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辆越野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飞驰,轮胎时而抓地,时而打滑,车身剧烈颠簸。在这种极端动态的环境下,要准确知道车辆的实时速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非接触式速度测量,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接触车轮或地面就能获取速度信息。这对于越野测试尤为关键,因为接触式传感器很容易被泥沙、水或颠簸损坏,也可能影响车辆的真实行驶状态。
越野车辆在测试中对速度测量的要求极高。首先,它需要高精度,比如行业标准要求达到±0.3%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即使在各种复杂路况下,测出的速度也必须尽可能接近车辆的真实速度。其次,它必须有快速响应能力,因为越野车速变化可能非常迅速,从急加速到急刹车,再到瞬间打滑,传感器需要能实时捕捉这些变化,提供毫秒级的更新数据。再次,鲁棒性和环境适应性不可或缺,传感器需要耐受震动、冲击、灰尘、泥水、极端温度等恶劣条件,并能穿透一定程度的干扰(如树叶、稀疏植被)进行有效测量。最后,非接触性是核心优势,它避免了传感器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同时降低了磨损和损坏的风险。
在越野车辆测试中,速度测量不仅仅是记录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它还涉及到对车辆性能、操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评估。相关技术标准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参数来定义和评价:
参考速度(Reference Speed)与实际速度(Actual Speed):参考速度通常指理想或目标速度,而实际速度是车辆在特定测试条件下真实行驶的速度。速度测量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精确地获取实际速度。
速度精度(Speed Accuracy):这是衡量测量系统好坏的关键指标,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例如,±0.3%的精度意味着在1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测量误差不能超过0.3公里/小时。评估方法通常是通过在已知精确速度(如通过高精度GPS或光电门标定)的测试场上进行对比测量。
瞬态响应时间(Transient Response Time):描述系统从速度变化发生到传感器输出稳定变化所需的时间。在越野驾驶中,急加速、急减速或瞬间打滑都可能导致速度快速变化,优秀的瞬态响应能真实反映车辆的动态性能。
速度分辨率(Speed Resolution):指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速度变化量。例如,若分辨率为0.1公里/小时,则小于此变化的速度差异就无法被精确捕捉。
纵向滑移率(Longitudinal Slip Ratio):在越野场景下,轮胎与地面之间经常发生相对滑动。纵向滑移率是车辆实际速度与车轮线速度之间的差异百分比,反映了轮胎的抓地性能。例如,滑移率 = (车轮线速度 - 车辆实际速度) / 车辆实际速度
。精确测量车辆实际速度是计算滑移率的基础。
横向滑移角(Side Slip Angle):车辆前进方向与实际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在侧向抓地力不足或转弯时尤为重要,反映车辆的横向稳定性。虽然不直接是速度,但精确的车辆速度和姿态信息是计算横向滑移角所必需的。
这些参数的准确获取和评价,是确保越野车辆性能达标、驾驶辅助系统(ADAS)功能完善以及安全性提升的基石。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在非接触式速度测量领域,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以满足越野车辆测试的需求,它们各具特点和适用场景。
a.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
雷达多普勒测速技术,就像交警测速枪的工作原理一样,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利用多普勒效应来计算目标的速度。想象一下,当一列火车向你驶来时,它的汽笛声会变得尖锐(频率变高),驶离时则变得低沉(频率变低),这就是多普勒效应在声波上的体现。雷达测速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只不过它用的是电磁波。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发射出一束已知频率的电磁波(如微波),当这束波遇到移动的物体(比如越野车的车轮下方地面)并被反射回来时,由于物体与传感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反射波的频率会发生微小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叫做多普勒频移(fd
)。传感器接收到反射波后,通过测量这个频移,就能精确计算出目标的相对速度。
多普勒频移fd
与相对速度v
、发射波频率f0
、光速c
以及雷达波束与目标运动方向的夹角θ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fd = (2 * v * f0 * cos(θ)) / c
其中,v
是目标相对于传感器的速度,f0
是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频率,c
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光速),θ
是雷达波束方向与目标运动方向的夹角。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通常会固定在车辆底部,向下方的地面发射波束,因此θ
角一般很小,cos(θ)
接近1,使得测量结果主要取决于车辆对地速度。
核心性能参数: 典型的测量范围可以从0.5公里/小时到400公里/小时以上。速度精度在良好条件下可以达到±0.1%至±0.5%。更新速率通常在100赫兹到1000赫兹,响应时间快,可以在几十毫秒内完成一次测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真正的非接触式测量,直接测量对地速度,不受车轮打滑影响,因此在越野路况下尤其有用。受光照、灰尘、轻微雨雪等环境影响较小,全天候工作能力强。安装相对简单,功耗较低。* 缺点: 测量精度可能受地面反射特性影响(例如,非常光滑的冰面或松散的沙土可能会导致信号衰减或散射)。当车辆姿态发生剧烈变化时(如跳跃或大幅度侧倾),雷达波束与地面夹角θ
的变化可能会引入误差。成本适中。
b. 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融合技术
这种技术就像是让车辆拥有了“内外兼修”的导航系统。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例如GPS、北斗)提供车辆在地球上的精确位置和基于位置变化的速度信息,而IMU则像车辆的“内耳平衡器官”,实时感知车辆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将两者数据结合起来,就能取长补短,得到非常精准的速度和姿态信息。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GNSS: 接收来自多个卫星的信号,通过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接收器(车辆)的精确三维位置。通过连续位置数据的时间变化率来计算速度。高精度的GNSS系统(如RTK-GNSS)通过接收来自基站的差分校正数据,可以消除大部分误差,将定位精度提升到厘米级,从而实现极高的速度测量精度。* IMU: 包含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分别测量车辆在三个轴向上的线加速度和角速度。这些原始数据经过积分可以得到速度和姿态变化,但IMU数据长期存在漂移误差。
通过卡尔曼滤波等先进算法,GNSS的精确位置和速度可以校正IMU的长期漂移,而IMU的高频、短时数据则能弥补GNSS在信号短暂遮挡(如经过树林、涵洞)时的空缺,并提高动态条件下的速度和姿态更新率。
核心性能参数: RTK-GNSS系统能提供小于2厘米的定位精度,速度精度可达到0.03公里/小时,航向精度0.05度。数据更新率通常在100赫兹,如果与高性能IMU集成,甚至可以达到1000赫兹。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极高的绝对速度和位置精度,被广泛认为是车辆测试的“金标准”。能提供全面的车辆动力学参数,包括姿态、加速度、角速度等。非接触式,安装在车顶即可。* 缺点: 易受GNSS信号遮挡影响,在茂密的树林、峡谷或城市高楼区域可能失去精度或信号。RTK系统需要差分基站或网络RTK服务,增加了部署复杂性和成本。对安装位置有一定要求,需要良好的天空视野。
c. 激光三角测量位移传感器
这种技术就像用一把高度精确的“激光尺”来测量物体表面的起伏和距离变化。它不是直接测速,而是通过高频率测量物体在特定点的位移,再通过位移对时间的变化来推算速度。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传感器发射一道激光束(通常是点状或线状)照射到目标表面。目标表面反射的激光束被传感器内的接收镜头捕获,并投射到位置敏感探测器(如CMOS或PSD)上。当目标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反射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也会相应移动。根据已知的激光发射角度、接收镜头焦距和探测器上的位置变化,利用三角几何原理,传感器可以精确计算出目标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或位移。
d = L * tan(α) / (tan(α) + tan(β))
(简化版,实际更复杂)其中,d
是距离,L
是基线长度,α
是发射角,β
是反射角(与光斑在探测器上的位置相关)。速度可以通过位移Δx
和时间Δt
计算:v = Δx / Δt
。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从几毫米到数百毫米不等,分辨率可达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线性度通常在±0.05%至±0.1%满量程。测量速率从几百赫兹到几千赫兹。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极高的距离测量精度和分辨率,可用于测量车辆底盘离地间隙、悬挂行程等,通过对这些微小位移的快速测量,可以间接获取局部或相对速度信息。非接触式,适用于测量不规则表面。* 缺点: 测量范围相对较小,通常用于局部、近距离的位移检测。易受目标表面颜色、材质、光泽度等光学特性影响,某些非常暗或高反光的表面可能难以测量。在灰尘、泥水等恶劣环境下,激光束或接收镜头可能被污染,影响测量精度。直接用于大范围对地速度测量不如雷达或GNSS方便。成本中等偏高。
d. 智能3D视觉系统
智能3D视觉系统就像给车辆装上了一双能“看懂”三维世界的眼睛。它通过主动投射光线,结合摄像头来重建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并能识别和跟踪物体,从而实现对速度的间接或直接测量。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系统通常采用结构光或激光线扫描技术。它会向目标表面投射一条已知的激光线或编码图案(结构光)。内置的高分辨率相机从不同角度捕获这些被物体表面扭曲或偏移的图案。利用三角测量原理,系统根据激光线或图案的变形情况,计算出目标表面上每个点的三维坐标,从而生成目标表面的密集三维点云。通过连续捕获和分析这些3D点云数据,系统可以识别并跟踪环境中的特征点或车辆底部的地面纹理,进而计算出车辆的运动速度。也可以通过分析轮胎变形、悬挂系统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来辅助速度或相关参数的分析。
核心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Z轴)从几十毫米到几米,分辨率(Z轴)可达微米到毫米级别。视野(X轴)从几十毫米到一米以上。帧率可高达每秒数千个3D轮廓。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能获取丰富的三维信息,不仅能测速,还能用于地形建模、障碍物识别、轮胎变形监测等。非接触式,可集成高性能处理器进行实时数据处理,无需外部PC。* 缺点: 易受环境光照、目标表面特性(如透明、镜面反射)和遮挡影响。数据处理量大,对计算能力要求高。在泥水、灰尘等恶劣越野环境下,镜头清洁和图像识别的鲁棒性面临挑战。成本相对较高。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将对比几家在越野车辆测试中常用的非接触式速度测量品牌及其产品,它们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核心技术。
a. 英国乐吉克英国乐吉克是汽车测试领域的知名品牌,其VBOX系列产品是行业标准之一。它采用的是GNS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融合技术。例如,其VBOX 3i SL RTK系统结合了高精度RTK-GNSS和多轴IMU数据,通过先进的卡尔曼滤波算法,提供极其精确的车辆位置、速度、加速度和姿态信息。其核心性能参数包括:RTK定位精度小于2厘米,速度精度高达0.03公里/小时,数据更新率可达100赫兹(IMU集成时可达1000赫兹)。在越野测试中,乐吉克的产品以其卓越的精度和在极端动态条件下的稳定性能而闻名,尤其适合需要全局高精度运动学数据的场景。
b. 英国真尚有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是一款高性能的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这款传感器利用Ka频带35.5 ±0.1 GHz的微波,通过测量多普勒频移来直接获取车辆对地速度。它的测量范围广,可测速度从0.8公里/小时到480公里/小时,在低速和高速环境下均能适用。在低速1英里/小时情况下,测量精度可达±0.34%,能够满足越野测试对速度精度的要求。它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更新周期为0.01秒,能实现实时速度监测。英国真尚有LP-DS100采用非接触式测量,同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使其在车轮可能打滑或地面条件复杂的越野测试中,也能提供可靠的速度数据。该传感器工作电压范围为10.5至16.5VDC,功耗仅2.4W,工作温度范围-17至60°C,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其重量仅为230克,便于安装和移动。
c. 德国米铱德国米铱在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技术领域享有盛誉。其optoNCDT 1750系列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激光三角测量原理,主要用于高精度的距离和位移测量。例如,optoNCDT 1750-500LL型号具有500毫米的测量范围,分辨率高达50微米,线性度±0.06%满量程,测量速率最高可达2.5千赫兹。它通常用于精确监测越野车辆的悬挂行程、底盘离地间隙等参数。虽然不直接测量车辆整体速度,但通过对特定点(如底盘某处)相对于地面的高频位移测量,可以间接分析局部运动速度,或为车身姿态和悬挂系统工作状态提供精细数据,从而辅助评估车辆在越野时的动态响应。其IP67防护等级使其在恶劣环境下的鲁棒性表现出色。
d. 美国康耐视美国康耐视是机器视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In-Sight 3D-L4000智能3D视觉系统结合了3D激光位移测量(结构光)和智能相机技术。通过向物体表面投射激光线并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该系统能够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轮廓数据(点云)。它能够进行高度、倾斜度、体积等多种几何尺寸的精确测量,同时具备高达每秒4000个3D轮廓的帧率。在越野测试中,康耐视的系统可以非接触式地实时监测轮胎变形、悬挂部件位置、车辆底盘离地间隙变化以及复杂地形的局部三维特征。虽然它不是一个直接的速度传感器,但其高速获取三维数据和集成智能处理的能力,可以用于对地面纹理进行特征跟踪,进而推算出车辆的对地速度,或者为其他速度测量系统提供地形和表面条件的辅助信息,以优化测量策略。其IP65防护等级确保了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非接触式速度测量设备,就像为侦察兵挑选最锐利的眼睛和最灵活的耳朵。以下是几个关键技术指标及其对最终测量效果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选型建议:
a. 核心技术指标
测量精度(Accuracy):这是最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数据的可靠性。它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精度越高,意味着测得的速度越接近车辆的实际运动状态。例如,±0.3%的精度要求在100公里/小时时误差不能超过0.3公里/小时。在越野测试中,高精度对于分析车辆性能、验证控制算法(如ABS、ESP)至关重要。
测量范围(Measurement Range):指传感器能有效测量速度的上限和下限。越野车速可能从极低的蠕行(如过障碍)到较高的行驶速度(如在砂石路上),宽广的测量范围能覆盖所有工况。例如,如果传感器低速性能不佳,就无法准确捕捉车辆起步或慢速爬坡时的细微速度变化。
响应时间/更新速率(Response Time/Update Rate):指传感器从速度变化发生到输出更新数据所需的时间。越野测试中车速变化剧烈且频繁,快速响应的传感器能捕捉到瞬时加速、减速或打滑等动态过程,提供更真实、更精细的时间序列数据。更新速率越高(如100Hz、1000Hz),获得的数据点越密集,对动态过程的还原度就越高。
分辨率(Resolution):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速度变化量。高分辨率对于识别速度的微小波动和精确计算滑移率等衍生参数至关重要。
抗干扰能力(Interference Immunity)与环境适应性(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越野环境充满挑战,传感器需要能够抵抗电磁干扰、剧烈震动、冲击、灰尘、泥水、雨雪和极端温度。高防护等级(如IP67)和宽工作温度范围是必要条件。否则,恶劣环境将直接导致数据中断或精度下降。
测量距离(Measurement Distance)与光斑大小(Spot Size):雷达和激光传感器通常有最佳测量距离和光斑大小。测量距离太近可能不安全,太远可能精度下降或信号减弱。光斑大小会影响测量区域,对于需要精细测量某一点(如轮胎局部)或大面积地面(如对地速度)的应用,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斑特性。
b. 选型建议
对于极致的整体车辆运动学精度需求(如ADAS开发、车辆动力学标定): 优先选择GNSS与IMU融合系统。它能提供车辆的全局高精度位置、速度、姿态等全套信息,是行业公认的“金标准”。但需注意测试场地是否有良好的GNSS信号覆盖,并考虑RTK基站或服务的部署成本。
对于直接、可靠的对地速度测量,尤其在车轮打滑或崎岖路面时: 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是理想选择。它直接测量车辆底部对地面的相对速度,不受车轮转速或打滑影响,且对环境条件(如光照、轻微泥水)的鲁棒性较好。例如,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雷达多普勒测速传感器,可提供从0.8公里/小时到480公里/小时的测量范围,适用于需要真实车辆速度以计算滑移率、评估牵引力控制的场景。
对于局部高精度位移监测(如悬挂行程、底盘高度)或辅助速度分析: 可选用激光三角测量位移传感器或智能3D视觉系统。这类传感器能提供极高的距离/位移分辨率,用于分析车辆关键部件的动态变形或位置变化,通过这些变化间接推算局部速度或为整体速度测量提供辅助数据。但需注意其对表面光学特性和清洁度的要求。
综合考量: 在实际越野测试中,往往需要结合多种传感器进行多源数据融合。例如,GNSS+IMU提供全局高精度运动学数据,雷达多普勒传感器提供独立的对地速度验证,而激光位移或3D视觉系统则提供局部细节(如底盘状况、轮胎变形)。这样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整体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能交叉验证,确保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获得可靠的速度数据。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高性能的传感器,在实际越野测试中也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像再好的厨师也可能遇到食材问题。
a. 常见问题及原因
GNSS信号丢失或精度下降:在茂密的森林、深邃的峡谷、高大的建筑物旁或桥下穿行时,GNSS卫星信号可能被遮挡,导致定位和测速数据中断或精度急剧下降。这就像导航仪突然“失声”,让你不知道身在何处。
雷达/激光传感器受地面影响:在极端松软的沙地、积雪覆盖的表面、反光的水面或高度不均匀的碎石路面,雷达波或激光束可能无法有效反射,导致信号弱、数据不稳定或出现“跳变”。这就像用手电筒照在雾气上,光线会散开,看不清目标。
传感器安装问题:越野车的剧烈震动和冲击可能导致传感器松动、移位或光学/天线窗被污垢覆盖。安装角度不正确也会引入系统性误差,尤其对于对安装角度敏感的多普勒雷达。
环境污染和磨损:泥浆、灰尘、水溅等恶劣环境会迅速覆盖传感器表面,特别是光学镜头或雷达天线罩,从而阻碍信号传输和接收,导致数据质量下降。传感器本身也可能因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中工作而加速磨损。
多传感器数据同步和融合挑战:当使用多个不同原理的传感器时,确保所有数据的时间戳准确同步,并在不同数据类型之间进行有效融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数据不同步可能导致“张冠李戴”,使得分析结果出现偏差。
b. 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针对GNSS信号问题:
GNSS与IMU融合: 这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IMU在高动态和GNSS信号短暂丢失时能提供连续、平滑的运动数据,弥补GNSS的不足。当GNSS信号恢复时,再由GNSS校正IMU的漂移。
部署RTK基站或使用网络RTK服务: 确保差分校正信号的稳定接收,可以显著提高GNSS的定位和测速精度。
测试路线规划: 尽量避免长时间通过信号完全遮挡的区域。
针对雷达/激光传感器地面影响:
多传感器冗余: 在可能出现问题的路段,结合不同原理的传感器(如雷达对地速度与GNSS+IMU的速度)进行互补测量和交叉验证。
选择适应性强的传感器: 选用具备特殊光学设计(如LL版本激光传感器)、更宽波束或更强信号处理能力的雷达/激光传感器,以应对复杂地面条件。
定期清洁: 在测试间隙或测试后,及时清洁传感器表面,特别是光学窗口或天线罩,确保信号畅通。
针对传感器安装问题:
坚固的安装支架: 设计和使用能够承受越野车剧烈震动和冲击的定制化安装支架,并采用防松螺丝、螺纹胶等固定方式。
精确校准: 在安装后和定期维护时,使用专业的校准工具和方法,确保传感器处于正确的安装位置和角度,例如雷达传感器的对地垂直度。
定期检查: 每次测试前后,对传感器的安装状态进行目视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松动或移位问题。
针对环境污染和磨损:
高防护等级设备: 优先选用具有IP67或更高防护等级的传感器。
保护罩或自清洁系统: 对于光学传感器,可以考虑加装可拆卸的保护罩,或使用带有自动清洁功能的空气吹扫/水洗装置。
耐磨材料: 选择外壳采用耐磨、耐腐蚀材料的传感器。
针对多传感器数据同步和融合挑战:
统一时间基准: 使用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如PTP、NTP)或硬件触发同步,确保所有传感器数据具有精确的时间戳。
标准化数据接口: 选用支持CAN、Ethernet等标准化数据接口的设备,便于数据集成。
专业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 利用能够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并进行时间同步、滤波、融合和可视化分析的专业软件平台。
数据融合算法: 采用如卡尔曼滤波等先进算法,对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得更精确、更鲁棒的最终结果。
非接触式速度测量技术在越野车辆测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像车辆的“眼睛”和“神经”,帮助工程师们全面了解车辆性能。
车辆性能评估与标定:在越野路段进行加速、制动测试时,高精度测速系统可以准确记录车辆的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制动距离,以及在不同附着力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为车辆动力学参数的标定提供可靠数据。
驾驶辅助系统(ADAS)与自动驾驶开发:为越野场景下的自适应巡航、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ADAS功能提供精确的对地速度和车辆运动学数据,用于算法开发和验证,确保系统在复杂地形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地形适应性与悬挂系统分析:结合激光位移传感器或3D视觉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车辆底盘离地间隙、悬挂行程以及轮胎的动态变形,分析车辆在通过障碍、颠簸路面时的姿态变化和悬挂系统的响应性能。
牵引力与滑移率控制优化:通过精确测量车辆对地速度和车轮转速,实时计算轮胎的纵向和横向滑移率,指导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电子稳定程序(ESP)的调校,提升车辆在低附着力路面上的通过性和操控稳定性。
赛车性能调校与驾驶员行为分析:在越野拉力赛等极端赛事中,高精度速度数据可用于分析赛车在各种赛道条件下的极限性能,优化车辆设置,并评估驾驶员的操纵策略和路线选择效率。例如,使用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雷达测速传感器,可以为赛车性能调校提供精确的速度参考。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