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方案 > 

高速生产线亚毫米级带状材料边缘定位,如何选择最佳非接触式检测技术以应对复杂表面与高速颤动挑战?【工业检测,精度控制】

2025/09/16

1. 带状材料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要求

想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张、薄膜、金属箔、布料等,在生产线上它们通常以连续的“带子”形式高速运行。我们称这些为带状材料。它们的“骨架”很简单,就是一长条连续的材料。

在高速生产线上,对这些带状材料进行亚毫米级的边缘定位,就好比让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始终沿着一条预设的轨道精确运行,甚至连细微的偏离都不能有。这背后有着非常高的技术要求:

  • 边缘直线度:带状材料的边缘必须足够平直。如果边缘本身就像“波浪线”,那么再精确的定位系统也只能测量出它自身的弯曲,而无法实现“直”的定位。

  • 宽度一致性:材料在运行过程中,其宽度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宽度忽大忽小,即使边缘直线度很好,也会导致实际定位的困难。

  • 运行平稳性:带状材料在高速运行时,不能有明显的抖动或“飘移”(我们称之为“横向颤动”或“飘带”效应),否则会瞬间超出定位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极限。

  • 表面特性:材料表面的颜色、光泽度、透明度、纹理等特性千差万别。有些材料可能反光很强,有些可能完全透明,有些表面有复杂图案,这些都会对定位系统的光线反射、图像捕捉等造成挑战。

  • 环境适应性:生产线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可能存在灰尘、水汽、振动、温度变化,甚至强烈的环境光干扰。定位系统必须能在这些条件下稳定工作。

2. 带状材料相关技术标准简介

针对带状材料的质量控制和定位精度,行业内有一系列重要的监测参数。这些参数的定义和评价方法,是为了确保生产出的材料符合特定要求,也为我们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提供了依据。

  • 边缘位置偏差:这是指带状材料的实际边缘位置与其理想或设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差。评价方法通常是在带材运行方向上选取多个点进行测量,然后计算这些测量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平均偏差和最大偏差。

  • 宽度偏差:指带状材料在横向上的实际宽度与其规定宽度之间的差异。通常通过测量带材两侧的边缘位置,然后计算两边缘间的距离来获得宽度。评价时会关注宽度变化的均匀性和最大允许偏差。

  • 边缘直线度:用于衡量带材边缘偏离理想直线的程度。评价方法常常是在一定长度的带材上,测量边缘相对于一条拟合直线的最大垂直偏差。想象一下在一条很长的直尺旁边画线,边缘直线度就是看这条线离直尺最远的地方有多远。

  • 带材颤动(Web Flutter):指带状材料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在垂直于其传输方向上的快速、小幅度的振动。这会影响印刷、涂布等工艺的质量。评价通常通过高速传感器捕捉带材在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分析其频率和振幅。

  • 表面缺陷:除了边缘位置,有时还需要检测带材表面是否存在划痕、褶皱、孔洞、污染等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影响后续加工和产品性能。评价方法包括对图像进行分析,识别异常区域。

3. 实时监测/检测技术方法

要在高速生产线上实现带状材料的亚毫米级边缘定位,我们需要“火眼金睛”和“聪明大脑”来实时感知并判断材料的位置。下面我们将介绍市面上几种主流的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3.1.1 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想象一下,我们手里拿着一个激光笔,朝着一面墙壁照去,如果激光笔稍微移动,光点在墙上的位置也会跟着移动。激光三角测量技术就是利用这个简单的原理,但做得更精细、更智能。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内部有一个激光发射器,它会向被测物表面发射一束激光点(如果是2D轮廓仪,则会发射一条激光线)。当激光束打到物体表面时,会形成一个光斑。这个光斑的反射光会被传感器内部的一个光学接收器(通常是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捕获。

关键在于,激光发射器、被测物表面上的光斑和光学接收器(或其内部的探测器)形成一个精确的“三角形”。当被测物表面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反射光斑在接收器上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传感器通过精确测量光斑在接收器上的位置变化,并利用预先标定好的三角几何关系,就能计算出被测物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其基本几何关系可以简化为:d = L * tan(α)其中,d是被测物体距离的变化,L是传感器基线长度(激光发射器到接收器的距离),α是光斑在接收器上位置变化引起的角度。更精确的计算会考虑出射角和接收角,例如,对于一个典型的三角测量系统,传感器到物体的距离Z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Z = L * sin(θ1) / (sin(θ2) * cos(θ1) + sin(θ1) * cos(θ2))其中L是基线长度,θ1是激光发射角,θ2是反射光进入接收器的角度。接收器上的光斑位置变化对应着θ2的变化。

核心性能参数:* 精度和分辨率:激光三角测量常用于高精度测量,精度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级别,高端系统分辨率可达0.01% FSO(满量程)。* 采样速度:通常具有较高的采样速度,能够捕捉高速运动中的微小变化,部分型号可达几十千赫兹。* 测量范围:测量范围选择多样,从几毫米到上千毫米不等。* 光斑大小:光斑大小会影响测量精度,通常根据应用需求选择,较小的光斑有利于高精度边缘检测。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高精度和高速度:能够实现亚毫米乃至微米级的位移测量,且响应速度较快,适合高速生产线。

    • 非接触式测量:不会对带状材料造成磨损或污染。

    • 对材料表面颜色变化不敏感:由于主要依赖光斑位置变化,而不是光强度,所以对表面颜色、亮度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 可用于复杂表面:通过调整参数和高级算法,可以处理一定程度的反光、粗糙表面。

  • 缺点

    • 受材料透明度、镜面反射影响:对于完全透明或镜面材料,激光可能直接穿透或产生强烈的镜面反射,导致接收器无法捕捉到有效光斑或捕捉到错误光斑。

    • 对倾斜角度敏感:当被测物表面倾斜角度过大时,反射光可能无法被接收器捕获,导致测量失败。

    • 易受灰尘和水汽干扰:光路中的灰尘或水汽可能散射激光,影响测量精度。

  • 适用场景和成本考量

    • 广泛应用于金属、塑料、纸张、纺织品等带状材料的边缘定位、宽度检测、厚度测量、表面轮廓检测。

    • 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需要极高精度和速度时。

3.1.2 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

这项技术就像是给生产线装上了一双“慧眼”和一颗“大脑”。它不再是简单地测量一个点或一条线,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观察”和“思考”。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系统通过高分辨率工业相机捕获带状材料的实时图像,就像给材料拍了一张高清照片。然后,这些图像会被传输到强大的图像处理单元。传统机器视觉会使用预设的图像处理算法(如边缘检测算子Sobel, Canny等)来识别材料边缘。

现代机器视觉系统则进一步结合了深度学习(一种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模型在大量的带状材料图像上进行训练,学习如何识别和区分各种复杂的特征,包括边缘、纹理、图案,甚至是微小的缺陷。一旦训练完成,它就能在新的图像中“智能地”找到并定位出材料的边缘,甚至处理那些传统算法难以应付的模糊边缘、低对比度材料或复杂背景。

核心性能参数:* 分辨率:高分辨率相机(如百万像素到千万像素),决定了图像的细节捕捉能力,例如最高可达1920 x 1200像素或更高。* 定位精度:通常能达到亚像素级别,通过插值算法甚至可以达到像素的1/10到1/20。* 处理速度:内置高性能处理器,实现每秒几十帧甚至更高的图像处理速度,支持实时检测。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高鲁棒性:对复杂纹纹理、颜色、对比度变化,以及环境光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 多功能性:不仅可以定位边缘,还可以同时进行缺陷检测、尺寸测量、图案识别、产品分类等多种任务。

    • 非接触式:避免对材料造成损伤。

    • 智能化: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学习并适应新的变化,减少人工干预。

  • 缺点

    • 计算资源需求高:高分辨率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推理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

    • 部署复杂: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和专业知识,初期投入和调试周期可能较长。

    • 受光照条件影响:尽管有深度学习加持,但在极端恶劣或不稳定的光照条件下,仍可能影响图像质量,进而影响精度。

  • 适用场景和成本考量

    • 特别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多功能检测,且材料表面复杂、多变,或者传统方法难以有效处理的场景,如薄膜、印刷品、PCB板、电池极片等。

    • 系统成本较高,包括高性能相机、光源、处理器和软件许可等。

3.1.3 共聚焦色谱测量技术

如果说激光三角测量是靠“看”光斑位置来测距离,共聚焦色谱测量就是靠“分辨”光的颜色来测距离,而且它的“眼睛”非常挑剔,只接收那些刚刚好聚焦的光线。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这种传感器发射的是一束宽谱白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这束白光会通过一个特殊的“色差透镜”。这种透镜有个神奇的地方:不同颜色的光(也就是不同波长的光)在穿过它之后,会在不同的距离上聚焦。就像一道彩虹,红光聚焦得远一点,蓝光聚焦得近一点。

当这些光线打到带状材料表面并反射回来时,只有那些恰好在材料表面上聚焦的特定波长的光,才能通过传感器内部的一个微小“针孔光圈”并最终到达光谱仪。光谱仪会分析接收到的光的颜色(波长),根据预先建立的“颜色-距离”对应关系,就能极其精确地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 极高分辨率和精度:通常在纳米级,例如分辨率可达0.005 μm,线性度优于±0.03% FSO。* 测量范围:相对较短,通常为几毫米,例如2 mm。* 采样率:可达几十千赫兹。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测量精度极高:能够达到纳米级,远超多数其他位移传感器。

    • 不受材料表面反射率变化影响:由于是基于特定波长的聚焦光进行测量,对于镜面、高光泽、透明、磨砂等各种复杂表面都能进行稳定测量。

    • 非接触式:无损测量。

    • 对倾斜角容忍度较高:在一定范围内对倾斜表面有较好的适应性。

  • 缺点

    • 测量范围非常短:通常只有几毫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 易受环境振动影响:极高的精度也意味着对振动非常敏感。

    • 成本极高:是所有方案中成本最高昂的一种。

  • 适用场景和成本考量

    • 主要应用于对精度要求极致严苛的场合,如半导体制造、光学元件检测、微电子、医疗器械、超薄材料的厚度测量和边缘定位。

    • 由于技术复杂性和制造难度,其成本非常高昂。

3.1.4 超声波回波测量技术

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就类似于蝙蝠在黑暗中飞行和定位物体。它不是用光,而是用听不到的“声音”来探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超声波传感器会发射一系列高频率的超声波脉冲。这些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当它们遇到带状材料的表面时,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传感器内部有一个接收器,它会捕捉到这些回波。

通过精确测量超声波从发射出去到接收到回波之间的时间差,结合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常数,且受温度略微影响),传感器就能计算出带状材料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距离 D = (声速 * 时间差) / 2其中,除以2是因为超声波走了一个来回。

核心性能参数:* 检测范围:从几十毫米到几米不等。* 分辨率:通常在亚毫米到毫米级别,例如0.1 mm。* 重复精度:通常在±0.1%到±0.5% FSO左右。* 响应时间:通常为几毫秒到几十毫秒。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 优点

    • 对材料特性不敏感:超声波能够穿透灰尘、雾气,且不受被测材料的颜色、透明度、光泽度等表面特性的影响。

    • 环境适应性强:在多尘、潮湿、有蒸汽等恶劣工业环境中也能稳定工作。

    • 成本相对较低:相较于光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通常更为经济。

    • 非接触式:无损测量。

  • 缺点

    • 精度相对较低:难以达到亚毫米级以下的超高精度,对于亚毫米级边缘定位可能存在挑战。

    • 受温度、气流影响:声速受空气温度影响较大,高精度应用需要进行温度补偿;强烈的气流也可能干扰超声波的传播。

    • 响应速度相对较慢: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远低于光速,导致其响应时间通常比光学传感器长,可能不适合极高速生产线。

    • 测量盲区:传感器附近存在一个测量盲区,无法进行检测。

  • 适用场景和成本考量

    • 适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但环境恶劣的带状材料边缘位置检测、卷径控制、液位测量等场景。

    • 例如:在造纸、纺织、包装等行业中,用于粗略的带材纠偏和库存管理。

    • 是成本效益较高的解决方案。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市面上一些知名品牌在带状材料边缘定位领域提供的解决方案。

  • 日本基恩士

    • 采用技术:2D激光三角测量。其LJ-X8000系列2D激光轮廓测量仪,通过投射激光线到带状材料表面,利用CMOS图像传感器捕捉反射光线,根据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被测物体的精确轮廓和三维形状数据。

    • 核心性能参数:Z轴重复精度最低可达0.0005 μm,Z轴测量范围80 ± 15 mm,X轴测量范围60 mm,扫描速度最高64 kHz。

    • 应用特点:提供超高精度和高速的非接触式在线测量,适应多种材料,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 独特优势:在超高精度尺寸、形状、边缘和宽度检测方面表现出色,易于集成到自动化生产线。

  • 英国真尚有

    • 采用技术:激光位移测量。其ZLDS100RD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通过发射特定光斑大小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光,利用光斑在接收器上的位置变化来精确计算被测物体距离。

    • 核心性能参数:采样速度高达70KHz,分辨率0.01%,线性度最高0.03%,量程可达1000 mm,提供多种光斑大小选择(<0.06mm到>1mm)。

    • 应用特点:可在高速行驶状态下检测,抗环境干扰能力强,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路面颜色,抗太阳强光辐射,在潮湿路面也能稳定工作。

    • 独特优势:结构紧凑,具有多种输出功率(小于1mW、小于80mW和小于20mW)和量程中点选项(45mm、310mm、355mm、440mm、375mm和745mm),适应性强,特别适用于高速、复杂环境下的精密位移测量,进而用于边缘定位。输出接口支持RS422或RS485数字输出。

  • 美国康耐视

    • 采用技术: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其In-Sight D900智能视觉系统,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捕获带状材料图像,结合内嵌的深度学习算法,智能识别并定位带材边缘、图案、缺陷。

    • 核心性能参数:分辨率最高可达1920 x 1200像素,定位精度可达亚像素级,内置高性能处理器实现快速实时图像处理。

    • 应用特点:特别适用于传统视觉难以处理的复杂纹理或低对比度材料,能进行多功能检测(定位、缺陷、分类)。

    • 独特优势:结合了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复杂表面和环境变化具有高鲁棒性,提供非接触式在线高精度解决方案。

  • 德国米铱

    • 采用技术:共聚焦色谱测量。其confocalDT 2422共聚焦色谱位移传感器,发射白光通过色差透镜,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特定波长的光,精确计算出物体距离。

    • 核心性能参数:测量范围2 mm,分辨率0.005 μm,线性度优于±0.03% FSO,采样率最高70 kHz。

    • 应用特点:提供极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特别适用于镜面、高光泽、透明以及多层材料的精密位移和厚度测量。

    • 独特优势:非接触测量,测量结果不受材料表面反射率变化影响,适合对精度要求极致苛刻的应用。

  • 瑞士堡盟

    • 采用技术:超声波回波测量。其U500系列紧凑型超声波传感器,发射高频超声波脉冲并接收回波,通过测量时间差计算距离。

    • 核心性能参数:检测范围30 mm至1000 mm,分辨率0.1 mm,重复精度±0.15% FSO,响应时间最低4 ms。

    • 应用特点:对被测材料的颜色、透明度、光泽度不敏感,能够在恶劣环境(如多尘、潮湿)中稳定工作,抗污能力强。

    • 独特优势:成本相对较低,提供可靠的非接触式在线检测,适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但环境恶劣的场景。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眼睛”来定位带状材料,就像我们选择一把工具,要看它最核心的能力是否匹配我们的任务。

  • 精度和分辨率

    • 实际意义: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能识别的最小变化量。对于亚毫米级边缘定位,我们需要传感器的分辨率至少达到0.1毫米甚至更高,且精度能稳定在亚毫米级以内。如果分辨率只有毫米级别,就无法满足要求。

    • 影响: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意味着定位更准确、更精细,能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纠偏效果。

    • 选型建议:如果目标是亚毫米级,激光三角测量和共聚焦色谱传感器是首选。机器视觉系统通过亚像素处理也能达到。超声波传感器则较难满足。

  • 测量范围(量程)

    • 实际意义:指传感器能有效测量的最大和最小距离。

    • 影响:量程决定了传感器能被安装在离带材多远的位置。量程过小可能安装不便,过大则可能影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 选型建议:根据生产线实际安装空间和带材可能的最大偏移量来选择。对于精密边缘定位,通常选择量程适中,且在所需工作距离内精度表现最优的传感器。

  • 采样速度/响应时间

    • 实际意义:采样速度是传感器每秒能进行多少次测量,响应时间是传感器从检测到变化到输出结果所需的时间。

    • 影响:在高速生产线上,带材速度很快,如果传感器采样速度不够,就无法捕捉到带材的实时位置变化,就像拍高速飞行的物体却用了慢门,画面会模糊。

    • 选型建议:对于高速生产线,应选择采样速度至少在几十KHz以上的传感器(如激光三角测量、共聚焦)。机器视觉系统要关注帧率和处理速度。超声波传感器在响应时间上通常较慢。

  • 线性度

    • 实际意义:指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实际测量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有多好。

    • 影响:线性度差的传感器,在不同测量点可能输出的误差不一致,导致定位结果不准确,难以校准。

    • 选型建议:选择线性度高的传感器,特别是对于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场景。

  • 光斑大小(针对激光传感器)

    • 实际意义:激光打到物体上的光点大小。

    • 影响:光斑越小,理论上边缘检测的精细度越高,对细微特征的识别能力越强。但光斑过小可能对材料表面不均匀性更敏感,也可能在较长量程下难以保持。

    • 选型建议:对于亚毫米级边缘定位,应选择合适的光斑直径。

  • 材料适应性

    • 实际意义:传感器对不同颜色、光泽度、透明度材料的适应能力。

    • 影响:如果传感器对材料颜色或光泽敏感,可能需要频繁调整参数,甚至在某些材料上无法使用。

    • 选型建议

      • 镜面、高光泽或透明材料:共聚焦色谱传感器通常表现最好。

      • 低对比度、复杂纹理材料: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有明显优势。

      • 一般不透明材料:激光三角测量通常适用。

      • 颜色、透明度不敏感,但精度要求不高:超声波传感器。

  • 环境鲁棒性

    • 实际意义:传感器在恶劣环境(灰尘、水汽、振动、强环境光)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 影响:环境干扰可能导致测量数据不稳定,甚至误报。

    • 选型建议

      • 多尘、潮湿:超声波传感器较好,部分激光传感器通过气幕或防护罩也能适应。

      • 强环境光:选择抗环境光能力强的激光传感器或机器视觉系统配备特定滤光片。

      • 振动:传感器自身应有良好的抗振动设计,或采取减振措施。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最好的传感器和算法,在实际的生产线上,我们仍然会遇到各种“拦路虎”。

  • 问题1:带材高速运行时的颤动(Web Flutter)

    • 原因和影响:带材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张力不均、导辊精度不足、气流扰动等原因,会产生上下或左右方向的快速抖动。这种颤动会使得边缘位置在瞬间偏离设定值,即使传感器本身精度很高,也无法捕捉到一个稳定的边缘位置。

    • 解决建议

      • 机械层面:优化张力控制系统,确保带材张力均匀稳定;使用更高精度的导辊和传动机构,减少机械振动源;在测量区域前后增加稳带辊或真空吸附装置,物理固定带材。

      • 传感器层面:选择采样速度极高的传感器,能够尽可能多地捕捉到颤动数据,并通过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提取平均位置。

  • 问题2:材料表面特性变化(反光、透明、颜色变化)

    • 原因和影响:生产过程中,同一批次或不同批次的材料可能存在表面光泽度、颜色、透明度、纹理差异。例如,有些薄膜是高反光的,有些是哑光的,有些是半透明的。这会导致部分光学传感器接收到的反射光强度不稳定,甚至无法有效识别边缘,影响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 解决建议

      • 传感器选型:对于高反光或透明材料,优先考虑共聚焦色谱传感器;对于复杂纹理或低对比度材料,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系统效果更佳。

      • 光源优化:对于激光三角测量或机器视觉系统,可以采用漫反射光源、同轴光源或偏振光等特殊照明方式,减少镜面反射或增强边缘对比度。

      • 算法适应:在机器视觉系统中,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来适应多种材料特性。

  • 问题3:环境干扰(灰尘、水汽、环境光)

    • 原因和影响:生产车间可能存在大量粉尘、水汽,或者传感器受到强烈的阳光直射、车间照明灯光干扰。这些都会散射、吸收或干扰传感器的发射和接收光线,导致测量值漂移、不稳定或完全失效。

    • 解决建议

      • 物理防护:为传感器安装防护罩、气幕或吹扫装置,保持传感器镜头清洁,防止灰尘和水汽附着。

      • 抗干扰设计:选择具有特定抗环境光设计的传感器。对于超声波传感器,可以考虑其在多尘潮湿环境下的优势。

      • 安装位置:合理规划传感器安装位置,避开强光直射和空气对流剧烈的区域。

  • 问题4:传感器校准和维护

    • 原因和影响:任何高精度传感器都需要定期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长期运行后,传感器可能因老化、污染或机械位移而出现误差。维护不当也会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 解决建议

      • 定期校准:建立规范的传感器校准周期和流程,使用标准量具进行验证。

      • 清洁维护:定期检查并清洁传感器光窗、镜头和散热口,确保其工作状态良好。

      • 环境监控:对传感器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控,确保其在推荐的工作范围内。

4. 应用案例分享

  • 锂电池生产线:在锂电池极片生产中,需要对涂布后的正负极材料进行高精度宽度和边缘定位,确保后续分切、卷绕的精度,防止短路。例如,英国真尚有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可用于此类场景,实现高精度测量。

  • 薄膜与纸张分切:在薄膜、纸张或不干胶的分切线上,精确的边缘定位能保证分切出的产品宽度一致,边缘整齐,提高成品率。

  • 印刷与涂布:在高速印刷机或涂布机上,带状材料的稳定边缘位置是保证套色准确、涂布均匀的关键,避免因跑偏导致的产品报废。

  • 金属板材加工:在金属带材的冲压、折弯、焊接等加工过程中,精准的边缘定位可以确保加工位置的准确性,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



关于我们
应用方案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755-26528100
0755-26528011
18145802139(微信同号)

邮箱


©2005-2025 真尚有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76344号 粤ICP备0607634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