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辆的导航系统,可以类比为人类驾驶员的眼睛、耳朵和大脑的综合体。它需要实时感知车辆自身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同时也要理解周围环境,包括道路、障碍物和其他交通参与者,最终做出安全、高效的驾驶决策。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测速传感器扮演着“速度之眼”的角色,提供车辆最重要的动态参数之一——速度。
要确保无人车辆的平稳、精确行驶,对测速传感器的技术要求是极其严苛的。首先,高精度是基础,就像我们开车时需要精确知道当前车速,无人车需要的数据误差必须极小,甚至在高速或低速情况下都能保持一致。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哪怕是1公里/小时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到车距保持的安全性。其次,快速响应至关重要,无人车需要在瞬息万变的交通环境中实时调整策略,传感器必须能迅速捕捉速度变化,就像人眼眨眼间就能看到路况变化一样。如果响应慢半拍,自动紧急制动等关键功能就可能失效。再者,鲁棒性不可或缺,传感器要能在各种恶劣天气(雨、雪、雾)和复杂光照条件下稳定工作,不能因为一点环境变化就“失明”或“失聪”。最后,易于集成也是一个实际需求,无人车的硬件空间有限,传感器不仅要性能好,还要小巧、轻便,方便与其他导航模块(如高精度定位系统、惯性测量单元等)协同工作。
为了保障无人车辆在道路上安全、可靠地行驶,行业内对导航系统的各项性能参数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评估方法。这些标准并非仅仅是法规层面的要求,更是确保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满足功能安全和性能预期。
速度测量精度: 这是衡量测速传感器好坏的核心指标。它定义了传感器测量到的速度值与真实速度值之间的误差大小。通常会用一个百分比或一个固定值来表示,例如“±X%”或“±Y米/秒”。评估方法通常是在受控环境下,将车辆以不同速度行驶,并与高精度参考设备(如专业的GPS RTK系统或激光测速仪)进行对比,计算其平均误差和最大误差。
定位精度: 指无人车辆在地图上显示的位置与其实际物理位置的误差。它分为平面定位精度(水平方向)和高程定位精度(垂直方向)。评估时,车辆会在已知精确坐标的路线(如RTK基站覆盖区域)上行驶,将系统输出位置与基准位置进行比较。
姿态精度: 包括航向(车辆朝向)、俯仰(车头上下倾斜)和横滚(车身左右倾斜)的测量误差。这些参数对于车辆的路径规划、驾驶员意图判断以及传感器数据融合至关重要。评估方法通常是使用专业的姿态参考平台或多天线GNSS系统在不同动态条件下进行测量和比较。
更新率: 指传感器或导航系统每秒提供多少次数据更新。更新率越高,系统对车辆运动状态的感知就越实时、越精细,对于高速行驶或快速变道的场景尤为重要。评估方法是测量系统输出数据的频率。
响应时间: 衡量传感器从接收到信号到输出测量结果所需的时间。它包括锁定延迟、解锁延迟以及传感器时间常数等。低的响应时间意味着系统能更快地对突发情况做出反应。
鲁棒性/环境适应性: 评估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干扰、雨雪雾等)下的稳定性和性能表现。这通常通过环境模拟测试和实际路测来完成。
这些参数的综合表现,共同决定了无人车辆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也是我们在选择测速传感器时必须全面考量的关键。
无人车辆的导航系统就像一个由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的“感官系统”,每种传感器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了实现高精度的速度测量,并保障导航的可靠性,业界发展出了多种技术方案。
(1)市面上各种相关技术方案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
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利用的是物理上的多普勒效应,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的现象。想象一下,一辆救护车鸣笛驶近你时,警笛声会变得尖锐;驶离你时,声音会变得低沉。这是因为声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多普勒雷达就是用电磁波来做同样的事情。
它会向目标物体发射一个特定频率的微波信号。如果目标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反射回来的信号频率与发射信号频率相同。但如果目标物体正在移动,反射信号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这个频率差(即多普勒频移)与目标物体的相对速度成正比。
具体来说,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为 f,波长为 λ。当电磁波遇到一个以速度 v 运动的物体并反射回来时,如果雷达与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为 v_rel,那么接收到的回波频率将发生变化。多普勒频移 f_d 可以表示为:
f_d = 2 * v_rel / λ
由于波长 λ 与电磁波速度 c 和频率 f 之间的关系是 λ = c / f,所以上式也可以写成:
f_d = 2 * v_rel * f / c
这里的 v_rel 是雷达视线方向上的相对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如果雷达是安装在车辆底部,对着地面或路面以一定角度 θ 发射,那么测量的就是车辆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分量。如果雷达是测量前方物体的速度,v_rel 就是雷达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
多普勒雷达通过精确测量这个频率差,就能反推出目标物体的速度。某些传感器会将这个频率差转换成一系列的脉冲信号输出,脉冲的频率越高,代表速度越快。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测速范围: 从极低的0.1米/秒到数百公里/小时不等,例如0.8km/h到480km/h。
精度: 通常能达到±0.1%到±1%的水平,高精度产品可达±0.34%(例如在1英里/小时的速度下)。
响应时间: 毫秒级,例如0.01秒的更新周期。
距离: 数米到数百米,取决于功率和天线设计。
频率: 通常工作在K、Ka、W等毫米波频段,例如Ka频带35.5 GHz。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非接触式测量: 无需与被测物体接触,避免了磨损和干扰,提高了测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环境适应性强: 微波穿透性好,在雨、雾、雪、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以及在夜间或强光照下,其性能受影响较小,可以全天候稳定工作。
响应速度快: 能够提供实时、连续的速度数据,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无人车辆至关重要。
精度高: 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尤其是在测量沿运动方向的速度时,能提供非常精确的数据。
抗干扰能力: 采用特定频段,并配合信号处理算法,能有效区分目标信号和环境噪声。
缺点:
无法直接提供距离信息: 传统的纯多普勒雷达主要测量速度,如果要获得距离,通常需要额外的技术,如FMCW(调频连续波)雷达才能同时测量距离和速度。
方向敏感性: 测量的只是径向速度(即沿雷达波束方向的速度分量),无法直接提供横向速度,需要多个雷达或配合其他传感器进行补偿。
容易受到杂波影响: 地面、墙壁等固定物体可能会产生杂波,需要复杂的信号处理来滤除。
角度分辨率相对较低: 相比激光雷达,在目标识别和区分上可能略逊一筹。
GNSS/INS组合导航技术
这种技术就像无人车的“精准指南针”和“行车记录仪”的结合。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例如GPS、北斗)提供车辆在地球上的绝对位置信息,就像知道你在地图上的哪个点。但GNSS在信号被遮挡(如隧道、城市峡谷)时会失效,或者精度会下降。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惯性导航系统(INS)应运而生。INS内部有高精度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加速度计测量车辆的线加速度,陀螺仪测量车辆的角速度。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盲人在车里,他虽然看不到窗外,但能感受到车辆的加速、减速和转弯,从而大致推算出自己的位置和速度。INS就是基于这种惯性推算原理来工作的,它能提供连续的位置、速度和姿态(航向、俯仰、横滚)信息。
GNSS/INS组合导航技术就是将这两者融合起来。当GNSS信号良好时,它用GNSS的精准定位来校准INS的累积误差(惯性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误差会逐渐增大)。当GNSS信号丢失时,INS可以独立工作,在短时间内继续提供高精度导航,直到GNSS信号恢复。这种组合方式实现了优势互补,提供了高可靠、高精度的全天候导航能力。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RTK定位精度(平面): 毫米级,例如0.008米。
RTK定位精度(高程): 厘米级,例如0.015米。
航向精度: 0.0X度,例如0.03度。
俯仰/横滚精度: 0.0X度,例如0.015度。
更新率: 数十到数百赫兹,例如最高200赫兹。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高精度定位与姿态: 融合后能提供非常精确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
连续性好: GNSS信号中断时,INS仍能短时提供导航,保证系统连续性。
全天候工作: 不受光照和大部分天气条件影响。
缺点:
成本较高: 高性能INS和多频GNSS接收机价格不菲。
GNSS依赖: 长期无GNSS信号时,INS误差会累积。
对安装环境有要求: 需确保GNSS天线视野开阔,IMU安装稳固。
激光雷达(LiDAR)感知技术
激光雷达可以看作是无人车辆的“三维立体眼”。它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激光从发射到击中物体再返回传感器所需的时间(飞行时间ToF)来计算距离。
原理类似于我们用手电筒照亮物体,然后根据光线传播的速度和返回时间来判断物体有多远。但激光雷达发射的不是可见光,而是激光,并且它能以极高的频率发射多束激光,同时旋转扫描周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密集的3D点云图。这个点云图就如同给周围的一切都拍了一张“三维照片”,包含了每个点的距离、角度等信息。无人车利用这些点云数据可以识别障碍物、重建环境地图、实现精确的自身定位等。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测距范围: 数十米到三百米以上。
点云数据率: 每秒数十万到数百万点,例如高达3,000,000点/秒。
垂直/水平视场角: 宽广的视场覆盖,例如垂直40度,水平360度。
角度分辨率: 0.1到0.5度。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高精度三维建模: 能提供极其精细的3D点云数据,准确识别物体形状和位置。
不受光照影响: 激光主动发射,夜间也能正常工作。
测距精度高: 基于飞行时间原理,测距非常精准。
缺点:
对恶劣天气敏感: 雨、雾、雪会散射激光,严重影响性能甚至使其失效。
成本较高: 高线束激光雷达价格昂贵。
易受脏污影响: 传感器表面污垢会阻挡激光,影响测量效果。
4D成像雷达技术
4D成像雷达是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不仅仅能测距、测速和测方位角(传统3D雷达),还能额外测量目标的高度角,所以被称为“4D”。这就像是给传统雷达加上了一双能识别高度的“立体眼”。
它通常采用调频连续波(FMCW)原理工作,通过发射连续变化的频率信号,然后分析发射波和接收波之间的频率差和相位差。这个频率差可以用来计算目标的距离,而相位差则可以用来计算目标的速度。通过复杂的阵列天线和信号处理技术,它还能精确判断目标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生成更密集的4D点云数据。这意味着它不仅知道目标在哪里、多快,还知道它有多高,比如是路牌、车辆还是行人。
核心性能参数典型范围:
测距范围: 数十米到三百米以上。
水平/垂直视场角: 宽广的视场,例如水平高达±60度,垂直高达±15度。
角度分辨率: 优于0.1度。
目标检测能力: 能同时检测数百个独立目标。
技术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全天候工作: 毫米波穿透性强,在雨、雾、雪、尘等恶劣天气以及夜间和强光照下仍能稳定工作。
距离、速度、角度(方位和高度)四维感知: 提供更丰富的环境信息。
抗干扰能力强: 对电磁干扰和多径效应有较好的鲁棒性。
成本相对较低: 相比高线束激光雷达,成本更具优势。
缺点:
点云密度相对较低: 相比激光雷达,其生成点云的精细度仍有差距。
物体识别能力: 纯雷达在识别物体类别(如区分行人与树木)上不如视觉传感器。
近距离性能受限: 对于非常近距离的障碍物,探测精度可能有所下降。
(2)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对比
这里我们将对比几家在无人车辆导航系统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国际知名品牌,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技术方向上展现出卓越的实力。
加拿大诺瓦泰
技术方案: 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
核心参数:
RTK定位精度(平面):0.008米
RTK定位精度(高程):0.015米
航向精度:0.03度
更新率:最高200赫兹
应用特点: 加拿大诺瓦泰以其高可靠性和鲁棒性著称,产品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测试、无人车辆研发和高精度地图测绘等对定位和姿态精度有极高要求的领域。其SPAN技术能有效融合GNSS和IMU数据,确保复杂环境下的连续导航。
独特优势: 在高精度GNSS领域有极强的技术积累,产品性能稳定,能够提供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尤其适用于需要精确轨迹跟踪和地图构建的场景。
英国真尚有
技术方案: 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LP-DS100)
核心参数:
测量范围:0.8km/h至480km/h
测量精度:在1英里/小时时,±0.34%
更新周期:0.01秒
远距离检测:约300米
工作频率:Ka频带35.5 ±0.1 GHz
应用特点: 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是一款高性能的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特别适用于需要精确、实时非接触式速度测量的场景,例如无人车辆的绝对车速测量、输送带速度监控、交通流量监测等。其快速响应和高精度使其在需要快速动态反馈的应用中表现出色。
独特优势: 专注于高精度、快速响应的纯速度测量,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恶劣天气下也能稳定工作,提供车辆关键的实时速度信息,且结构轻巧、功耗低。
德国大陆集团
技术方案: 4D成像毫米波雷达(ARS540)
核心参数:
测距范围:超过300米
水平视场角:高达±60度
垂直视场角:高达±15度
角度分辨率:优于0.1度
应用特点: 德国大陆集团的ARS540 4D成像雷达,为ADAS和自动驾驶提供了全天候的环境感知能力。它不仅能提供距离和速度,还能识别目标的高度,从而构建更详细的环境模型,尤其适用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的障碍物检测和防撞。
独特优势: 作为汽车行业巨头,其雷达产品在量产车辆中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度高。4D成像能力使其在复杂交通场景下的目标区分和环境理解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擅长全天候、远距离感知。
美国维乐达因
技术方案: 激光雷达(LiDAR)(VLS-128)
核心参数:
测距范围:高达300米
点云数据率:每秒高达3,000,000点
垂直视场角:40度
水平视场角:360度
垂直角度分辨率:0.33度
应用特点: 美国维乐达因的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VLS-128以其超高的点云密度和宽广的视场角,为无人车辆提供精细的环境感知数据,广泛用于高精度地图构建、障碍物检测和避障、本地化等,是L3-L5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传感器。
独特优势: 激光雷达先驱,点云密度极高,能构建非常精细的3D环境模型,对于复杂场景下的物体识别和精确定位有显著优势,但在恶劣天气下性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3)选择设备/传感器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及选型建议
选择适合无人车辆导航系统的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就像挑选合适的工具箱,需要根据具体的“活儿”来决定。这里有几个关键指标是您必须仔细审视的。
测速精度: 这是最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无人车辆对自身速度感知的准确性。
实际意义: 精度越高,无人车对车速的判断越准确,无论是定速巡航、车距保持还是紧急制动,都能更可靠地执行。例如,如果精度只有±5%,在100km/h时可能出现±5km/h的误差,这在高速行驶中是相当危险的。
选型建议: 对于高速公路上的高级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建议选择精度优于±0.5%的产品。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在1英里/小时时达到±0.34%的精度,在同类产品中属于较高水平,能满足大多数高精度场景的需求。
测量范围: 指传感器能测量的最低速度和最高速度。
实际意义: 决定了传感器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适用性。如果最低速度太高,车辆在起步或拥堵路段的速度数据就可能缺失;如果最高速度不够,则无法满足高速行驶的需求。
选型建议: 确保覆盖无人车辆所有可能的工作速度范围。例如,城市物流车辆可能更关注低速到中速范围,而高速自动驾驶车辆则需要覆盖更宽的范围,例如英国真尚有LP-DS100的0.8km/h到480km/h。
响应时间与更新率: 传感器从接收信号到输出结果的速度,以及每秒输出数据的次数。
实际意义: 决定了系统对速度变化的实时感知能力。响应快、更新率高意味着系统能更快地发现并处理速度变化,对于紧急避障或动态轨迹规划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传感器对加速或减速的响应慢了0.1秒,在高速行驶时车辆可能已经前进了好几米,这在关键时刻可能导致碰撞。
选型建议: 对于自动驾驶而言,建议选择更新率在100Hz以上(即更新周期小于0.01秒),响应时间在几十毫秒以内的产品,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
检测距离: 传感器能有效探测到目标物体的最大距离。
实际意义: 影响无人车辆的预警和决策时间。距离越远,系统就有越多的时间来识别潜在危险并做出反应。
选型建议: 根据无人车辆的主要行驶场景选择。例如,城市环境可能对远距离要求不高,而高速公路场景则需要更长的检测距离,例如英国真尚有LP-DS100的300米,以便提前发现前方车辆速度变化。
抗干扰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传感器在恶劣环境(如雨、雾、雪、电磁干扰)下的稳定工作能力。
实际意义: 确保无人车辆在任何天气和电磁环境下都能持续提供可靠的速度数据,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导航失效。
选型建议: 多普勒雷达本身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应关注其工作频率、防护等级和工作温度范围,确保能满足车辆的户外全天候运行需求。
功耗与尺寸重量: 传感器工作所需的电量以及其物理大小和重量。
实际意义: 功耗影响车辆的续航能力和电池负载;尺寸重量影响安装的便利性和车辆整体设计。
选型建议: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功耗低、尺寸小、重量轻的产品,方便集成到无人车辆有限的硬件空间内。例如英国真尚有LP-DS100仅2.4W的功耗和230克的重量,对于车载集成非常有优势。
(4)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建议
即使选择了高性能的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在无人车辆的实际应用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
问题:多径效应和杂波干扰
原因分析: 雷达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周围环境中的多个物体(如路边护栏、桥梁、隧道壁等)反射,产生多条路径的信号,这些信号可能与目标信号混淆。此外,地面、静止物体等也会产生不必要的回波,形成杂波,影响对目标速度的准确判断。这就像你在一个回声很大的房间里听人说话,声音会相互叠加,让你难以分辨。
影响程度: 导致测量结果不稳定,产生错误的或跳动很大的速度数据,严重影响无人车辆的决策准确性。
解决建议:
信号处理算法优化: 采用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数字滤波、自适应阈值处理、卡尔曼滤波等,以有效滤除杂波和分辨多径信号。
传感器安装位置优化: 调整雷达的安装角度和高度,尽量避开容易产生强反射或多径效应的区域,例如避免直接对准大型固定结构物。
多传感器融合: 将多普勒雷达的速度数据与其他传感器(如GNSS/INS、轮速计)的数据进行融合,通过冗余和互补来提高整体速度估计的鲁棒性和精度。
问题:对横向速度分量不敏感
原因分析: 传统多普勒雷达主要测量目标沿雷达波束方向(即径向)的速度分量。对于与波束垂直的横向运动,其多普勒频移几乎为零,因此无法直接感知。如果无人车在转弯或侧向移动时,纯多普勒雷达可能无法提供完整的速度信息。
影响程度: 导致无人车辆无法精确感知自身的侧滑或转弯速度,影响轨迹规划和稳定性控制。
解决建议:
多雷达配置: 在车辆上安装多个多普勒雷达,并以不同的角度进行部署,通过测量不同方向的径向速度分量,结合几何关系和算法推算出完整的二维甚至三维速度。
融合惯性测量单元(IMU): IMU可以测量车辆的角速度和加速度,结合多普勒雷达的径向速度,可以更精确地估计车辆的整体速度向量,包括横向速度。
利用视觉或激光雷达: 摄像头或激光雷达可以通过对场景中特征点的跟踪,计算出车辆的运动向量,与多普勒雷达数据进行融合校准。
问题: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性能的影响
原因分析: 虽然多普勒雷达通常比激光雷达更耐候,但极端的温度变化(例如从极寒到酷热)仍可能影响雷达内部的电子元件性能和频率稳定性。高湿度或传感器表面结冰、积雪也可能对信号的发射和接收造成衰减或散射。
影响程度: 导致测量精度下降,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传感器失效。
解决建议:
选择耐候性强的产品: 优先选择工作温度范围宽广、防护等级高的产品,确保其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
加装加热/冷却装置: 在极端寒冷或炎热地区,可以考虑为传感器配备加热或冷却系统,保持其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定期清洁与检查: 保持传感器表面清洁,避免积尘、积水、结冰等,尤其是在雨雪天气后要及时清理。
多普勒雷达测速传感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无人车辆及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英国真尚有的LP-DS100以其高精度和快速响应,在无人驾驶车辆的速度基准测量中表现出色。
无人驾驶车辆速度基准测量: 在自动驾驶测试和研发阶段,多普勒雷达可以作为独立的、高精度的绝对速度基准,用于校准和验证GNSS/INS、轮速计等其他车载测速系统的性能,确保无人车对自身速度的感知万无一失。
物流无人车和AGV(自动导引车)速度控制: 在仓库、港口等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下,物流无人车和AGV需要精确控制行驶速度和位置。多普勒雷达能够实时提供高精度车速,助力车辆在指定路径上精准运行、避免碰撞,提高作业效率。
高速公路车队管理与协同: 在未来V2X(车联网)环境下,无人卡车车队需要精确的速度同步以保持安全车距。多普勒雷达可以提供可靠的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数据,支撑车队间的协同控制,实现更高效的编队行驶。
特种无人作业车辆: 例如农业无人机、农用无人车在进行喷洒、播种等作业时,需要保持恒定且精确的对地速度以保证作业质量。多普勒雷达能有效测量地面速度,即使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也能保持作业速度的稳定。
内径测量仪精密轮廓检测系统微观型面测量系统静态形变测量系统精密在线测厚系统振动测量系统无人警卫船光伏清洁机器人智能垃圾压实机智能机器人自稳定无人机起落平台空气质量检测仪桥梁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其他检测系统
焊缝分析软件3D数据处理软件工业物联网平台电涡流软件预测分析软件AI软件计算机视觉平台数据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免代码软件集成平台定制软件
测速测长_测距传感器 | 测距仪皮米级电容位移传感器线激光轮廓扫描仪 | 线扫激光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位置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Kaman传感器系统干涉仪测径仪 | 测微计 | 激光幕帘千分尺传感器纳米平台光栅传感器地下探测仪光纤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液位测量传感器倾角 | 加速度测量传感器3D扫描传感器视觉相机 | 3D相机水下测量仪磁耦合线性执行器磁场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卷材位置传感器振动测量传感器结构检测传感器监控电涡流传感器水听器校准器无线光学通讯传感器网关纳米级电涡流传感器其它检测设备