化带来的误差。

      • 控制环境温度:如果条件允许,在传感器工作区域或整个生产区域进行温度控制。

      • 定期校准: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传感器进行周期性校准,修正其测量偏差。

  4. 问题:数据处理与集成挑战

    • 原因分析:工业4.0要求大量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和与MES/ERP系统集成,这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完善的通信接口。

    • 影响:数据无法及时上传,无法进行实时质量预警和工艺优化,阻碍智能制造的实现。

    • 解决建议

      • 选择具备多种输出接口的传感器:如RS232/RS485、以太网(Modbus TCP/IP)、EtherCAT等,以便与PLC、工业PC或其他控制系统进行无缝通信。

      • 搭建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平台:利用工业网关、边缘计算设备等,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和传输。

      • 开发或集成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实现厚度数据的可视化、趋势分析、质量预警和与生产计划系统联动。

4. 应用案例分享

  • 金属板材轧制线厚度控制:在钢铁或有色金属轧制生产线上,通过在轧制机架前后安装两对激光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板材上下表面距离,计算板材厚度。数据反馈给轧机控制系统,实现闭环控制,动态调整轧制压力,确保板材厚度均匀且符合标准。例如,采用高精度、高速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板材厚度的精确控制。

  • 汽车车身冲压件精度检测:在汽车制造中,对冲压成型的车身部件进行厚度及轮廓精度在线检测。利用多组激光位移传感器对关键部位进行扫描,确保部件厚度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因材料厚度不合格导致的装配问题或结构强度不足。

  • 电池极片涂布厚度监测: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对正负极片的涂布层厚度进行高精度在线检测。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涂布前后的基材高度差,精确控制涂布量,保证电池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升产品良率。

  • 建筑钢结构构件尺寸验证:在大型钢结构件的制造过程中,对切割、焊接后的构件进行非接触式厚度、尺寸和平面度检测。这可以确保构件的几何精度满足设计规范,避免在现场安装时出现误差,提高施工效率和结构安全性。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