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作为我们监测的目标,本质上是一个在地面或特定轨道上高速移动的实体。从技术监测的角度看,它有几个关键特征:
运动状态多样性: 车辆不仅有直线运动,还有加速、减速、转弯等复杂运动,速度变化范围可以非常大,从几乎静止到数百公里每小时。
尺寸与形状各异: 车辆的类型繁多,从小型轿车到大型货车,尺寸和形状差异显著,这会影响信号的反射特性。
材料与表面特性: 车辆外壳多为金属、塑料等材料,对电磁波或光波的反射特性各不相同,表面也可能沾染灰尘、泥浆、水渍等。
基于这些特性,一个理想的车辆速度监测系统必须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非接触式测量: 这是首要前提,意味着传感器不能直接与车辆物理接触,以保证安全、避免磨损,并实现远距离监测。
宽广的速度测量范围: 需要覆盖从低速行驶(如0.8km/h)到高速行驶(如480km/h)的各种场景,以适应不同道路和应用需求。
高精度与快速响应: 速度数据必须准确可靠,误差要足够小;同时,系统对速度变化的感知要足够迅速,能够实时捕获瞬时速度,确保数据的新鲜度。
远距离检测能力: 特别是对于高速公路等场景,传感器需要能在较远距离(如数百米)外准确测量,以便有足够的预警和处理时间。
强大的抗恶劣气候能力: 车辆行驶的环境复杂,系统必须能在雨、雪、雾、沙尘、高温、低温等严苛气候条件下稳定工作,这是确保全天候、全季节运行的关键。
抗干扰能力: 复杂的交通环境和电磁环境(如其他车辆的电子设备、无线通信)可能产生干扰,监测系统需要具备有效滤除干扰、提取真实信号的能力。
在车辆速度监测领域,一些核心参数的定义和评价方法是行业标准化的基础。我们通常关注以下几类监测参数:
车辆速度(Vehicle Speed): 这是最直接的参数,定义为车辆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其评价方法通常是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的数据,计算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
车流量(Traffic Volume): 指在特定路段或特定时间内,通过监测点的车辆总数。评价方法是统计通过监测区域的车辆数量。
车道占有率(Lane Occupancy): 表示在某一时间段内,车辆占据路面总面积的百分比,或某一检测点被车辆占据的时间比例。评价方法通常是计算车辆在检测器覆盖范围内的持续时间与总监测时间的比值。
车辆类型分类(Vehicle Classification): 将车辆按照预设的标准(如长度、轴数、车型)进行分类。评价方法是通过传感器获取的车辆尺寸、轮廓等信息进行识别。
排队长度(Queue Length): 指在交通拥堵或信号灯前,等待通行的车辆队伍长度。评价方法是通过距离传感器测量或图像识别技术估算。
这些参数的定义和评价方法,是为了确保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交通管理、规划和科研提供统一的依据。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市面上实现车辆非接触式速度监测的技术方案多种多样,各有其独特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这里我们将介绍几种主流技术。
多普勒雷达技术
想象一下,你站在铁路边,一列鸣笛的火车迎面驶来时,你听到的汽笛声会比火车远离时更高亢;当火车远离时,汽笛声则会变得低沉。这种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声源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音频率会发生变化。多普勒雷达测速的原理与之非常相似,只不过它用的是电磁波而不是声波。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多普勒雷达传感器会发射一束特定频率的连续电磁波(通常是微波)。当这束电磁波遇到移动的车辆时,部分能量会被车辆反射回来。如果车辆正在向传感器靠近,反射波的频率就会升高;如果车辆正在远离传感器,反射波的频率就会降低。传感器接收到反射波后,会将其与发射波进行比较,从而检测到这个频率的偏移,也就是“多普勒频移”(f_d)。
这个多普勒频移与车辆的相对速度之间存在直接的数学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f_d = 2 * v * cos(theta) / lambda
其中:* f_d
代表多普勒频移,是传感器实际测量到的频率变化量。* v
代表车辆相对于传感器的速度(我们想要测量的目标)。* cos(theta)
是一个角度因子,theta
是雷达波束方向与车辆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这个因子告诉我们,雷达只测量车辆沿雷达波束方向的速度分量。如果车辆正对着雷达运动(theta=0
度),cos(theta)
等于1,测量到的就是车辆的实际速度;如果车辆与雷达波束方向垂直(theta=90
度),cos(theta)
等于0,多普勒频移为零,理论上就无法测到速度。* lambda
是雷达发射波的波长。波长越短(即频率越高),多普勒频移就越大,越容易测量。
通过测量f_d
和已知lambda
以及安装时的theta
角,传感器就能准确计算出车辆的速度v
。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速度范围: 车辆多普勒雷达的速度测量范围通常较广,可以覆盖从低速到高速的应用场景,例如从0.8 km/h 到 480 km/h。
精度: 多数多普勒雷达在低速情况下能实现较高的测量精度,部分产品在1英里/小时的速度下,可以达到±0.34%左右的精度。
响应时间: 现代多普勒雷达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响应,一些产品的刷新周期可以达到0.01秒,实现实时速度监测。
检测距离: 多普勒雷达的检测距离取决于其设计和应用场景,一些产品能够检测到300米甚至更远距离的车辆。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全天候工作能力强: 微波(尤其是Ka频带等较高频段)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受雨、雪、雾、灰尘等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能保证在几乎所有天气下稳定工作。就像收音机信号在雾天也能清晰接收一样,雷达波也能穿透雾气。
远距离、宽范围检测: 能够在大范围、高速场景下进行有效监测。
非接触式: 无需路面施工,安装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对交通影响小。
高精度和快速响应: 能够提供可靠且及时的速度数据。
缺点:
角度依赖性: 测量的速度是相对速度在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分量,需要考虑安装角度进行补偿,否则可能引入误差。
多径效应和杂波: 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雷达波可能从多个物体(如路边建筑、标志牌)反射回来,产生多径效应,或接收到不相关的杂波信号,需要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来滤除。
对静止目标不敏感: 纯粹的多普勒雷达难以精确测量静止或极低速目标(因为频移很小),但一些先进的雷达技术(如FMCW)可以弥补此不足。
激光扫描技术(激光雷达)
想象你手持一个激光测距仪,对着目标发射一束激光,然后测量激光打到目标上再反射回来的时间。时间越长,距离越远。激光扫描仪就是把这个动作高速重复,同时向不同方向发射多束激光,就像用一支光笔快速描绘出一幅立体图。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激光扫描仪(激光雷达)基于脉冲飞行时间(Time-of-Flight, ToF)原理。它发射短促的激光脉冲,并精确测量从激光发射到接收到物体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由于光速是已知常数,通过以下公式即可计算出距离:
距离 = (光速 * 飞行时间) / 2
通过高速旋转或多层发射激光束,传感器能够迅速获取被测区域内大量点的距离信息,从而构建出物体的2D轮廓或3D点云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车辆的检测、定位、尺寸测量和分类。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扫描角度: 常见为270°,提供宽广的视野。
扫描层数: 从单层到多层(如4层或更多),层数越多,获取的3D信息越详细。
测量范围: 从0.25米到50米,或更远。
角度分辨率: 通常0.16°,决定了对物体细节的捕捉能力。
测量频率: 50赫兹或更高,决定了数据更新的速度。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高精度、高分辨率: 能够提供非常精确的距离和详细的物体轮廓信息,非常适合车辆的精细分类和识别。
不受环境光影响: 激光主动发光,不受白天、夜晚或光照变化的限制。
定位精确: 可以提供物体在空间中的精确三维坐标。
缺点:
受恶劣天气影响大: 激光在雨、雪、雾、沙尘等天气下会被严重衰减和散射,导致测量性能急剧下降,有效探测距离缩短,甚至失效。
成本较高: 相较于雷达或视频系统,多层高性能激光雷达的成本通常更高。
视频图像处理技术
就像你在观看一部影片,通过连续的画面变化,你的大脑能够判断画面中车辆的移动方向和快慢。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就是让计算机来完成这个“观看”和“理解”的过程。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该技术利用高分辨率摄像头采集实时视频流。系统内置的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会对视频帧进行分析。它通过比对连续帧中像素的变化,识别出移动的车辆目标。通过追踪目标在图像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和时间,可以计算出车辆的速度、计数车辆、进行分类,甚至检测交通拥堵、停车、逆行等异常事件。
其物理基础主要依赖于光学成像原理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车辆在图像传感器上形成投影,算法通过分析这些投影随时间的变化来推断车辆的运动状态。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检测功能: 车辆存在、计数、分类、速度、占有率、排队长度等。
事件检测: 拥堵、停车、逆行、交通事故等多种复杂事件。
工作条件: 通常支持白天及夜间工作模式(需配合补光)。
精度: 车辆计数和速度检测精度较高,但具体数值受环境影响较大。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信息丰富: 除了速度,还能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和多种交通参数,便于人工核查和综合分析。
非侵入式安装: 摄像头通常安装在道路上方或侧面,不需要破坏路面。
多功能性: 一个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多种监测功能和事件检测。
部署灵活: 易于安装和扩展。
缺点:
极易受环境影响: 性能高度依赖于光照条件(白天、夜晚、阴影、逆光)、天气状况(雨、雪、雾会严重影响图像质量),以及摄像头是否被遮挡。一旦图像模糊或被遮挡,检测能力会大幅下降。
隐私问题: 涉及视频录像,可能引发公众对隐私的担忧。
计算资源需求高: 特别是涉及深度学习的算法,需要强大的处理器进行实时分析。
超声波传感技术
就像蝙蝠在夜里飞行,它发出超声波,然后通过接收回声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以及距离多远。超声波传感器也类似,它发射人耳听不到的声波,通过测量声波往返的时间来判断是否有物体靠近。但是,这种方法就像我们用嘴喊话一样,传不了太远,而且风大的时候会受影响。
工作原理和物理基础:
超声波传感器发射高频声波脉冲。当这些声波遇到物体(如车辆)时,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传感器接收到回声后,测量从发射到接收之间的时间差。由于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已知(但受温度影响),通过以下公式可以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距离 = (声速 * 飞行时间) / 2
通过连续测量距离的变化,可以推断出物体的运动,通常用于检测车辆的存在或进行非常近距离的速度估算。
核心性能参数的典型范围:
检测距离: 通常为0.1米到2米,适用于近距离场景。
响应时间: 约 2.5毫秒,可以快速响应近距离的变化。
供电电压: 直流12至24伏。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成本低廉、简单: 传感器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不受环境光影响: 采用声波,与光学传感器不同,不受光照条件影响。
适用于近距离存在检测: 在停车场车位监测、车辆出入口管理等近距离场景表现良好。
缺点:
测量范围极短: 探测距离非常有限,不适合高速、远距离的车辆速度监测。
受环境因素影响: 声波传播速度受空气温度、湿度影响,测量精度可能波动;强风和声波吸收材料也会干扰测量。
指向性差: 声波束较宽,难以精确识别多个紧密排列的目标。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在车辆速度监测领域,存在多个技术领先的品牌。这些品牌在技术选型和产品性能上各有千秋。
1. 美国维米尔(Wavetronix)
美国维米尔是雷达交通检测领域的佼佼者,以高精度和可靠性著称。* 采用技术: 高分辨率多普勒和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技术。* 核心参数: SmartSensor HD系列产品检测范围最远可达91米,单传感器可覆盖多达22条车道,速度精度达到±1.6公里/小时。*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该公司的产品采用非侵入式安装,可全天候工作,不受恶劣天气和光照条件影响,能提供实时、多车道交通数据,从而降低道路施工和维护成本。
2. 英国真尚有(Zenshine)
英国真尚有LP-DS100是一款高性能的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 采用技术: 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 核心参数: 该型号传感器可测量速度范围从0.8km/h到480km/h,在1英里/小时时,测量精度达到±0.34%。它能远距离检测约300米外的普通尺寸汽车的速度,更新周期仅0.01秒,并采用Ka频带(35.5 ±0.1 GHz)以增强抗干扰能力。其工作温度范围为-17至60°C。*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凭借其高精度、快速响应和远距离检测能力,适用于多种非接触式速度测量应用,包括车载测速、交通监控以及长度测量等,尤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3. 加拿大国际道路动力公司(International Road Dynamics)
国际道路动力公司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其微波检测器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采用技术: 微波多普勒效应。* 核心参数: iTRAK微波车辆检测器的速度检测范围为10至200公里/小时,车辆计数精度通常高于95%。*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该公司的产品提供了一种可靠且经济高效的车道级别车辆检测和数据收集解决方案,具有非侵入式、易于安装和维护的特点,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稳定运行,抗干扰能力良好。
4. 德国思拓瑞克(SICK)
德国思拓瑞克在工业传感器领域深耕多年,其激光雷达产品以高精度著称。* 采用技术: 激光扫描/多层激光雷达(脉冲飞行时间原理)。* 核心参数: MRS1000多层激光扫描仪扫描角度270°,提供4层扫描,测量范围0.25米至50米,角度分辨率0.16°,测量频率50赫兹。*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能够提供详细的物体轮廓和尺寸信息,非常适合车辆精细分类和交通事件检测,不受光照变化影响。但在大雨、大雪、浓雾等恶劣天气下,性能会受到明显影响。
5. 奥地利凯普施交通通信(Kapsch TrafficCom)
凯普施交通通信是全球领先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视频检测系统是其交通管理平台的核心。* 采用技术: 视频图像处理(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 核心参数: 其视频检测系统具备车辆存在、计数、分类、速度、占有率、排队长度等多种检测功能,并能识别拥堵、停车、逆行等异常交通事件。支持白天及夜间工作模式。* 应用特点和独特优势: 该公司的产品提供丰富的交通流数据和事件检测能力,实现交通状况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调度。系统采用非侵入式安装,易于部署和扩展,但受光照和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合适的车辆速度监测设备时,我们需要像挑选工具一样,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仔细审视每个关键指标。
测量范围(Range): 这指的是传感器能有效探测并测量车辆的最远距离。想象一下,你想要监测高速公路上驶来的车辆,如果传感器只能看到前方50米,那留给系统处理和预警的时间就太短了。所以,如果你的应用场景是高速公路、长距离目标监测,那么至少需要数百米的远距离检测能力。反之,如果是停车场出入口,几米的近距离就足够了。
测量精度(Accuracy): 这个指标代表了传感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比如,某个传感器宣称精度达到±0.34%,这意味着它在实际测量时,给出速度值的误差非常小。对于超速执法、赛车性能调校等对数据要求极高的场景,精度是重中之重。而如果只是粗略统计车流量,对精度的要求可能相对宽松。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刷新率: 这是传感器从探测到目标到输出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响应时间越短,系统对车辆速度变化的感知就越及时。就像驾驶时,你需要及时知道前方车辆是加速还是减速。在需要实时控制、快速决策的场景(如自动驾驶辅助、紧急制动),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至关重要。
抗恶劣气候能力(Weather Resistance): 这是户外监测系统的生命线。它指传感器在雨、雪、雾、沙尘、高温、低温等严苛环境下的稳定工作能力。雷达波在穿透雨雪雾方面表现卓越,就像手机信号在下雨天依然能接收一样。而光学系统(如激光雷达、视频)则可能在这种环境下“视线模糊”。因此,对于全天候、户外长期工作的应用,必须优先考虑具有高IP防护等级、宽工作温度范围和强大信号穿透能力(如雷达)的设备。
功耗(Power Consumption): 传感器运行所需的电量。如果你的监测点位于偏远地区,只能依靠太阳能或电池供电,那么选择低功耗设备就能大大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减少维护频率。高功耗设备可能意味着你需要更强大的供电基础设施。
抗干扰能力(Anti-interference): 指传感器在复杂电磁环境(如电台信号、其他车辆雷达)或多目标场景中,仍能准确测量的能力。这通常与传感器的工作频率、信号处理算法有关。在交通繁忙的城市区域,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是确保数据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选型建议:
高速公路及干线交通: 优先选择多普勒雷达传感器。它们具有长距离、高精度、全天候抗恶劣气候的优势,能穿透雨雾,持续提供可靠数据。
城市路口、车流量统计: 可以考虑雷达与视频图像处理系统相结合。雷达提供精确的速度和计数,视频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和车辆分类,互补性强。
停车场车位管理、近距离存在检测: 超声波传感器因其成本低、安装方便、不受光照影响的特点,是近距离存在检测的理想选择。
对车辆轮廓、尺寸分类要求高: 激光扫描仪(激光雷达)能提供高分辨率的3D数据,非常适合精细化的车辆分类,但在恶劣天气下需考虑性能下降的风险。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即使是高性能的车辆速度监测系统也可能面临各种挑战。
1. 恶劣气候影响
问题: 传感器在雨、雪、雾、沙尘等恶劣天气下,测量数据出现偏差、不稳定甚至失效。
原因及影响:
雨雪雾: 水滴、雪花、雾霾中的微小颗粒会对雷达波、激光束和可见光造成散射、吸收和衰减。对于光学传感器(视频、激光雷达),会直接导致图像模糊、目标丢失或距离测量错误;对于雷达,高频雷达波(如Ka波段)虽穿透力强,但在特大暴雨或浓雾中仍会受到一定衰减。
低温结冰: 传感器外壳可能结冰、结露,影响信号发射和接收窗口。
解决建议:
技术选型优化: 对于极端恶劣天气,优先选用高频多普勒雷达。其波长较长,具有更强的穿透性,能有效应对大部分雨雪雾天气。
耐候性设计: 选择具备高防护等级(如IP67/IP68)的传感器,确保设备内部免受水尘侵扰。在传感器设计中加入加热元件或除湿功能,防止结冰、结雾影响透镜或天线罩。
算法增强: 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对受干扰的信号进行滤波和降噪处理,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数据鲁棒性。
2. 多目标干扰与目标识别
问题: 当多辆车辆同时进入传感器检测区域,且距离较近时,系统可能难以准确区分各个目标,导致速度测量混乱或误判。
原因及影响: 传感器视场角过大、信号反射复杂、或算法未能有效分离不同目标。这可能导致车流量计数不准、速度数据混淆。
解决建议:
先进雷达技术: 采用FMCW(调频连续波)雷达或高分辨率阵列雷达。FMCW雷达不仅能测量速度,还能精确测量距离,通过距离和速度信息,可以更好地分离和追踪多个目标。
窄波束聚焦: 选择具有较窄波束宽度或支持波束赋形技术的传感器,将检测能量集中在特定车道或小区域内,减少交叉车道的干扰。
多传感器融合: 结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雷达提供精确速度,视频提供视觉识别和目标分类),互相验证和补充,提升多目标识别的准确性。
3. 安装位置与角度误差
问题: 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或角度偏差过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甚至无法检测到目标。
原因及影响:
雷达: 多普勒效应测量的速度是相对速度在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分量,如果安装角度偏离车辆运动方向太大,会引入较大的角度误差,需要进行补偿。
视频/激光雷达: 视野被遮挡,或者安装过低导致车辆顶部遮挡、过高导致目标过小难以识别。
解决建议:
严格遵循安装指南: 根据传感器产品说明书,选择最佳的安装高度、俯仰角和水平角度。例如,雷达通常推荐与车辆运动方向保持一个较小的夹角,并进行角度补偿。
现场校准与测试: 安装完成后,使用已知速度的车辆进行现场校准和测试,确保传感器输出数据的准确性。
支架与防护设计: 使用稳定可靠的安装支架,确保传感器在风吹雨打下不会晃动或偏移;同时,考虑防碰撞、防盗窃等物理防护。
4. 功耗与供电问题
问题: 在远离市电的偏远地区,高功耗的监测设备可能面临供电困难,增加部署和维护成本。
原因及影响: 设备设计功耗高,或者没有合适的电源接口。
解决建议:
选择低功耗设备: 优先考虑能效比高、待机功耗低的传感器和系统。
新能源供电方案: 结合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可再生能源,搭配储能电池和高效电源管理模块,构建独立的离网供电系统,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优化数据传输: 采用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如LoRa、NB-IoT)传输数据,减少数据传输功耗。
非接触式车辆速度监测系统在多个行业和场景中都有广泛应用,为效率提升和安全保障提供关键数据。
高速公路交通管理: 传感器安装在路侧或龙门架上,实时监测多车道的车辆速度、流量和车道占有率,为交通调度中心提供即时数据,用于拥堵预警、事故分析和智能信号灯控制。例如,英国真尚有的多普勒雷达传感器,可以提供精确的速度数据,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智能车辆(ADAS/自动驾驶): 作为车载传感器,集成在车辆的自适应巡航系统(ACC)和防撞预警系统(FCW)中,精确测量前方车辆的速度和距离,辅助车辆保持安全距离、自动刹车或规避碰撞。
工业生产线监控: 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传感器用于精确测量输送带上物料的速度,或工业车辆的行驶速度,确保生产流程的同步、物料定位的准确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赛车性能调校: 高精度传感器安装在赛车上,实时监测车辆在赛道上的瞬时速度、加速度、过弯速度等数据,帮助工程师和车手分析车辆性能,优化调校参数,提升赛车表现。
铁路车辆速度监测: 用于监测列车在铁轨上的运行速度,特别是在编组站、道口等区域,确保列车安全高效运行。
在选择车辆速度监测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应用场景、技术指标和预算等因素。对于需要全天候、远距离、高精度监测的场景,多普勒雷达技术是不错的选择。对于需要精细化车辆分类和事件检测的场景,可以考虑激光雷达或视频图像处理技术。而对于近距离存在检测,超声波传感器则具有成本优势。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