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采矿环境中,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监测是一个核心且复杂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作业效率和最关键的安全问题。这里的“被测物”是地下矿山中运行的自动驾驶车辆,比如重型矿卡、铲运机或掘进机。这些车辆通常体积庞大、载荷重、惯性大,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其速度监测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要求:
首先,实时性是基础。想象一下,如果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速度数据出现几秒的延迟,那么在紧急情况下,系统做出判断和执行制动的时机就会延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传感器必须能以极快的速度更新数据,确保控制系统能“即时”感知车辆状态。
其次,高精度是关键。地下矿道环境复杂,坡道、弯道、狭窄通道众多。车辆的速度精度直接影响到自动驾驶系统的路径规划、精确停车、协同作业以及与障碍物的安全距离计算。如果速度测量有较大偏差,例如,实际速度比系统认为的快2公里/小时,那么在紧急制动时,车辆可能比预期多滑行几米,这在狭窄的矿道中可能就意味着碰撞。
再次,宽测量范围和鲁棒性不可或缺。地下车辆既要处理缓慢爬坡、精确装载卸载时的极低速(可能不到1公里/小时),也要在平直矿道上进行较高速的运输作业(可能达到几十公里/小时)。同时,矿山环境常伴有粉尘、水雾、泥浆、振动和剧烈温度变化,这些都会对传感器的性能造成干扰。所以,传感器必须像一个“全能战士”,在各种速度和恶劣工况下都能稳定可靠地工作。
最后,非接触式测量是首选。传统的轮速传感器会受到车轮打滑或磨损的影响,且在泥泞环境中容易失效。非接触式测量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提供更纯净、更可靠的速度数据,就像用探头在远处就能感知物体的状态,而不必直接接触,这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维护便利性。
为了确保地下采矿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和效率,速度监测有严格的参数定义和评价方法。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所有相关系统都能在可控且预期的范围内运行。
瞬时速度 (Instantaneous Speed):这是指车辆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实际行驶速度。它是最直接反映车辆当前运动状态的参数。
评价方法:通常通过高频采样的传感器数据直接获取。在测试时,会与一个高精度的参考速度计(如高精度GNSS/IMU组合系统在有信号区域,或激光测速仪在特定测试段)进行比对,评估其动态响应时间、测量滞后和瞬时误差。对于自动驾驶系统而言,瞬时速度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车辆能否及时调整动力输出或制动,以应对突发情况。
平均速度 (Average Speed):指车辆在一段连续的时间或一段预设的路径上,其速度变化的平均值。这个参数更多用于评估整体运输效率和任务完成情况。
评价方法:在预设的矿道测试路段上,记录车辆通过起点和终点的时间,并测量其总行驶距离,计算出实际平均速度。然后将传感器在同路段输出的速度数据进行累积和平均计算,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以评估其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累积误差和稳定性。
加速度/减速度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这是车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反映了车辆动力性能和制动性能的关键指标。正值为加速,负值为减速。
评价方法:通过对瞬时速度数据进行数学上的求导运算得到。在测试中,会模拟车辆的启动、加速、匀速、减速和紧急制动等工况,分析传感器输出的速度数据推导出的加速度/减速度曲线,评估其响应的平稳性、延迟以及与车辆实际动力学特性的匹配程度。例如,急加速和急减速时,监测系统能否准确捕捉到这些剧烈变化。
行驶距离 (Travel Distance):指车辆从某一初始点开始,到某一终止点为止,所走过的总路径长度。这个参数对于任务调度、资源管理和地图更新非常重要。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瞬时速度数据进行时间积分来获得,或者一些传感器本身就提供距离脉冲输出。在实际测试中,常常与车辆的里程计(如果有)、高精度定位系统(如RTK-GNSS或激光SLAM)测量的实际距离进行比对,以验证其长期累积的距离误差。在地下矿道中,车轮打滑等因素可能导致里程计误差,因此非接触式测距显得尤为重要。
地下采矿自动驾驶系统对车辆速度监测提出了严苛要求,目前市面上涌现出多种技术方案,各有侧重。
3.1 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3.1.1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是实现车辆非接触式速度测量的一种成熟且可靠的方法。它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多普勒效应——这是一种在物理学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就像你听到警车从远处驶来时警笛声调会变高,驶离时会变低一样,这正是因为声波的频率因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发生变化。
在雷达测速中,传感器会发射固定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遇到正在移动的车辆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来。如果车辆正在向传感器靠近,反射回来的电磁波频率就会略微升高;如果车辆正在远离传感器,反射波频率就会略微降低。传感器接收到反射波后,会将其频率与发射波频率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多普勒频移。
这个多普勒频移的大小与车辆的相对速度成正比。其物理基础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f_d = 2 * v * cos(theta) / lambda
其中: * f_d
是多普勒频移,也就是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之间的差值。传感器通过测量这个频移来计算速度。 * v
是目标(车辆)相对于传感器的速度,这是我们最终想要获得的值。 * theta
是雷达波束方向与目标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在地下矿山中,传感器通常会安装在车辆前方或下方,确保雷达波束尽可能与车辆的行进方向平行,此时 theta
接近0度,cos(theta)
接近1,使得速度测量最为精确。 * lambda
是雷达波的波长。由于雷达波速(光速c)和发射频率f_t
是已知的,波长可以计算为 lambda = c / f_t
。
通过上述公式的变换,我们就可以根据测得的多普勒频移f_d
、已知的波长lambda
和安装角度theta
,计算出车辆的精确速度v
:
v = f_d * lambda / (2 * cos(theta))
传感器通常会将这个计算出的速度转换为一系列脉冲信号输出,脉冲的频率与速度成正比。通过累积这些脉冲的数量,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车辆的行驶距离。
核心性能参数:
速度范围:广泛,通常能覆盖从极低速到高速,满足矿山车辆全工况需求。例如,一些高端型号可以测量从0.5 km/h到480 km/h的速度。
精度:根据型号和配置,精度各不相同。某些型号在低速时可以达到约±0.3%的精度,在高速时也能保持在±1%以内。
响应时间:通常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更新周期在几十毫秒级别,能够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
优缺点:
优点:
非接触式:避免了与车轮直接接触带来的磨损、打滑等问题,提高了测量的安全性和维护便利性。
环境适应性强:与光学传感器相比,雷达波对粉尘、烟雾、雾气等具有更好的穿透能力,在地下矿山常见的恶劣环境中表现更稳定。
测量范围广、响应快:能够应对矿山车辆从蠕行到高速运输的各种速度需求,并提供实时的速度数据。
功耗相对较低:一般在几瓦特水平,对车辆电源系统负担小。
缺点:
角度依赖:测量精度受安装角度 theta
影响,需要精确校准。
多径效应:在金属结构多、反射强的矿道环境中,雷达信号可能发生多次反射,产生“虚假目标”或造成测量误差,需要通过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抑制。
无法直接区分方向:简单的多普勒雷达只能测量速度大小,要区分前进或后退方向通常需要更复杂的信号处理或结合其他传感器。
适用场景:对实时性、非接触、宽速度范围和一定程度恶劣环境适应性有较高要求的车辆速度及距离测量,是地下矿山自动驾驶车辆常用的主要测速手段之一。
3.1.2 激光雷达 (LiDAR) 测速技术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这些脉冲从物体表面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即飞行时间,ToF)来确定距离。就像用尺子量距离一样,只不过激光雷达用光速这个“尺子”来计算,光速是恒定的,所以时间越长,距离就越远。
原理与物理基础:
距离计算:d = (c * t) / 2
,其中 d
是距离,c
是光速,t
是激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往返时间。
速度计算:车辆速度可以通过连续测量目标在不同时刻的距离变化率来间接获得,即 v = (d_n - d_{n-1}) / (t_n - t_{n-1})
。更先进的激光雷达通过生成三维点云,并利用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算法或目标跟踪算法,分析点云中特征点的连续运动,从而推断出自身或目标的速度。
核心性能参数:
距离精度:通常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测量范围:可达几十米到数百米,取决于激光功率和目标反射率。
更新率:10-100 Hz,可提供高频数据。
优缺点:
优点:能够构建高精度的三维环境模型,对障碍物检测和地图构建至关重要。测距精度高,可用于精细化定位和速度估计。
缺点:在地下矿山环境中,粉尘、水雾、泥浆等颗粒会散射或吸收激光,严重影响其有效探测距离和测量精度。激光受环境光照影响较小,但极端恶劣天气仍是挑战。成本普遍较高。
适用场景:主要用于地下矿车的环境感知、障碍物检测、三维地图构建,同时通过对环境点云的分析辅助车辆的速度估计。
3.1.3 GNSS/IMU融合导航测速技术
这种技术是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例如GPS、北斗)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结合起来使用。你可以把GNSS想象成一个能告诉你“你在哪里,去哪里,多快”的全球定位向导,而IMU则是一个“内部指南针和加速度计”,它独立记录车辆的每一个微小动作。
原理与物理基础:
GNSS:在室外,它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提供车辆的绝对位置和速度信息。速度通常通过对多普勒频移的卫星信号进行分析直接计算,或者通过连续位置数据求导得到。
IMU:包含三轴加速度计(测量车辆在各个方向的加速力)和三轴陀螺仪(测量车辆的旋转速度)。在GNSS信号受阻或丢失时(例如进入地下矿山),IMU能够进行“惯性推算”,即通过对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进行高频积分,来估计车辆在短期内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变化。
速度计算:v(t) = v(t0) + Integral[a(tau) d(tau)]
,其中a(tau)
是加速度。
融合:GNSS和IMU的数据通过复杂的算法(如卡尔曼滤波)进行融合。当GNSS信号良好时,它会校正IMU的累积误差;当GNSS信号丢失时,IMU的高精度短期数据能提供平滑、连续的导航信息,填补GNSS的空白。
核心性能参数:
GNSS良好时定位精度:厘米级。
速度精度:厘米/秒级别。
更新率:通常100-200 Hz。
优缺点:
优点:在GNSS信号良好的区域,提供高精度的绝对位置和速度。在地下等GNSS信号受阻区域,IMU可以提供短时、高更新率的连续数据,实现“死区推算”,是实现导航连续性的关键。
缺点:地下矿山深处完全没有GNSS信号,纯IMU推算会随时间积累误差,导致速度和位置的漂移,需要定期通过其他局部定位系统(如UWB、里程计或SLAM)进行校正。设备成本较高。
适用场景:需要高精度定位和速度信息,且可能频繁进出GNSS信号覆盖区域(例如矿井出入口),或者与地下局部定位系统结合使用的场景。
3.1.4 惯性导航系统 (INS) 测速技术(基于光纤陀螺)
惯性导航系统(特别是采用光纤陀螺,FOG技术的系统)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导航解决方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拥有极强“内感知力”的系统,无论身处何处,它都能独立地感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并计算出自己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完全不需要外部信号的帮助。
原理与物理基础:
INS系统内部集成了一组高精度的三轴加速度计和三轴陀螺仪。这里尤其强调光纤陀螺(FOG),它利用Sagnac效应——当光在旋转的环形光纤中传播时,沿不同方向传播的光束会产生时间差,通过测量这个时间差就能极其精确地感知到角速度。
加速度计测量车辆的线加速度,陀螺仪测量车辆的角速度。系统内部的处理器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如高频积分和姿态解算),实时处理这些原始数据,不断更新车辆相对于其初始位置、速度和姿态的变化。
速度计算:通过对加速度计测量到的车辆三轴线加速度进行一次时间积分,就能推算出当前车辆的速度。
v(t) = v(t0) + Integral[a(tau) d(tau)]
FOG INS由于其极低的漂移和高精度特性,使得纯惯性推算出的速度和位置信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准确,远超普通的MEMS惯性测量单元。
核心性能参数:
短期速度精度:通常可达毫米/秒级别。
定位漂移:导航级FOG INS的定位漂移率极低,例如每小时仅数米到数十米。这意味着即使在长时间运行中,其相对速度和位置误差增长也十分缓慢。
更新率:通常在数百赫兹到千赫兹级别,提供极高的实时性和数据流密度。
优缺点:
优点:
完全独立自主:在任何外部信号完全不可用的地下矿山深处,都能独立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
极高精度与稳定性:由于采用了光纤陀螺等高性能传感器,其短期精度和长期稳定性远高于普通IMU,是目前纯惯性导航的最高水平。
抗干扰能力强:不受粉尘、水雾、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缺点:
成本极高:光纤陀螺技术复杂,制造成本昂贵。
需要精准初始对准:系统启动前需要一个精确的初始位置和姿态作为参考。
长期漂移仍存在:尽管漂移极低,但作为纯惯性系统,长时间运行后仍会有累积误差,可能需要通过周期性的地图匹配、局部定位系统或里程计来辅助校正。
适用场景:对速度、位置和姿态精度要求达到最高级别,且外部信号完全不可用(例如地下深部、无任何辅助设施)的极端苛刻场景,如高精度钻探、巷道掘进等对车辆姿态和轨迹精度要求极高的作业。
3.2 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在地下采矿自动驾驶系统中,针对高精度车辆速度监测,市场上有一些领先的品牌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案。
德国赛博 德国赛博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知名品牌,其MRS系列三维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环境感知和障碍物检测。例如MRS6000系列采用激光雷达(ToF)技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其飞行时间来获取距离信息。其核心性能参数包括:测量范围可达300米(10%反射率下可达120米),扫描角度360°,扫描层数24层,角分辨率水平0.13°,垂直1.6°。这款产品以其坚固耐用、高可靠性和IP69K的防护等级而著称,非常适合地下矿山等恶劣环境下的障碍物检测和环境建模。虽然它主要用于距离和环境感知,但通过对连续距离数据的分析,也可以衍生出车辆的速度信息,辅助决策。
英国真尚有 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是一款高性能的车辆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它利用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反射回的雷达信号的频率偏移来直接计算车辆速度。其突出特点包括:测量速度范围广,可测速度从0.8km/h到480km/h,在1英里/小时时测量精度可达±0.34%,更新周期仅0.01秒,具有极快的响应速度。最远可检测约300米外的普通尺寸汽车的速度,且抗干扰能力强,采用Ka频带35.5 ±0.1 GHz频率。该传感器重量轻便,仅230克,易于安装。英国真尚有LP-DS100凭借其高精度、快速响应和在粉尘、水雾等环境中相对优秀的穿透能力,成为地下矿山车辆速度监测的理想选择。它主要侧重于提供高精度的瞬时速度和行驶距离数据。
加拿大诺瓦泰 加拿大诺瓦泰是GNSS定位领域的领导者,其PwrPak7系列产品属于GNSS/IMU融合导航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多频段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高性能惯性测量单元(IMU)。在GNSS信号可用的环境下,可提供RTK模式下水平0.8 cm + 1 ppm RMS的高精度定位。在GNSS信号受阻的地下环境,它能利用IMU进行惯性推算,并通过卡尔曼滤波等算法融合数据,提供连续、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更新率最高达200 Hz。PwrPak7的优势在于其在复杂多变环境下,能有效弥补GNSS不足,实现平稳过渡和死区推算,确保车辆的持续导航能力。
法国赛峰 法国赛峰在惯性导航技术方面拥有顶尖实力,其Sigma 40系列是基于光纤陀螺(FOG)技术的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INS)。这种系统集成高精度加速度计和FOG,通过惯性推算算法,提供高更新率、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且完全独立于外部信号(如GNSS)。FOG陀螺漂移极低,更新率通常为几百赫兹到千赫兹级别。Sigma 40系列在没有任何外部定位信号的地下矿山深处,能提供最可靠、最稳定的姿态和相对速度信息,对于维持车辆在极端环境下的自主运行至关重要,但其成本也相对较高。
3.3 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地下采矿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监测设备时,不能仅仅看单一参数,而是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技术指标及其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精度 (Accuracy):
实际意义:衡量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高精度意味着车辆能更准确地知道自己跑多快。
影响:直接影响安全距离的计算、路径规划的精细度、制动距离的预测以及多传感器融合的可靠性。如果精度不足,可能导致车辆“误判”自身速度,增加碰撞风险。
选型建议:对于要求高安全等级和精细作业的场景(如狭窄巷道、高精度装卸),应优先选择精度达到±0.5%甚至更高的传感器。而对于长距离运输、对速度变化不那么敏感的场景,±1%左右的精度可能也足够。
响应时间/更新率 (Response Time/Update Rate):
实际意义:传感器从采集数据到输出结果所需的时间(响应时间)以及每秒能提供多少次数据更新(更新率)。它决定了系统对速度变化的感知有多快。
影响:低响应时间(高更新率)保证了车辆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在紧急制动或突然加速时,如果传感器响应慢,控制系统就无法及时获取最新速度,从而延迟决策和执行,可能导致控制失稳或安全隐患。
选型建议:自动驾驶系统通常要求更新率在50Hz(每秒50次)以上,对于高速或动态变化快的场景,100-200Hz甚至更高更新率的传感器更为理想。毫秒级的响应时间是确保系统实时性的基石。
测量范围 (Measurement Range):
实际意义:传感器能够测量到的最小速度和最大速度。
影响:决定了传感器是否能覆盖车辆的所有工作速度。例如,矿车在装卸作业时可能以极低速(0.5-1 km/h)蠕行,而在平直矿道运输时可能达到几十公里/小时。传感器必须能准确捕捉这些极端速度。
选型建议:确保传感器的最小测量速度满足车辆最慢的作业需求,最大测量速度覆盖车辆的最高设计速度并留有余量。例如,若车辆最高时速50km/h,则选择能测到60-80km/h的传感器更稳妥。
抗干扰能力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实际意义:传感器在恶劣环境(如粉尘、水雾、泥浆、震动、温度变化、电磁干扰)下仍能保持稳定测量的能力。
影响:地下矿山是典型的恶劣环境。如果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差,测量数据会频繁出现误差甚至丢失,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被迫停机。
选型建议:优先选择防护等级高(如IP67/IP69K)、工作温度范围广、采用穿透性强(如雷达)或抗干扰技术(如FOG INS)的传感器。多传感器融合也是提高鲁棒性的有效手段。
安装便利性、尺寸与功耗 (Ease of Installation, Size & Power Consumption):
实际意义:传感器安装的简易程度、物理大小是否适合车辆空间,以及工作所需的电量。
影响:大型传感器可能难以集成到现有车辆结构中;高功耗会增加车辆电池负担,影响续航或需要更强大的电源系统;复杂的安装会增加部署和维护成本。
选型建议:选择轻便、紧凑、功耗低的传感器,同时考虑其接口兼容性(如CAN、以太网)和安装方式(是否需要额外支架或防护)。
差异化选型建议:
对于主要关注车辆精确速度、长距离运输和恶劣环境适应性的场景: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是高性价比的选择。例如,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具有较广的测量范围和较快的响应速度,能够适应矿山环境。它能直接提供高精度速度,且对粉尘和水雾有较好的穿透力。
对于需要全局高精度定位、速度及姿态信息,且矿井出入口有GNSS信号,或能与UWB等局部定位系统结合的场景:GNSS/IMU融合系统是理想方案,确保导航的连续性和高精度。
对于需要精细环境感知、障碍物检测和地图构建,同时辅助车辆速度估计的场景:激光雷达是核心传感器,但需注意其在极端粉尘和水雾环境下的性能局限。
对于极端地下深部作业,没有任何外部信号,且对速度、位置、姿态精度要求极高(如高精度掘进)的场景: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FOG INS)是唯一的独立解决方案,但成本是重要考量。
多传感器融合:无论选择哪种主传感器,在地下采矿自动驾驶系统中,通常都需要采用多种传感器融合的策略,例如雷达与惯导、激光雷达与里程计等,互相弥补短板,提高整体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3.4 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地下采矿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监测实践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和技术的复杂性,会遇到一些独特的问题。
问题1:粉尘、水雾、泥浆等环境因素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原因及影响:地下矿山作业会产生大量粉尘,巷道中也常有水雾和泥泞。这些颗粒物会散射、吸收光学信号(如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信号,导致信号衰减,降低传感器的有效探测距离和测量精度,甚至造成信号完全丢失。泥浆溅射则可能直接覆盖传感器表面,使其失效。
解决建议:
定期清洁与防护:制定严格的传感器表面清洁维护计划,并为传感器加装防护罩或气幕(air curtain),通过高速气流吹走附着物,减少脏污影响。
选择穿透力强的传感器:对于速度测量,多普勒雷达相对于激光雷达和可见光摄像头,在粉尘和水雾中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因此可作为主要测速手段。
多传感器融合:结合不同物理原理的传感器,例如在恶劣环境下,当光学传感器受影响时,雷达和惯导系统可以继续提供速度信息。
优化安装位置:将传感器安装在受污染影响最小的区域,如车辆上方或侧面,并考虑气流方向。
问题2:GNSS信号在地下矿山中的缺失
原因及影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信号无法穿透厚重的岩层,因此在地下矿山深处完全无法使用,导致GNSS/IMU融合系统失去外部校正源,纯惯导系统会积累漂移。
解决建议:
依赖纯惯性导航:使用高精度的惯性导航系统(INS,如基于FOG的系统),它不依赖外部信号,短期内可提供高精度速度和姿态。
辅助局部定位技术:结合UWB(超宽带)定位系统、里程计、磁导航或视觉里程计(Visual Odometry, VO)等局部定位技术,为惯导系统提供周期性校正,抑制误差累积。
SLAM技术应用:利用激光雷达或深度摄像头结合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算法,实时构建环境地图并定位自身,从而推算车辆速度。
问题3:多径效应和地面杂波对雷达测速的影响
原因及影响:在金属管道多、岩壁反射强烈的地下矿道中,雷达信号可能会经历多次反射(多径效应),导致接收到的信号复杂,难以准确识别真正的目标速度。同时,传感器自身附近固定结构(如车辆底盘、矿道壁)的反射会产生固定频率杂波,影响对移动目标多普勒频移的识别。
解决建议:
优化传感器安装角度和位置:通过调整雷达的俯仰角和偏航角,尽量让波束聚焦于目标方向,并减少对地面和侧壁的无用照射。
高级信号处理算法: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如杂波抑制滤波器、卡尔曼滤波、多目标跟踪算法等,从复杂的反射信号中提取出有效的目标速度信息。
频带选择:选择抗多径能力较强的雷达频带(如更高频率的Ka波段,其波束更窄,方向性更强)。
问题4:传感器数据漂移和长期累积误差
原因及影响:所有传感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固有误差,特别是惯性传感器,其误差会随时间不断累积,导致速度和位置信息逐渐偏离真实值。
解决建议:
多传感器融合:通过融合互补的传感器(如雷达、里程计、惯导),利用各自的优势互相校正误差,例如,雷达提供瞬时速度,惯导提供高频运动信息,里程计提供长距离累积距离,通过融合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输出更精确和鲁棒的速度。
定期校准:按照制造商的指导或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在地下矿山,可在预设的校准点进行短距离或短时间的静态校准。
地图匹配与回环检测:结合预先构建的高精度地图,通过实时传感器数据与地图进行匹配,校正车辆的累积位置和速度误差,尤其是在车辆经过已知区域时进行“回环检测”来消除误差。
地下采矿自动驾驶系统的速度监测技术在多个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自动驾驶矿卡的速度控制:在地下狭窄、坡度多变的矿道中,高精度速度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矿卡的运行速度,确保车辆在上下坡、急弯道时都能按照预设的安全速度行驶,有效避免超速或失控风险,同时优化运输效率。
掘进机的高精度作业:掘进机在开凿巷道时,需要极其精确的速度和姿态控制。速度监测系统可以为掘进机提供厘米级的速度和位移信息,确保其按照预设的轨迹和速度进行掘进,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减少偏差。
地下输送带速度监控:非接触式速度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地下矿山的输送带上方,实时监测输送带的运行速度。这有助于检测输送带是否打滑、过载或速度异常,及时调整运行状态,防止物料堆积或设备损坏,保障生产流程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无人钻机定位与速度跟踪:在地下深部区域,无人钻机执行精确钻孔任务,需要对自身的速度和位置进行高精度跟踪。例如,结合多普勒雷达(如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具有快速响应和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实现钻机在钻进过程中的精确速度控制和微位移监测,确保钻孔的准确性。
参考资料 (此处不列出具体标准编号信息,因为在正文中已避免)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